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如何创设初探

【作者】 罗 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县育才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适当的情境,必能激起儿童的情趣,使儿童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学得轻松、愉快,让学生学习语文感到“易”、“趣”、“活”,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听说体育课因故不能上,同学们都不高兴;如果语文课不能上,则喜形于色。对此我并没有责怪学生,我深知他们不是不愿意学语文,而是语文课没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孩子们阅读量小,查阅资料的能力有比较弱,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要创设情境,否则,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往往会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学生学习语文不仅索然无味,而且收效甚微。没有丰富的表象,何谈入情入境地学习,陶冶情操。
  因此,创设好情境对于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可以遵循形式上的新异性,语言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课堂情境创设主要有以下方法:
  1、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领悟。
  2、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新课改语文课中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悉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是新课改真正得到实施。
  3、以图画、音乐渲染情境。
  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它包含着知识的学习,包含着语言的表达,也渗透着美的感受。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一致,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注意,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要和谐、协调。
  4、以语言描绘情境。
  当情境在儿童眼前展现时,如缺乏教师语言调节支配儿童的认知活动,那么儿童往往会热衷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整个情境的感受。形象与词的分离,就难以使儿童获得确切的丰满的感性知识,更不易激起与教材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动。因此,在情境出现时,教师要伴以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的效应。
  以语言描绘情境,教师运用语言具有相当的示范性要求外,还需具有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及客人、可知性。
  根据以上几种情境创设的方法和特点,结合教材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情境创设的具体实践。把各种情境创设的方法灵活地有机地有主次地相结合。具体情况如下:
  1、《桂林山水》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景色,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导入新课后,播放桂林山水的影碟,把静、清、绿的桂林的水,奇、秀、险的桂林的山,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领悟祖国河山的美丽可爱,让学生欣赏了美景之后,谈谈你看到的桂林的山、水是怎么样的。说的时候,展开想象,加以具体的描绘,让学生在交谈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然后,回到课文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段落,通过感情朗读,通过评议朗读情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使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热爱之情得以升华。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愉快。
  2、《山行》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美景,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历代诗人写秋景,往往把它写得萧条凄凉,流露出消极伤感的情绪,杜牧却把深秋的景物写得充满生气,明快、美丽,尤其体现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上,因此,我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放在这两句的学习上。在学生了解这两句的字面意思后,我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进行深一层的挖掘,以实物创设情境,体会这两句诗的意境:枫树真有那么美吗?请看老师手中的枫叶,这枫叶怎么样?作者当时是什么时候看到的?傍晚也就是太阳怎样?枫叶在傍晚阳光的照耀下会怎么样?跟随着老师的问题,学生边欣赏边想象,兴致盎然,争着发言,有的同学说:“枫叶就像一只只火红的蝴蝶!”有的同学说:“枫叶真的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有的同学说:“这枫叶让我感到它是那么生机勃勃!”……然后,教师再引导:我们看到的只是几片枫叶,假若像诗人看到的那样,漫山遍野都是如此艳丽的红叶,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这样,教师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体会美的意境,说说感受,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这两句诗的优美意境,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赞美、热爱,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虽是萧条、凄凉的深秋,但诗人却仍然把景物写得充满生机,清秀迷人,令人感到生机盎然。怪不得这两句诗成为千古名句。
  3、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在划出五壮士痛恨敌人,英勇顽强的动作的词时,有一位同学划出了“砸”,马上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枪砸了?我认为不该砸,这是战斗武器,砸多可惜!被他这么一提,班里的同学分成了两派,有的认为该砸,有的认为不该砸。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了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其次,情境的创设,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生动形象的场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的过程。
  再者,情境的创设,切实提高了教师本身的素质,如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绘画水平、音乐鉴赏力、创新能力等都得以提高。这是因为以语言描绘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学生的表演创设情境等都需要教师有相应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否则,会影响情境创设的效果。故教师为取得好的效果,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努力地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