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低段数学解决问题“四抓”能力培养
【作者】 郑 勇
【机构】 四川省宜宾县柏溪镇育才路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数学学习的始终。《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我平时在低年级问题解决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抓“比”字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观察比较能力
“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区分客观事物异同逻辑方法之一,也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事物的基础。学生学习应用题基础知识过程从不懂到懂得,从懂得一些到懂得更多,从概念形成到数量之间的关系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对照才能更好地勤奋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不论是数的多少、还是形的大小、量的长短等都要通过比较才会形成要领。所以,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是抽象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二、抓“补”字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三、抓“问”字培养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数学问题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关键部分,解决数学问题一定要抓住关键句子,从而进行判断推理训练,比如:①香蕉比梨多5个,谁多?(香蕉多)香蕉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②黄瓜比南瓜少3个,谁多?(南瓜多)南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黄瓜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黄瓜多的部分)上述两例,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抓“变”字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的前提是正确的思维,思维是训练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训练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在计算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平时训练时要求学生做到:认真读题、搞清运算顺序、计算细心、题题验算,同时还要求学生有错必纠。
有了正确的计算做铺垫之后在问题解决时才能引导学生一题多“变”,所谓的“变”就是变换条件、变换问题。它可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说明问题实质,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敏捷。这种变换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不是固定在某一个问题的结构和解法上,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总之,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抓“比”字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观察比较能力
“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区分客观事物异同逻辑方法之一,也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事物的基础。学生学习应用题基础知识过程从不懂到懂得,从懂得一些到懂得更多,从概念形成到数量之间的关系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对照才能更好地勤奋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不论是数的多少、还是形的大小、量的长短等都要通过比较才会形成要领。所以,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是抽象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二、抓“补”字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三、抓“问”字培养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数学问题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关键部分,解决数学问题一定要抓住关键句子,从而进行判断推理训练,比如:①香蕉比梨多5个,谁多?(香蕉多)香蕉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②黄瓜比南瓜少3个,谁多?(南瓜多)南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黄瓜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黄瓜多的部分)上述两例,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抓“变”字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的前提是正确的思维,思维是训练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训练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在计算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平时训练时要求学生做到:认真读题、搞清运算顺序、计算细心、题题验算,同时还要求学生有错必纠。
有了正确的计算做铺垫之后在问题解决时才能引导学生一题多“变”,所谓的“变”就是变换条件、变换问题。它可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说明问题实质,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敏捷。这种变换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不是固定在某一个问题的结构和解法上,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总之,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