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扎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夯实创新基础
【作者】 滕祖彬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初中物理的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作为物理教师必须具备新的、先进的实验教学观念和方法,立足初中物理日常实验教学夯实创新基础。那么如何才能使初中物理实验真正成为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坚强基石呢?
一、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物理课堂上我发现了一个显著的问题,让学生举例子时,除了书上的和老师讲过的例子,学生自己能举出的例子就很少了,这说明了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1、凸显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实验时,由于器材的限制,可能实验现象不明显,后面的同学看不清楚,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丧失观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通过选取大型实验仪器或者利用投影等手段放大实验现象;通过计算机及配套的课件演示相关的实验,利用重放、定格、缩放、慢镜头等让实验现象更加鲜明。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抓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观察的习惯。
2、渗透观察方法,提升观察品质
在做“气体对外做功”的实验时,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打气开始,学生在注意观察,而当塞子蹦出时,所有的学生都去看塞子跑到哪儿去了,瓶内出现“雾”的现象反而没有学生注意,这时我就提醒学生你要观察的部位是瓶内,而不是塞子,这样第二次演示时学生普遍观察到了“雾”的出现,这时,我对学生说:“现在你再一次观察,看一下雾是在何时出现的?”学生这时就瞪大了眼睛,进行细致的观察,弄清了“雾是在塞子打出的一瞬间出现的”并由此展开思考和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普遍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所以我们在物理课堂上,首先要尽可能地完成教材上的所有演示实验。在进行实验演示前要让学生弄清实验的目的,一定要提醒学生观察的要点,试验完成后要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必要的表述,并讨论思考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这样,天长日久,学生的观察品质就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实验的反思和改造,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有些实验在操作时很难操作到位,我就发动学生对实验进行改造,让学生在改造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敏锐性有时候会让你吃惊的。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实验要求的操作要点“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很难实现,木块很难保持匀速,弹簧测力计一松一紧地拉动木块,指针也在不停地移动,很难读数。我提示学生,滑动摩擦力是由于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只要有相对运动就会产生摩擦。同时指示学生:把思路扩出去,大胆思考并改进操作,解决“弹簧测力计无法读数”的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大约有十分钟的时间,居然就有两个小组开发出了“保持木块不动,拉动木板”的新的测量方法,其他小组纷纷效仿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在实验总结时,我让学生对比这两种测量的异同点,学生的总结非常到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要给予学生这样的机会。
2、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缜密性和发散性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做实验,还要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探究实验,在完成发现问题、猜想等步骤之后,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适当指导,切勿包办代替。一开始要“扶“着学生走,逐渐放手,对学生的设计中的问题从宽容到“吹毛求疵”,逐步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对于验证性实验,有时实验不一定能成功地得出我们期待的结果,这时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首先要让学生重视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做这个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这样做不仅更能体现探究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探究方法和能力也可得到较大地提高。
在中考复习时,我让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用初中物理的知识,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法?(器材不限)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他们设计出了“天平量筒法”、“弹簧秤量筒法”、“天平烧杯水法”、“U形管法”、“二次测量法”、“漂浮法”等十几种测量方法,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把浮力,压强,密度等的知识巧妙组合,精心搭配。这种开放性的实验设计,充分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三、提升学生实验的自由度,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
初中物理中的电学实验很多,而实验的器材却大同小异,如电池夹、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电压表、灯座、灯泡、滑动变阻器等仪器几乎每个实验都用得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常用实验器材分发到了各个小组,由专人保管,使仪器始终在小组中,小组成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实验,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不在老师的“掌控”下,学生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大胆连接电路,实施自己的想法,对电路的理解更深了。这样以来学生不但操作的熟练程度大为提高、出错率大为降低,甚至有的同学可以代替老师检查电路中的短路和开路故障,解决了老师疲于检修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不少。有的同学甚至养成了利用实验来验证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在测量小灯泡电阻(或功率)的实验中,有一个难点:问,连接好电路后,如果发现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而电压表指针显著移动,是什么原因?以前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总是一知半解,而自从采取了以上措施之后,学生不但不再迷茫,而且他们能给你找出几种可能性,因为他们进行了验证!
四、课外小实验,学生自发探究的尝试
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和小制作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要途径之一。在进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的教学中,在探究完橡皮筋的伸长和受到拉力的关系后,让学生用硬纸板和橡皮筋制成简单的测力计,完成后用自制测力计对身边的物品进行测量,并与实验室的弹簧测力计的测量结果相比较,找出两种测力计的不同以及自制测力计的缺点。初中物理中这样的制作有不少,如自制测温计,自制滑动变阻器等,这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仿制借鉴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在的物理教材几乎都有小实验的设计,课外的小实验既是课堂的良好补充和延伸,同时又起着课堂实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在课外的自觉又自主的探究实践活动,能够培植学生心中探究自然的萌芽,是学生自主创造的一种方式。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对学生的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老师要进行指导和评价,尤其是对于学生“成品”要多加赞赏——可以在班级里设置展示学生作品的小橱窗,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创作和探究的热情、创新创造的幼苗。
一、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物理课堂上我发现了一个显著的问题,让学生举例子时,除了书上的和老师讲过的例子,学生自己能举出的例子就很少了,这说明了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1、凸显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实验时,由于器材的限制,可能实验现象不明显,后面的同学看不清楚,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丧失观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通过选取大型实验仪器或者利用投影等手段放大实验现象;通过计算机及配套的课件演示相关的实验,利用重放、定格、缩放、慢镜头等让实验现象更加鲜明。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抓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观察的习惯。
2、渗透观察方法,提升观察品质
在做“气体对外做功”的实验时,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打气开始,学生在注意观察,而当塞子蹦出时,所有的学生都去看塞子跑到哪儿去了,瓶内出现“雾”的现象反而没有学生注意,这时我就提醒学生你要观察的部位是瓶内,而不是塞子,这样第二次演示时学生普遍观察到了“雾”的出现,这时,我对学生说:“现在你再一次观察,看一下雾是在何时出现的?”学生这时就瞪大了眼睛,进行细致的观察,弄清了“雾是在塞子打出的一瞬间出现的”并由此展开思考和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普遍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所以我们在物理课堂上,首先要尽可能地完成教材上的所有演示实验。在进行实验演示前要让学生弄清实验的目的,一定要提醒学生观察的要点,试验完成后要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必要的表述,并讨论思考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这样,天长日久,学生的观察品质就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实验的反思和改造,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有些实验在操作时很难操作到位,我就发动学生对实验进行改造,让学生在改造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敏锐性有时候会让你吃惊的。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实验要求的操作要点“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很难实现,木块很难保持匀速,弹簧测力计一松一紧地拉动木块,指针也在不停地移动,很难读数。我提示学生,滑动摩擦力是由于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只要有相对运动就会产生摩擦。同时指示学生:把思路扩出去,大胆思考并改进操作,解决“弹簧测力计无法读数”的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大约有十分钟的时间,居然就有两个小组开发出了“保持木块不动,拉动木板”的新的测量方法,其他小组纷纷效仿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在实验总结时,我让学生对比这两种测量的异同点,学生的总结非常到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要给予学生这样的机会。
2、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缜密性和发散性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做实验,还要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探究实验,在完成发现问题、猜想等步骤之后,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适当指导,切勿包办代替。一开始要“扶“着学生走,逐渐放手,对学生的设计中的问题从宽容到“吹毛求疵”,逐步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对于验证性实验,有时实验不一定能成功地得出我们期待的结果,这时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首先要让学生重视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做这个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这样做不仅更能体现探究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探究方法和能力也可得到较大地提高。
在中考复习时,我让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用初中物理的知识,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法?(器材不限)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他们设计出了“天平量筒法”、“弹簧秤量筒法”、“天平烧杯水法”、“U形管法”、“二次测量法”、“漂浮法”等十几种测量方法,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把浮力,压强,密度等的知识巧妙组合,精心搭配。这种开放性的实验设计,充分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三、提升学生实验的自由度,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
初中物理中的电学实验很多,而实验的器材却大同小异,如电池夹、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电压表、灯座、灯泡、滑动变阻器等仪器几乎每个实验都用得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常用实验器材分发到了各个小组,由专人保管,使仪器始终在小组中,小组成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实验,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不在老师的“掌控”下,学生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大胆连接电路,实施自己的想法,对电路的理解更深了。这样以来学生不但操作的熟练程度大为提高、出错率大为降低,甚至有的同学可以代替老师检查电路中的短路和开路故障,解决了老师疲于检修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不少。有的同学甚至养成了利用实验来验证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在测量小灯泡电阻(或功率)的实验中,有一个难点:问,连接好电路后,如果发现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而电压表指针显著移动,是什么原因?以前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总是一知半解,而自从采取了以上措施之后,学生不但不再迷茫,而且他们能给你找出几种可能性,因为他们进行了验证!
四、课外小实验,学生自发探究的尝试
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和小制作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要途径之一。在进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的教学中,在探究完橡皮筋的伸长和受到拉力的关系后,让学生用硬纸板和橡皮筋制成简单的测力计,完成后用自制测力计对身边的物品进行测量,并与实验室的弹簧测力计的测量结果相比较,找出两种测力计的不同以及自制测力计的缺点。初中物理中这样的制作有不少,如自制测温计,自制滑动变阻器等,这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仿制借鉴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在的物理教材几乎都有小实验的设计,课外的小实验既是课堂的良好补充和延伸,同时又起着课堂实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在课外的自觉又自主的探究实践活动,能够培植学生心中探究自然的萌芽,是学生自主创造的一种方式。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对学生的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老师要进行指导和评价,尤其是对于学生“成品”要多加赞赏——可以在班级里设置展示学生作品的小橱窗,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创作和探究的热情、创新创造的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