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作者】 曹海萍

【机构】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自我中性化思维"是幼儿特有的思维方式,他们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因此,幼儿之间总会发生争抢现象,正是他们还不具备这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可分享却又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是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的社会,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人物关系少, 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所以我们成人就必须、更是有责任加以去培养下一代的分享行为。以下是我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有效探索。
  关键词:分享行为 培养方法
  背景一:周四(是我班一周里的玩具分享日),小朋友一个个都津津有味的玩着自己今天所带来的玩具,突然,我听到一声叫唤"这是我的东西,我不许你动,""给我摸一下不行吗?""不行。""又不是你的。"……两个小朋友正泪眼汪汪地吵开了,如我不及时制止马上就会动起手来。出现这些现象其实在幼儿园中一点也不算奇怪,当今社会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全家老老少少都宠爱有加,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于他,于是自然而然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养成了一切听我的、一切事我的坏习惯,具有强烈的独占倾向,要想与他人分享无从谈起,而幼儿园里玩具数量总是有限的,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分享。
  分享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以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可见从小对幼儿分享进行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本论文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进行展开。
  一、幼儿分享行为教育
  (一)在物质分享上紧抓机会
  1、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我们班小朋友从小班开始他们就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我在小班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分享的行为,让他们自己把蛋糕送给同伴、送给隔壁班老师及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唱生日歌,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除了孩子们的生日会,我和同班老师在一些其他的教学活动中,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孩子们也会带来一些食物,那我们也会利用这种机会给予孩子们主动分享的机会。
  超超小朋友是一个性格内向难得在集体面前表达展现自我的孩子,可有一天,他手拎着一大袋海苔去上幼儿园。问他是给谁吃的,他小心翼翼地说是给全班小朋友分享的。妈妈听了当然非常高兴。在幼儿园里看到小朋友们开心地吃着他从家里带来的海苔,那脸上露出的一脸自豪笑容,在离园活动时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他还会大声地说今天我带海苔给小朋友分享了,老师和小朋友都表扬我了,瞧,多可爱的孩子呀!
  2、以玩具(包括书籍等)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机会
  在班级中我们三位老师也开设了各区角,其中有娃娃家、图书角,我还特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图书让幼儿放学校与大家分享,让他们体会到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感,从中让他们知道这样既能玩到更多的玩具又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幼儿知道:不能随意去拿别人的玩具,一定要先说"请你给我玩玩,好吗?",然后,经过别人的允许后自己才可以拿。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受分享的快乐,体验到共同玩玩具所带来的乐趣,无形中培养了幼儿分享食物、玩具的态度与习惯。
  (二)在情感分享上更是紧追不放
  当然,前面所说的物质分享并不是幼儿分享的全部,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长,我和同班两位老师将进一步开展"情感分享"的教育。比如,哪位小朋友帮忙做好事,我们一定会说"谢谢"。换过来,我们帮他们穿衣服、系鞋带等,他们也要对我们说:"谢谢",小朋友之间分享东西,一定也要对对方说:谢谢你,通过使用礼貌用语表达对别人的感谢,这就从内心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也是体验"情感分享"的开端。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方法
  (一)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的氛围,树立一个学习榜样。
  优秀榜样会在幼儿心中产生很高的威信,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幼儿园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常常我们被活灵活现的所模仿。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分享的行为,比如:分享我们的技能,分享我们的心情等等。让我们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
  当有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旁边总有一大群围着,这时,我就有意走过去对他们说:你能不能把玩具也分给我玩一下呀?或我可以一起玩吗?……因此,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注意自身的言行。当然,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是一个互学的平台,在活动过程中可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分享意识能力弱的幼儿共同游戏,对分享行为意识强的幼儿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正确引导幼儿学习、模仿。
  (二)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现魅力
  虽然我们这些孩子年龄虽小,他们自己不会全部的读懂、去理解作品,但他们都非常愿意、喜欢听作品中的故事,并且会知道故事中谁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谁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我就利用这个条件给幼儿欣赏一些关于有分享意识在其中的故事,儿歌等,让幼儿在故事中找到正确的做法。
  (三)把家园共育成为最大的动力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有着深厚的影响。因此我经常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各方面的家教知识,与家园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还有我们还通过家委会组织家长及孩子一起去探望社区的老人,孩子们准备了儿歌、歌曲、小礼物,大家一起分享着快乐滋味……。
  (四)创造分享机会并给予展示
  在我们平时学习及一日活动过程中,我有意地去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去捕捉一些典型的分享行为,并且把它及时记录下来,及时的让大家一起来评价,说说谁做的行为是好的,谁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让幼儿的分享行为成为自觉行动,而且是发自内心的。
  我班正是中班的下一学年阶段,经过我们三位老师的努力,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实践研究观察,我庆幸的发现我班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都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比如:小朋友拿自己喜欢的玩具,放在集体面前玩,大家都不会看别的玩具而眼红,都会各玩各的,如实在想玩,那一定也会先征求主人的意见,玩好后肯定不会忘了说:"谢谢" 。我故意还带了新玩具,放在显眼位置去试探他们,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达到我所想的目的。
  分享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逐渐"失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能够经常地从他人着想,做的主动分享,做的让你也开心、我也开心、大家都开心,这便走出了自我中心的思维境界,已培养成一个分享的好习惯了。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前教育学.梁志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