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罗 布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仁钦则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知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指导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过程。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一种学习行为。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效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关注小学生阅读动机的生成。        
  如果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相似性,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起阅读的动机。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其阅读的兴趣、理解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创造条件以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
  第二,要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成就感的生成。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样,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随着人们对语文教育的不断反思,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指导的弊端越来越清晰地显露出来,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也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教师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1.教师首先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提供其所喜好的读物。第一学段的孩子(大多是6—8岁),他们对故事书、童话、寓言、卡通等图文并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教师便应及时为孩子推荐,提供这类读物,以满足其阅读的欲望。第二学段的孩子(9-11岁)已经认识和掌握了部分常用汉字,已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比第一学段时更持久,可以独自阅读较长的一段时间。这一阶段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和提供节奏感强,富有变化和趣味的读物。第三学段的孩子(12-13岁),他们开始懂得关心别人,同情弱者,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逐渐脱离绝对的自我中心,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多读报,为学生提供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部分经典的传统著作。
  第二,应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特点,组织适合孩子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第一学段的孩子识字少,注意力集中不长久,自主阅读能力较差,这期间,教师可采用为学生读故事,再让学生复述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二学段的孩子,教师应以学生个体阅读为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并组织各种读书比赛或故事演讲等,保持学生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第三学段的孩子教师可以组织读书比赛、演讲比赛等,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效的机会。
  2.教师还需要注重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        
  一是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会发现。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指导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
  1.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
  研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想学习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当学生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研读的过程就愈是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
  2.努力展现交流的真实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地创造。”
  第一,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
  第二,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 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
  第三,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