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改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作者】 罗红霞

【机构】 四川省汶川县水磨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观察生活,激发兴趣”;“注意积累,打好基础”;“写好日记,养成习惯”;“善于描写,指导创新”;“批改有方,引导得法”等方面讲明了在新课改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所做的探索尝试。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农村中学 民族地区 作文探索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初中生要做到:“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作文是老师让我写的,我不喜欢,作文没意思。这样的认知导致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作文不是偷梁换柱、就是胡编乱凑;或者高谈阔论、空话连篇;“老鹰捉小鸡”比比皆是,真是“看着使人头疼,看罢使人后悔”。针对这些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细心观察,鼓励他们积累与思考,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以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探究:
  一、观察生活,激发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是每个学生内心的渴望。针对于中学生的作文心理,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入手,“留心观察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下来。”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他们乐意主动地、由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有了兴趣作动力,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渐渐地回归生活,作文水平逐步得以提升。
  新课标规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还加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进行教学、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收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理记录。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例如:看到流水,就联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就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就联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就联想到“天真”“可爱”的童趣。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在指导学生收集素材的同时,指导学生多观察,多写片段,多写感悟,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注意积累,打好基础
  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佳作美文,写人、叙事、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形式美、形象美和意韵美。学生如果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背诵了一定数量的美句名篇,“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时,让学生作文,必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所以,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在学习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注意积累。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文中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春草的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一片欣欣向荣之态。像这种优美的语句,可以让学生注意摘抄积累,模仿它的写法,创造出更美的句子。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融合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学生阅读的热情高涨,作文兴趣得以激发,教师的引导,平时的材料积累以及合理的运用,让学生有感而发,文思泉涌,动笔成篇,作文水平就会普遍提高。
  三、写好日记,养成习惯
  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手记中提到“写日记是道德长跑”。写日记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长久坚持的学习品质。学生每天把自己的收获、感受或身边的人和事写下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身边的问题。这是作文材料的来源和积累的有效方法,也是走上写作成功道路的关键。过去作文,学生因没有材料可写,硬要编造一些与自己毫无联系的人和事。父母本来还健在,却把自己写成地震中的孤儿;乡镇本来就没有公共汽车,却要说成每天坐公共汽车上学……其实大家身边都有好多耳闻目睹的事值得写,如果平时都注意观察,去发现身边的人和事,作文时根本用不着挖空心思主观臆造,有了生活素材和积累,写作就不再可怕。  
  四、善于描写,指导创新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人物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引。”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展开丰富的想像进行生动的描写,便能妙笔生花。环境描写也是文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常常能起到烘托或反衬的作用。例如《最后一课》一文中,法国作家都德笔下的一段描写“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它不仅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小弗郎士的无忧无虑和天真幼稚,还点明了普法战争的时代背景。学生借助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练习或课堂作文中,这样训练,渗透了创新的意识。
  五、批改有方,引导得法
  按传统的过程模式组织教学,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作文批改上存在误区。因为每一次作文交上来,教师都要一篇篇地批改,实在费时费力;其实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改,或轮流批改,或教师批改,或学生批改。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地打破“学生作文教师改”的桎梏,教师给一些适当的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学生之间可以互改互评,老师引导点拨,学生在修改与指出别人的过程中,自我感悟能力会有长足的进步,反过来,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也会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的改革漫长而艰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真正改变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不利局面,需要老师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需要学生的配合与共同努力。我们坚信:“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会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韩国龙,浅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
  2、李勇,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快乐作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