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刘绍明 张 萍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蛟龙镇初级中学 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充分创新理念,立足于教学实际,不断改进方式手段,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水平
  跟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相比,新课程改革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这一要求,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动力及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能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前移性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良好预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结果是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活动针对程度与效率水平都不高,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预习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预习作用。我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要求开展详细的课前预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堂提问时,预习组的正确率明显高于未预习组。在教学总结时,我充分肯定了预习组的学习成效,以预习活动的实际成效让学生乐于接受预习活动。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我在教学中着重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目标,拟定预习题纲,增加预习活动的针对性,避免了预习活动的盲目性。最后,教师要指导科学的预习方法。如文言文预习中,我要求学生采取“读、想、划、做”四步预习法,读通全文,逐字逐句查阅工具书,独立思考,初步了解大意,将自己无法解决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尝试做一做课后习题,检测一下自学成效。
  二、引导合作探究学习,提高教学过程的自主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采用以引导、启发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当发挥好组织、引导、启发等方面的作用,提高探究教学的成效。首先,教师应当组建好探究学习主体。学习小组是较为合适的载体,在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数量控制在6—8人,人数太多难以控制秩序,人数太少又形不成探究的氛围。同时还要注意将班级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均衡地编到各个小组,体现公平原则。其次,教师要设计好探究提纲。探究题纲要体现全面、引导和逐层深入原则。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探究题:开头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骗子为什么要介绍“新装”的特性?皇帝为何相信骗子有关“新装”特性的内容?皇帝、官吏为什么要违背意愿称布料美?皇帝、官吏、骗子的行为映射了什么社会现象?作者为何借小孩子之口道破真相?从童话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按照提纲开展探究活动,可以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最后,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三、实施分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对象的兼容性
  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坚持“一刀切”的陈旧模式,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激发,甚至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理念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兼顾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能够兼顾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其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广泛运用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教学评价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注重这一方面的探究,从提高评价的全面性、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体现评价的差异性三个方面入手,提升评价质效。首先,教师应当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改变知识性考核的单一模式,将语文能力发展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将语文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细化与量化,折合成具体分值,采取“书面考试+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客观评价方式,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开展分层次评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教师应当尊重这样的客观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层考核。尤其是要注重对班级后进生进行单独考核,设计难度相对低一些的题型,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最后,教学评价还应当体现激励性原则。在学生经过了努力,但是没有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勤奋精神予以肯定;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也要加以表扬,激发学习动力。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教学空间的拓展性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还应当充分拓展教学空间,将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从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语文学习竞赛和进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强化课外实践活动的辅助作用。首先是组织好兴趣小组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身能力特点,开展相应的兴趣小组活动,如文学兴趣小组、古诗词研究小组等,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需求。其次是组织好与教学活动相关的竞赛。可以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开展课文背诵竞赛、读后感竞赛、口头小作文竞赛等,配合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最后是组织社会实践,主要是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参观重要场馆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作文教学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实施开放性语文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红的“学得”,也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以外的“习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除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社会、自然、生活等各种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所以,教师多涉及、布置开放性语文作业,关注、指导学生课外的语文学习,努力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在开放性作业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这是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的份内职责。
  6.1开放性语文作业的设计目标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部分,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设计和运用是影响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然而传统的作业设计缺乏弹性,偏重书本知识,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禁锢了学生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影响了他们自主地、快乐活泼地发展。而开放式作业能够摒弃目前课外作业中的种种弊端。它主张主体的参与,空间的开放,形式的多样,层次的多元,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目标,从而真正落实和提升二期课改中倡导的“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的新课程理念。
  6.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有些老师眼里,做习题似乎是课外作业的唯一形式。其实,在大语文环境中,作业的形式是可以且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即各种开放性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发现、鼓励、发展学生的这种需求,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应设计丰富多彩的开放性作业,让它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尽显个性,欣赏学生差异。让学生感觉新鲜而富有挑战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开放性作业中获取成功感,树立起自信心,体验身心的愉悦。可以说开放性作业能极大地提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掌握创新理念,立足于教学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