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探究
【作者】 肖其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县高场镇黄伞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实施,从事数学教学的老师们不可能还抱着陈旧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面对西师版教材或多或少地都在尝试着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着引导让孩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变革。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能带给孩子们更优质的教育,我们需要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而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在翠屏教育的引进,恰如给我们送来了一场“及时雨”,让我们这些渴望滋润的“小树”得到润泽,不断成长。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大多数时候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虽然也想改变这样的状况,但苦于没有方法。学习了尝试教学法以后,才发现,毛病皆在于“先讲后练”上,于是把课堂模式改为“先练后讲”。这样,一上课就让学生先练,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上:在做好准备练习,提出尝试问题后,学生会主动思考,主动尝试,遇到困难,会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交流去解决,实在不明白,就会急切渴望老师的讲解,这样,听老师的讲解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主动愿望。
在这种学生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动耳的学习中,真正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再也不是坐在那里,只带耳朵听,听的昏昏欲睡;再也不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完全没有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老师的讲也再不是铺天盖地,没有重点。学生因为有了更多学习的“自由",能通过尝试发现学习的疑问,更愿意主动的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氛围比以往的课堂更积极,更认真,学生们更有兴趣。
二、“尝试”的核心在于“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地“试”,从而明确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掌握技能和自学思考解决方法。学生的“尝试”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出示尝试题。
这一步是提出问题。数学知识大都是通过习题形式出现的。出示的尝试练习题要同课本中的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去解决尝试题。
2、课本示范作用--自学课本。
尝试题的出现,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起到思维定向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自学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经过准备题的"铺路"能够解答出尝试题。而多数同学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尚需辅助指导,这时教师出示自学内容同时给予点拨。出示自学提纲,附自学例题。
在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尝试的条件,给学生提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学课本,自己探索,从课本中找到解题的方法。
3、尝试练习--信息反馈,指导判断正误。
在尝试练习中,应用反馈原理,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并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了解答尝试题的方法,几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教师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感到自学新知识并不困难。这样就可以加快教学速度。
4、尝试后的教师讲解。
在学生讨论困惑的地方,教师给予及时的讲解。教师此时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在教学中学生针对线段图的画法提出异议。有的学生问:题中提到了三种量为什么只画两条线段图。这个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若学生解答不清楚,这是教师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尝试教学法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题作用统一起来。
5、“尝试”提出问题。
教师应该给学生问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提出问题。然后再根据问题的价值给予区别对待。对于一般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处理;对于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尝试”解答问题。
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鼓励、引导他们如何去思考,引导他们如何在已学的知识中去收集提炼自己需要的材料,如何进行推理,如何组织文字来说明自己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教师自始至终最多就是“指点”方法,而绝不能亲自“下水”。
7、“尝试”表达、说明自己的观点。
这里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尝试学习后,“尝试性”地讲出自己通过学习的收获、体会或成果;二是学生对教师准备的探究性问题或学生间相互讨论质疑的问题,通过讨论、研究后,讲述自己的观点、意见。这对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尝试为主,多法配合。
这主要是在中高年级运用,低年级因为学生识字少,理解能力差,自学能力也差,如果单纯用尝试法教学,效果不一定好。
尝试为主,就是整节课基本上是按尝试法的顺序和步骤来进行教学。学生做基础训练也就是课前复习后,先做尝试题,然后自学课本,到第二次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最后是教师讲解。以尝试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中年级起就养成见到题目就先动脑想一想的习惯,为高年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尝试练习在一般情况下,要让上、中、下三类的学生上黑板计算,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自行练习。此时,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及时了解和掌握练习情况。尝试练习会有对有错,教师可以根据这三类学生的黑板计算和练习情况,让他们议论或引导他们评议、提出不同看法、议论,一方面让学生有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学到知识,学好新课。
尝试教学不仅鼓励学生要大胆尝试,我们作为老师也要大胆尝试,要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实践中不停的尝试,并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以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学生们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大多数时候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虽然也想改变这样的状况,但苦于没有方法。学习了尝试教学法以后,才发现,毛病皆在于“先讲后练”上,于是把课堂模式改为“先练后讲”。这样,一上课就让学生先练,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上:在做好准备练习,提出尝试问题后,学生会主动思考,主动尝试,遇到困难,会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交流去解决,实在不明白,就会急切渴望老师的讲解,这样,听老师的讲解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主动愿望。
在这种学生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动耳的学习中,真正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再也不是坐在那里,只带耳朵听,听的昏昏欲睡;再也不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完全没有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老师的讲也再不是铺天盖地,没有重点。学生因为有了更多学习的“自由",能通过尝试发现学习的疑问,更愿意主动的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氛围比以往的课堂更积极,更认真,学生们更有兴趣。
二、“尝试”的核心在于“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地“试”,从而明确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掌握技能和自学思考解决方法。学生的“尝试”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出示尝试题。
这一步是提出问题。数学知识大都是通过习题形式出现的。出示的尝试练习题要同课本中的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去解决尝试题。
2、课本示范作用--自学课本。
尝试题的出现,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起到思维定向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自学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经过准备题的"铺路"能够解答出尝试题。而多数同学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尚需辅助指导,这时教师出示自学内容同时给予点拨。出示自学提纲,附自学例题。
在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尝试的条件,给学生提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学课本,自己探索,从课本中找到解题的方法。
3、尝试练习--信息反馈,指导判断正误。
在尝试练习中,应用反馈原理,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并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了解答尝试题的方法,几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教师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感到自学新知识并不困难。这样就可以加快教学速度。
4、尝试后的教师讲解。
在学生讨论困惑的地方,教师给予及时的讲解。教师此时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在教学中学生针对线段图的画法提出异议。有的学生问:题中提到了三种量为什么只画两条线段图。这个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若学生解答不清楚,这是教师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尝试教学法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题作用统一起来。
5、“尝试”提出问题。
教师应该给学生问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提出问题。然后再根据问题的价值给予区别对待。对于一般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处理;对于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尝试”解答问题。
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鼓励、引导他们如何去思考,引导他们如何在已学的知识中去收集提炼自己需要的材料,如何进行推理,如何组织文字来说明自己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教师自始至终最多就是“指点”方法,而绝不能亲自“下水”。
7、“尝试”表达、说明自己的观点。
这里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尝试学习后,“尝试性”地讲出自己通过学习的收获、体会或成果;二是学生对教师准备的探究性问题或学生间相互讨论质疑的问题,通过讨论、研究后,讲述自己的观点、意见。这对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尝试为主,多法配合。
这主要是在中高年级运用,低年级因为学生识字少,理解能力差,自学能力也差,如果单纯用尝试法教学,效果不一定好。
尝试为主,就是整节课基本上是按尝试法的顺序和步骤来进行教学。学生做基础训练也就是课前复习后,先做尝试题,然后自学课本,到第二次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最后是教师讲解。以尝试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中年级起就养成见到题目就先动脑想一想的习惯,为高年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尝试练习在一般情况下,要让上、中、下三类的学生上黑板计算,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自行练习。此时,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及时了解和掌握练习情况。尝试练习会有对有错,教师可以根据这三类学生的黑板计算和练习情况,让他们议论或引导他们评议、提出不同看法、议论,一方面让学生有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学到知识,学好新课。
尝试教学不仅鼓励学生要大胆尝试,我们作为老师也要大胆尝试,要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实践中不停的尝试,并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以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学生们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