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巧用多媒体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作者】 琼 达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措布西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学生形成诸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它具有综合性强、牵扯面广的特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把阅读、书写、计算、观察和表达合成为学习的“五把刀子”,他认为阅读能力是学生首要的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只是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是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名家名言告诉我们,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小学师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与感染力,通过图文、绘画、色彩及影响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强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有一位老师在上《琥珀》这一课时,他采用了悬念引入的方法。屏幕出现一块透明的琥珀,随后问:“你认识这块透明的东西吗?它里面的两个小东西有是什么呢?怎么会好好地躺在里面呢?同学们知道他是怎么来的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的情景和提问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想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学习动机,为学好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如,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的方法。先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啥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门兴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有些课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假如只用传统的讲读法学习课文,就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的学习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此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功能,填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激发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录像资料,使学生直观欣赏到了圆明园中的“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楼阁”、“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历代的珍奇异宝”,突然镜头一转到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强抢豪夺,燃火焚烧的可耻强盗。通过学生亲眼目睹,使学生有了形象直观的感知,在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就不会显得空洞干巴了,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有请有景了,学生的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四位治理活动的核心因素。瑞士教育家费斯泰罗奇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多媒体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听觉刺激、补充、丰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使学生注意、看懂、听懂和记住当前的消息,需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确定思维其发点、不着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时间,引导学生独创、深刻、灵活地去思考,使讲与议、读与写、问与答、演与练合理地交错运用。
《曼谷的小象》一文中描写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时有这样一句话:“她沉思了片刻,拉了拉小象的鼻子,用脸贴贴它的扇子似地耳朵,指了指陷进泥坑的轮子。”为了让学生全面确切地体会到“拍拍”、“贴贴”、“指了指”三个动作中的丰富含义,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的与上述句子相吻合的动画片段,通过反复的演示,让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描写的情境中,去真切体会阿玲三个动作的意思,而且表达了阿玲对小象亲昵疼的感情。在此教列中,教师巧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读、看、写、说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深刻性。
我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二段,秒学春雨中的杨梅树的语句时,我先反映衣服表现“春雨杨梅”的影片,让学生观看画面之后说说图中都画了哪些景物,将学生的发言整理板书成如下一段话:“一颗颗杨梅树立在细雨中,绿油油的枝条上,狭长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雨珠。”接着我告诉学生,影片是根据课文绘画的,那么课文是怎么描写“春雨杨梅”的呢?于是范读课文的原句。我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这段话与课文原句的不同,学生一边观看杨梅树的影片,一边反复品味两段话不同滋味。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最后一致认为:黑板上那段话只写出了杨梅树枝、叶的外形的特点,而且通过“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这四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梅树在春雨的沐浴中勃勃生长的喜人气势,把杨梅写活了,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杨梅树的喜爱之情。这样教学,学生品出了作者用词准确生动,收到语言美的熏陶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将课文吟咏成诵,收到一举两得效果。
总之,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只是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是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名家名言告诉我们,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小学师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与感染力,通过图文、绘画、色彩及影响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强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有一位老师在上《琥珀》这一课时,他采用了悬念引入的方法。屏幕出现一块透明的琥珀,随后问:“你认识这块透明的东西吗?它里面的两个小东西有是什么呢?怎么会好好地躺在里面呢?同学们知道他是怎么来的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的情景和提问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想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学习动机,为学好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如,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的方法。先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啥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门兴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有些课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假如只用传统的讲读法学习课文,就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的学习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此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功能,填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激发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录像资料,使学生直观欣赏到了圆明园中的“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楼阁”、“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历代的珍奇异宝”,突然镜头一转到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强抢豪夺,燃火焚烧的可耻强盗。通过学生亲眼目睹,使学生有了形象直观的感知,在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就不会显得空洞干巴了,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有请有景了,学生的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四位治理活动的核心因素。瑞士教育家费斯泰罗奇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多媒体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听觉刺激、补充、丰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使学生注意、看懂、听懂和记住当前的消息,需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确定思维其发点、不着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时间,引导学生独创、深刻、灵活地去思考,使讲与议、读与写、问与答、演与练合理地交错运用。
《曼谷的小象》一文中描写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时有这样一句话:“她沉思了片刻,拉了拉小象的鼻子,用脸贴贴它的扇子似地耳朵,指了指陷进泥坑的轮子。”为了让学生全面确切地体会到“拍拍”、“贴贴”、“指了指”三个动作中的丰富含义,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的与上述句子相吻合的动画片段,通过反复的演示,让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描写的情境中,去真切体会阿玲三个动作的意思,而且表达了阿玲对小象亲昵疼的感情。在此教列中,教师巧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读、看、写、说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深刻性。
我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二段,秒学春雨中的杨梅树的语句时,我先反映衣服表现“春雨杨梅”的影片,让学生观看画面之后说说图中都画了哪些景物,将学生的发言整理板书成如下一段话:“一颗颗杨梅树立在细雨中,绿油油的枝条上,狭长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雨珠。”接着我告诉学生,影片是根据课文绘画的,那么课文是怎么描写“春雨杨梅”的呢?于是范读课文的原句。我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这段话与课文原句的不同,学生一边观看杨梅树的影片,一边反复品味两段话不同滋味。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最后一致认为:黑板上那段话只写出了杨梅树枝、叶的外形的特点,而且通过“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这四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梅树在春雨的沐浴中勃勃生长的喜人气势,把杨梅写活了,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杨梅树的喜爱之情。这样教学,学生品出了作者用词准确生动,收到语言美的熏陶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将课文吟咏成诵,收到一举两得效果。
总之,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