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运用多媒体辅助进行课堂教学初探
【作者】 叶凤娟
【机构】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并正在深刻影响着小学数学。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巧妙、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它超越时空,化静为动,信息容量大,立体多元等特点,给学生创设互动模拟的问题情境,展现知识生成的全过程、拓宽学生视野,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搭建学生思维平台,开发学生心智,让学生亲数学、爱数学,使数学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多媒体 诱发兴趣 思维发展 突难解重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可以使学生快速灵活获取数学信息,学生的学习有可能真正建立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己为中心的学习,而且网络下的环境可以提供真正意义的情景,协作、会话,建构在同一时空可进行高、中、低多层次非线性的教学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成长为具有探索新知能力的新型人才。下面是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粗浅初探。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人为达到某一目标而不断追求、探索的驱动力。数学作为自然学科,问题源自生活,又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服务。许多数学问题靠老师粉笔+黑板+讲解,在学生心中永远是模糊、抽象的,运用信息技术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生身边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身边处处是学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学生搭起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为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兴趣随之大增。
例如教一年级上册P50《9的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首先播放出我们的学校场景,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学校时,非常兴奋,接着转换镜头,引着他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展示操场上学校开运动会的场景图,生动描绘出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场景,画面上有赛跑、跳绳、踢毽等项目,还有服务队。再配上声音,让学生情绪高涨,这时再把看台上的饮料慢慢放大,让学生根据此时的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并且人人参与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极了。通过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自然融入了数学教学之中。由于情境的激发,学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对数学的兴趣也在悄然生长。
再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一课,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启发学生质颖: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伴随画外音,课件展示,小动物王国即将举办一个“运动会”,小动物们正在抓紧训练。其中,小蚂蚁特别认真,每天都围着它的训练场走一圈。教师提出:“一周”、“一圈”是什么意思?你能用手指一指小蚂蚁走的一周吗?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学习的空间,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教材上都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当我们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普通教具把这些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却常有说不清、道不明、一筹莫展的感觉。此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难以完成的内容巧妙、淋漓尽致地展示给学生,便可节时、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化解知识的重难点。
例如教六年级数学上册P67《圆的面积》时,一般教师大都是这样组积推导的,首先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者16份,然后展开拼合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进而启发学生:如果再分下去呢?直到“启发”学生说出再分下去就逼近一个完整的长方形,事实上,有很多孩子眼睛里明明看到底边不是直线,但是在老师暗示性的问答下,就“顺从”地认为“再分下去就成直线”了。现在运用多媒体,再现了圆分成若干小扇形的过程,一步步操作,学生也在操作中感知了圆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并且印象深刻。因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是我们生活的一分子,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多媒体,把众多的现实生活材料作为学习材料,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如在进行六年级下册P10《税率问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同学们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
再如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小小营养师》一课之前,布置学生在网上查询有关人体所需营养相关知识。上课时,同学们收集的各种信息应有尽有:有的同学收集的是人体需要的最主要的营养是淀粉、蛋白质、脂肪;有的同学收集脂肪、蛋白质、淀粉各对人体的作用;有的同学收集了一些营养过剩及营养不良的图片;更有甚者,借题发挥,告诉我要增加营养(因为我很瘦),并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与我讲了许多我该摄取的营养。我也趁机出示了一份网上下载的部分食物的营养成分表,让他们根据具体的营养标准设计一套营养方案,同学们欢呼雀跃,马上就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课件演示,呈现知识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P10《圆柱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圆柱的形成和侧面面积的计算:屏幕上出示几个圆柱的实物图。然后,圆柱实物图影像抽去,剩下闪烁的圆柱立体图形,学生从圆柱实物图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初步认识了圆柱这个数学模型。接着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然后这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圆柱的底和高。随后,圆柱的底面随着闪烁慢慢地从上往下移,让学生认识圆柱不但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而且从上到下的粗细一样,也就是说每个横截面的面积都相等。待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思维,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有的认为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有的认为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认为是正方形。到底哪个答案对呢?老师不急着表态,而是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演示:把圆柱的侧面竖着剪开,打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操作比较:如果把侧面斜着能否剪出一个长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思考: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底)和宽(高)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呢?在什么条件下展开后的圆柱体的侧面是个正方形?这时又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观察比较过程,能有条有理地讲述圆柱侧面面积推导过程。学生通过充分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也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音形兼备,不仅能使抽象、枯燥、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化、趣味化、简单化,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3] 刘儒德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
[4] 王光明 范文贵主编 新版课程标准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多媒体 诱发兴趣 思维发展 突难解重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可以使学生快速灵活获取数学信息,学生的学习有可能真正建立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己为中心的学习,而且网络下的环境可以提供真正意义的情景,协作、会话,建构在同一时空可进行高、中、低多层次非线性的教学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成长为具有探索新知能力的新型人才。下面是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粗浅初探。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人为达到某一目标而不断追求、探索的驱动力。数学作为自然学科,问题源自生活,又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服务。许多数学问题靠老师粉笔+黑板+讲解,在学生心中永远是模糊、抽象的,运用信息技术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生身边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身边处处是学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学生搭起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为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兴趣随之大增。
例如教一年级上册P50《9的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首先播放出我们的学校场景,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学校时,非常兴奋,接着转换镜头,引着他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展示操场上学校开运动会的场景图,生动描绘出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场景,画面上有赛跑、跳绳、踢毽等项目,还有服务队。再配上声音,让学生情绪高涨,这时再把看台上的饮料慢慢放大,让学生根据此时的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并且人人参与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极了。通过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自然融入了数学教学之中。由于情境的激发,学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对数学的兴趣也在悄然生长。
再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一课,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启发学生质颖: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伴随画外音,课件展示,小动物王国即将举办一个“运动会”,小动物们正在抓紧训练。其中,小蚂蚁特别认真,每天都围着它的训练场走一圈。教师提出:“一周”、“一圈”是什么意思?你能用手指一指小蚂蚁走的一周吗?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学习的空间,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教材上都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当我们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普通教具把这些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却常有说不清、道不明、一筹莫展的感觉。此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难以完成的内容巧妙、淋漓尽致地展示给学生,便可节时、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化解知识的重难点。
例如教六年级数学上册P67《圆的面积》时,一般教师大都是这样组积推导的,首先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者16份,然后展开拼合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进而启发学生:如果再分下去呢?直到“启发”学生说出再分下去就逼近一个完整的长方形,事实上,有很多孩子眼睛里明明看到底边不是直线,但是在老师暗示性的问答下,就“顺从”地认为“再分下去就成直线”了。现在运用多媒体,再现了圆分成若干小扇形的过程,一步步操作,学生也在操作中感知了圆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并且印象深刻。因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是我们生活的一分子,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多媒体,把众多的现实生活材料作为学习材料,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如在进行六年级下册P10《税率问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同学们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
再如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小小营养师》一课之前,布置学生在网上查询有关人体所需营养相关知识。上课时,同学们收集的各种信息应有尽有:有的同学收集的是人体需要的最主要的营养是淀粉、蛋白质、脂肪;有的同学收集脂肪、蛋白质、淀粉各对人体的作用;有的同学收集了一些营养过剩及营养不良的图片;更有甚者,借题发挥,告诉我要增加营养(因为我很瘦),并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与我讲了许多我该摄取的营养。我也趁机出示了一份网上下载的部分食物的营养成分表,让他们根据具体的营养标准设计一套营养方案,同学们欢呼雀跃,马上就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课件演示,呈现知识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P10《圆柱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圆柱的形成和侧面面积的计算:屏幕上出示几个圆柱的实物图。然后,圆柱实物图影像抽去,剩下闪烁的圆柱立体图形,学生从圆柱实物图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初步认识了圆柱这个数学模型。接着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然后这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圆柱的底和高。随后,圆柱的底面随着闪烁慢慢地从上往下移,让学生认识圆柱不但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而且从上到下的粗细一样,也就是说每个横截面的面积都相等。待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思维,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有的认为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有的认为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认为是正方形。到底哪个答案对呢?老师不急着表态,而是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演示:把圆柱的侧面竖着剪开,打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操作比较:如果把侧面斜着能否剪出一个长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思考: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底)和宽(高)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呢?在什么条件下展开后的圆柱体的侧面是个正方形?这时又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观察比较过程,能有条有理地讲述圆柱侧面面积推导过程。学生通过充分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也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音形兼备,不仅能使抽象、枯燥、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化、趣味化、简单化,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3] 刘儒德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
[4] 王光明 范文贵主编 新版课程标准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