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作者】 陈小桃
【机构】 甘肃省康乐县虎关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中学的学科体系中,历史学科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包含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又蕴含了深层的人文精神。历史课堂应当是充满趣味的,这种趣味性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历史教学,师生需要共同探求历史事件以及人物本身蕴含的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培育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针对中学的历史教学,有必要探析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结合历史教学的真实状况,探求培育学生们人文精神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思路
从现状来看,中学阶段的新教改正在迅速推广,与之相应的历史学科也获得了逐步的改进。从本质上来讲,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在于透视特定的历史事件,经过全方位的分析来归纳历史事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同时,历史人物本身也具备独特的人文精神,值得师生去学习[1]。由此可见,历史教学不能够欠缺人文精神。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就需要融入人文精神,通过这种途径来激发中学生针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创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氛。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关怀自身、关注人类命运和价值的基本精神,在人文精神中应当包含维护人类尊严、关怀人类命运以及追求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精神,这些精神构成了完整的人文精神。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代表了针对人类价值的尊重,因此也属于最基本的文化品格。从个体角度来看,人文精神应当表现为优良的品质和人格;从群体角度来讲,人文精神又蕴含在爱国情怀以及民族精神中。在历史学科、美学以及哲学等很多学科中都蕴含了最基本的人文精神。人们通过反省不断提升自身,才能够拥有优良的人文精神[2]。
从学科的属性来讲,历史学科应当包含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历史学科的关注点就在于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人物。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人类应当构成创造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相比于其他的学科,历史学科与人文精神之间具有更紧密的联系。
近些年来,在新教改引导下,更多师生已经意识到历史课堂改革的必要价值,因而也转变了传统的历史课堂思维。新课改的关键点就在于塑造优良的人文品格,培育历史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中学生如果要获得全面发展,那么不能够缺乏人文精神作为根基。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同学们追求真实,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吸纳优良的人文成果,陶冶自身的情操。由此可见,历史课堂中的师生应当遵照以人为本的根本思路,关怀民族和人类的整体命运,让中学生在扩展视野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3]。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中学历史的日常教学蕴含了人文精神,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宗旨也在于塑造崇高品格,在此基础上唤醒中学生的人文精神。然而从现状来看,历史教学融入的人文精神仍没有达到必要的程度,有待长期的提高和改进。具体而言,中学历史教学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径和思路包括了如下:
(一)从人的角度重塑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从日常教学来看,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上需要讲解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此同时也需要培育同学们的人文精神。师生应当明确的是:在历史课堂中,掌握基本知识当然是很重要的,然而塑造个性以及提升素养的实践却更加重要。改进现今的历史课堂,关键点就是培育优良的个性,让学生养成新时期的人文精神。历史教学应当把人看作教学的主线,在此基础上就可以重塑历史教学的流程和模式,从而培育同学们良好的心态和审美取向。例如:教师在讲解王羲之对于我国古代文学做出的贡献时,可以让同学们欣赏《兰亭集序》等有关的作品。通过文学欣赏的方式,可以体会到历史课堂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就有必要从人的角度入手,重塑中学的历史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培育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借助悠久的文化遗产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民族演进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历史学科针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应当能够借助文化遗产,通过文化遗产的教育来塑造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各类文化遗产都记载了史实,因而更能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放映圆明园遗址的相关视频,通过这种方式来唤醒同学们热爱祖国、珍爱和平的崇高感情[4]。
(三)通过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事件本身就蕴含了人文精神,师生应当共同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内涵。通过引入历史事件的做法,能够培育中学生在历史课上的创新思维,有助于活跃思维并且鼓励创新。这样做,就能够创造生动且真实的课堂意境,让同学们迅速融入特定的历史事件中。通过引入特定的历史事件,能够活跃历史课的整体气氛,同时也调动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例如:教师在讲解近代工业革命的历史知识时,应当在讲课过程中融入科学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工业革命中各项发明中的创新精神,从而培育热爱科学的崇高精神。
总结:
新课改的根本宗旨就在于提升人文素养,通过课改的手段来培育学科实践能力。在中学教学中,历史学科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这门学科本身也蕴含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教师如果能在历史课堂中重视塑造人文素养,就能够赋予中学历史课新的内涵,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文思维。历史教学应当充满人文精神,散发浓厚的人文气息。未来教学实践中,师生还需要密切配合,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入手来改进历史教学,从而在根本上确保历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春红.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3):38-40.
[2]席宇红.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略探[J]. 老区建设,2012(14):62-64.
[3]俞海燕.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163-164.
[4]庞杰. 简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6):8.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思路
从现状来看,中学阶段的新教改正在迅速推广,与之相应的历史学科也获得了逐步的改进。从本质上来讲,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在于透视特定的历史事件,经过全方位的分析来归纳历史事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同时,历史人物本身也具备独特的人文精神,值得师生去学习[1]。由此可见,历史教学不能够欠缺人文精神。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就需要融入人文精神,通过这种途径来激发中学生针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创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氛。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关怀自身、关注人类命运和价值的基本精神,在人文精神中应当包含维护人类尊严、关怀人类命运以及追求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精神,这些精神构成了完整的人文精神。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代表了针对人类价值的尊重,因此也属于最基本的文化品格。从个体角度来看,人文精神应当表现为优良的品质和人格;从群体角度来讲,人文精神又蕴含在爱国情怀以及民族精神中。在历史学科、美学以及哲学等很多学科中都蕴含了最基本的人文精神。人们通过反省不断提升自身,才能够拥有优良的人文精神[2]。
从学科的属性来讲,历史学科应当包含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历史学科的关注点就在于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人物。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人类应当构成创造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相比于其他的学科,历史学科与人文精神之间具有更紧密的联系。
近些年来,在新教改引导下,更多师生已经意识到历史课堂改革的必要价值,因而也转变了传统的历史课堂思维。新课改的关键点就在于塑造优良的人文品格,培育历史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中学生如果要获得全面发展,那么不能够缺乏人文精神作为根基。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同学们追求真实,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吸纳优良的人文成果,陶冶自身的情操。由此可见,历史课堂中的师生应当遵照以人为本的根本思路,关怀民族和人类的整体命运,让中学生在扩展视野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3]。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中学历史的日常教学蕴含了人文精神,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宗旨也在于塑造崇高品格,在此基础上唤醒中学生的人文精神。然而从现状来看,历史教学融入的人文精神仍没有达到必要的程度,有待长期的提高和改进。具体而言,中学历史教学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径和思路包括了如下:
(一)从人的角度重塑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从日常教学来看,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上需要讲解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此同时也需要培育同学们的人文精神。师生应当明确的是:在历史课堂中,掌握基本知识当然是很重要的,然而塑造个性以及提升素养的实践却更加重要。改进现今的历史课堂,关键点就是培育优良的个性,让学生养成新时期的人文精神。历史教学应当把人看作教学的主线,在此基础上就可以重塑历史教学的流程和模式,从而培育同学们良好的心态和审美取向。例如:教师在讲解王羲之对于我国古代文学做出的贡献时,可以让同学们欣赏《兰亭集序》等有关的作品。通过文学欣赏的方式,可以体会到历史课堂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就有必要从人的角度入手,重塑中学的历史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培育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借助悠久的文化遗产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民族演进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历史学科针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应当能够借助文化遗产,通过文化遗产的教育来塑造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各类文化遗产都记载了史实,因而更能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放映圆明园遗址的相关视频,通过这种方式来唤醒同学们热爱祖国、珍爱和平的崇高感情[4]。
(三)通过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事件本身就蕴含了人文精神,师生应当共同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内涵。通过引入历史事件的做法,能够培育中学生在历史课上的创新思维,有助于活跃思维并且鼓励创新。这样做,就能够创造生动且真实的课堂意境,让同学们迅速融入特定的历史事件中。通过引入特定的历史事件,能够活跃历史课的整体气氛,同时也调动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例如:教师在讲解近代工业革命的历史知识时,应当在讲课过程中融入科学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工业革命中各项发明中的创新精神,从而培育热爱科学的崇高精神。
总结:
新课改的根本宗旨就在于提升人文素养,通过课改的手段来培育学科实践能力。在中学教学中,历史学科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这门学科本身也蕴含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教师如果能在历史课堂中重视塑造人文素养,就能够赋予中学历史课新的内涵,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文思维。历史教学应当充满人文精神,散发浓厚的人文气息。未来教学实践中,师生还需要密切配合,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入手来改进历史教学,从而在根本上确保历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春红.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3):38-40.
[2]席宇红.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略探[J]. 老区建设,2012(14):62-64.
[3]俞海燕.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163-164.
[4]庞杰. 简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