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徐 英

【机构】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田坝镇中心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创新性的教学,从课堂教学出发,联系学生实际,探索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就这个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一、创设意景,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才能孕育、诞生。学生如果在高度紧张、机械地接受知识的时候,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难以迸发出来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教师要营造和谐、愉快的环境,让他们进入文章的角色,去动手、动口、动脑,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让师、生、境诸因素互动起来,从而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思维在宽松的情景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骋。学生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非常活跃、流畅,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学故事情节很强的文章,让学生互换角色去身临其境,编课本剧去演一演。科学性强的文章,可组织学生做实验,在实验中获取新知。在教学中,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如为文章配图、写童话、做编辑等。以情境教学为突破口,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营造氛围。这样,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培育。
  二、适时点拨,点燃创新火花
  点拨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但给学生指明了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斯第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当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斯宾塞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当多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新课文新知识进行尝试性学习、演练,让学生直接感受、尝试、思考。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尝试、自学中,抓住时机,适时的指导、点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把学生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以便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如教学《威尼斯小艇》时,学生在自学了课文后,都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教师适时点拨、提问。为什么威尼斯人只使用小艇而不使用快艇或者其他交通工具呢?学生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说小艇快而灵活,船夫的驾驶技术又高,适合在狭窄、拥挤的河道上穿行,而快艇速度快,不适合在那样的环境下使用。有的说小艇外形十分美观,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说威尼斯是一座古城,它的建筑都是古老的,用古老的小艇更能吸引游客。有的说由于威尼斯河底的泥沙很多,再加上两边的房屋很古老,用快艇会不安全,会使河底的泥沙溅起,波浪危及古建筑,影响居民生活。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出:学生是经过了动脑分析、总结,才有了“新”的答案的。
  这样点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尝到思考的乐趣,享受到创新的快乐。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励创造性思维,提高求异、创新能力。
  三、激励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这个有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新的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还能促进创新意识的萌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想、敢疑、敢问,发挥创造的潜能。教给质疑的方法,启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中心、前后联系,每句话,甚至一字一句等诸多方面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培养和引导学生质疑,要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妥善处理,对一些跟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但又不是重点的,要有选择的回答,抓住关键问题,要及时组织讨论,寻找答案。对差生要个别指导启发,抓住时机因材施教,教会他们如何质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不同程度得到训练,养成敢于质疑的精神。
  如教学《燕子》时,有的学生提出了“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为什么不用“条”或“根”而用“痕”呢?在教学中《养花》时,学生读到“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这两个词是不是重复了,还是含着什么意思?这些问题无不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质疑,常常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入了催化剂,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发散思维,培育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激励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创造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新形象,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这句话道出想象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因素,挖掘教材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教师巧设疑问:当狼向小羊扑去时,结果怎样?学生发言积极,情绪高涨,非常有兴趣地对文章的结尾给予创新的想象。教材中还有许多文章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捕捉,让学生充分想象。
  想象使学生不断探究问题,探索事物,促进学生思维始终处于自觉的积极状态,也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想象本身就蕴藏着一种创造。作为教师要不断抓住机会,经常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训练,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