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邓 浪
【机构】 西藏拉萨市当雄县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新课改的作用下,所有学科的教学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对于数学这门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数学的特点,而且还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上的创新,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并提高学习效率。
一、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基本理念是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改革的准则,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核心。它可以使人们建立起数学教学的新课程观、信息科技观、教学评价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一)教学课程观
对于初中数学的内容,过分强调了数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忽视了数学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的逻辑严谨,从而使学习内容看起来难,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的心理。曾经有人对数学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感觉数学较难,学不懂,并且数学的公式和概念较多、应用题和几何题都太难等。针对学生的建议,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符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体现义务教育和数学的普及性、发展性、语言性、创造性等。要从实际的生活中进行问题的引入,强调数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二)新理念下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一些枯燥的定理和公式,主要的讲课方式就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听,并要求学生记忆公式和定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死板的教育,学生根本不能进行应用。但是在新课程中用生动丰富的内容代替了枯燥的定理,并建立了新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
(1)教学观。在教育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当做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从而把教育的重点落实到了学生的身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
(2)学习观。对于学生的学习观从以前的被动教育转化成了主动教育,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进行数学的探索和交流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二、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
(一)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让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数学教育应该强调从生活实际出发,亲身实践让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从而使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也提高了思维能力。对于这种新的理念意识,教学课程应该从知识技能、数学的思考、解决问题、情感等方面设定教学目标。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一定要进行情感的投入,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数学的问题上不仅要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关注数学思考的过程。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和教育,尽早的完成社会化教育,学生也只是接受教育,在学习中不断的使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从这些方面的差异入手进行改革,才能完成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
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对知识进行传授、支配和知识的静态占有者,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要转换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等,还要转换成动态的研究者,从多个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方法要采取多样性
在新课程中要求在教育上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主要总结有四点教育方法:
教师引导。尽管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具体作用,所以,就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引导和组织,使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具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要学习的是人类文明的更多间接经验,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应该对其进行引导。
自主探究。学习是对外界的知识进行内在的转换过程,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在新课程下自主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充分让学生使用这种权利。
三、遵循规律,把握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是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这也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为此,我们应该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渗透数学方法的同时了解数学思想。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相对比较匮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能够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只能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渗透到具体教学中。二是通过数学方法的训练进一步理解数学思想。数学思想的内容很丰富,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必须分层次进行渗透和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重要因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三是在掌握数学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思想。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是通过课堂听讲、课后复习、习题训练等几个环节,才能真正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在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时候,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进而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观念,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系统。四是在提炼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完善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照本宣科”,要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特别是要在涉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时候,有意识地进行及时的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总结学习的过程,梳理知识体系,并能够准确地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总之,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永久探究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育下,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并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使得学生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并为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基本理念是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改革的准则,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核心。它可以使人们建立起数学教学的新课程观、信息科技观、教学评价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一)教学课程观
对于初中数学的内容,过分强调了数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忽视了数学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的逻辑严谨,从而使学习内容看起来难,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的心理。曾经有人对数学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感觉数学较难,学不懂,并且数学的公式和概念较多、应用题和几何题都太难等。针对学生的建议,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符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体现义务教育和数学的普及性、发展性、语言性、创造性等。要从实际的生活中进行问题的引入,强调数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二)新理念下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一些枯燥的定理和公式,主要的讲课方式就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听,并要求学生记忆公式和定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死板的教育,学生根本不能进行应用。但是在新课程中用生动丰富的内容代替了枯燥的定理,并建立了新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
(1)教学观。在教育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当做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从而把教育的重点落实到了学生的身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
(2)学习观。对于学生的学习观从以前的被动教育转化成了主动教育,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进行数学的探索和交流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二、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
(一)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让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数学教育应该强调从生活实际出发,亲身实践让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从而使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也提高了思维能力。对于这种新的理念意识,教学课程应该从知识技能、数学的思考、解决问题、情感等方面设定教学目标。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一定要进行情感的投入,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数学的问题上不仅要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关注数学思考的过程。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和教育,尽早的完成社会化教育,学生也只是接受教育,在学习中不断的使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从这些方面的差异入手进行改革,才能完成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
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对知识进行传授、支配和知识的静态占有者,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要转换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等,还要转换成动态的研究者,从多个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方法要采取多样性
在新课程中要求在教育上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主要总结有四点教育方法:
教师引导。尽管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具体作用,所以,就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引导和组织,使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具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要学习的是人类文明的更多间接经验,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应该对其进行引导。
自主探究。学习是对外界的知识进行内在的转换过程,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在新课程下自主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充分让学生使用这种权利。
三、遵循规律,把握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是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这也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为此,我们应该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渗透数学方法的同时了解数学思想。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相对比较匮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能够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只能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渗透到具体教学中。二是通过数学方法的训练进一步理解数学思想。数学思想的内容很丰富,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必须分层次进行渗透和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重要因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三是在掌握数学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思想。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是通过课堂听讲、课后复习、习题训练等几个环节,才能真正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在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时候,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进而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观念,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系统。四是在提炼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完善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照本宣科”,要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特别是要在涉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时候,有意识地进行及时的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总结学习的过程,梳理知识体系,并能够准确地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总之,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永久探究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育下,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并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使得学生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并为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