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视障学生社交和谐能力的培养
【作者】 翟庆文
【机构】 淄博市特级教师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社交和谐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需要,是特教学校以生为本的培养目标,也是和谐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视障学生因为机体障碍,生长环境特殊,社会交往受到一定限制,如何培养他们在社交中的和谐适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视障学生人际和谐的培养目标、培养原则、培养内容、培养途径和方法等几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提高视障生的适应能力,促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视障学生 社交和谐 培养内容
Abstract:Consistency in social behavior is necessary for individuals to adapt to the society. It’s the student-oriente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citizens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 Because of the body disorder and specific growth environment,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consistency in social behavior is subject to certain restrictions, thus it’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develop their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from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rinciples, training contents, training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consistency in social behavior, which aims to improve the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mental fitness and promote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
Keywords: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consistency in social behavior training content
社交和谐,即指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幸福离不开社会的尊重、他人的认可。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幸福赖以生长的沃土⑴。由于生理缺陷,视障儿童往往局限在家庭、学校或者更小的圈子里,大多跳不出这个小框框⑵。即使少数能与社会人士频繁交往,但是由于社会化交往是多渠道且运用各种感觉进行的,而视障儿童除了听觉、触觉之外,无法从视觉得到对方的非语言的信息和交往,也无法借助手势、表情、姿态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限于上述原因和知识的匮乏,影响到他们对别人的全面理解,致使他们在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上滞后于普通儿童⑶。另外家庭的特别惠顾、社会的偏见等,使他们成长中的个性、能力、行为等的形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融入社会化生活的幸福感相对较低。因此,本研究从学校培养的角度引导视障学生和谐社交,以增大他们将来成功适应社会的机遇。
1 视障学生社交和谐培养研究综述
1.1 国内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适应环境而改变自己行为和态度的过程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章提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当前,国内许多特教学校注重“人本、和谐、融合”的教育,提高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关注他们的幸福健康指标。《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学会加入同伴群体的技能,能够与人友好相处;掌握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方法,做到主动、诚恳、公平、谦虚、宽厚地与人交往。⑸现阶段我国视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提出:学生适应社会化生活⑹。但国内很多盲校为了安全起见,很多视障儿童足不出“校”,社会交往机会少,家长参与少,与同龄人游戏的场所和机会少、社区辅助等相对薄弱。目标与现实的矛盾,限制了视障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1.2 国外
国外从早期干预、教育教学、社区服务、家长参与、就业渠道、人权平等、参与社会等方面都有比较详细研究和法律支持。一些特教教师表示,帮助视觉障碍学生达到明眼同伴的学业成就的努力,往往用于帮助学生学习大量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技能⑺。烹饪、个人卫生和穿衣打扮、购物、经济管理、交通以及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对于视障人士获得一个独立并愉快的成年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⑻。尽管视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方式和正常儿童相似,但是他们更难掌握那些以视觉为基础的精妙语言,这需要手把手示范、手代手示范、游戏或社会互动的示范以及参与式示范都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⑼。美国在1990年修订的《全体障碍儿童教育法》中对3岁以下和3岁以上儿童的教育就分别有非常明确的法律规定⑽。西方大多数视障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习,有专门的巡回教师协助普通班级或学校的老师为视障学生提供特殊服务。在生活指导、特殊服务、语言交流、人权保障等方面落实比较到位。
1.3 优势与不足
1.3.1 办学形式不同。西方只有少数多重残疾或严重残疾者在残障学校学习;国内的多数残障学生大多寄宿在残障学校,导致视障学生社会化发展机遇不同。
1.3.2教学方式有异。西方特殊教育专职教师巡回指导融合于普校的残障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助教学。国内绝大多数残障学校是集体授课制下“一师多生”的教学,个别化需求指导的机会相对减少。
1.3.3 家长参与有别。国内寄宿制学校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较少,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交给学校一“放”了之;西方残障儿童家长自助团体比较多,他们创造机会、场所让孩子、家长定期聚会。
1.3.4早期干预。国外对盲童早期干预早,其身体发展、智力发展、人格发展和社会发展接近于普通适龄儿童。我国早期干预、康复机构尚不健全。
欧美在特殊教育方面走在了我国前面,国内很多有识之士引进他们的经验,如中美辅助技术项目、中德视觉康复和随班就读等项目已为我国培养了不少特教人才,提供了诸多借鉴。
2 确立视障学生社交和谐的培养目标
2.1发展性目标:以发展为方向,探索视障学生对挫折的正确适应机制,提高他们和谐相处的能力,使个体潜能得以挖掘,补偿缺陷,健康发展。
2.2预防性目标: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了解视障学生在学校生活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困难。培养视障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及自我约束的能力。
2.3实效性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帮助视障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指导他们处理好交友、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人格。
3 确立视障学生社交和谐的培养原则
3.1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强调视障学生在校期间社交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2坚持协同工作的原则,把社交和谐的培养与教学、班级建设和团队活动结合起来。
3.3坚持知行结合的原则,让视障学生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上成为社交和谐的合格一员。
3.4坚持因材施教、点面结合的原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既要关注其个体身心特征,又要结合他们的成长背景、环境等综合性特点。
4 视障学生社交和谐的培养内容
4.1生活中的自我认识和挫折心理指导
因为失明,视障学生看不到社交的场面,难以体会和自然地模仿、学习人际交往中的理解、规律,特别是难以从体态、表情方面去揣测别人的心理,容易出现交往中的失礼;因为失明,视障学生从小到大都被长期关在家里,很少接触外界,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因为失明,视障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盲态。盲态可能会引起某些健全人不舒服的感觉,有人因为讨厌盲态的怪异,会对盲态显著的视障学生采取躲避的态度,健全人的这种态度严重打击了视障学生交往中的自尊和自信⑾。致使他们对自我的了解有一定缺憾,而产生焦虑、依赖、自卑、内疚等许多心理问题。我们学校成立心理辅导室、情绪释放室等,在课外活动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交流,视障学生能在生活中明确自己真实的角色,并能及时调整自我。
4.2改革培养模式,提高现代生存技能
视障学生在盲校的生活相对普通学校学生升学压力小,生活节奏缓慢,接触的学习方法少,有些传统的学习观念阻碍他们的发展。为了和谐融入社会,视障学生必须更新观念,学会沟通,变革学习的方式(从学会到会学)、创新学习的手段(学会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为此,淄博特教中心从2009年开展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特教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课题,从小学二年级始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师生网上交流,网上学习等。
4.3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走出学校,适应社会是每一个视障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作为特教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生活和职业技能、沟通技巧等。在个人性向、人际交往、职业能力之间实现个人优势与社会人、职业人融为一体,便于个人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视障学生职高阶段,社会交往、职业指导课程非常重要。职业指导课程以介绍普通职业知识,使学生一般性地了解工作世界、职业选择、就业尝试为目的。此类课程起到职业陶冶、启蒙和打下宽厚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⑿。淄博特教中心构建适合视障学生的课程体系,引导视障学生发挥潜能,和谐融于社会,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4健康人格的形成
正确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除了外在的影响与主体实践以外,自我反省与主动修炼也是不可或缺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提出积极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品质;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⒀。我们指导视障学生把自我放在社会、他人的比较中来认识和评价,引导视障学生认识健康人格的特征,提高他们对自我健康人格的标的。
5视障学生社交和谐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5.1教育的态度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生物前提先天不足和发生障碍的条件下,要想改善和促进儿童的发展,主要应当着眼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
5.1.1学校教育态度
现阶段我国视力残疾儿童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相结合,共同(普遍)目标和特殊目标相结合,总培养目标与阶段性培养目标相结合⒁。淄博特教中心提出了 “满足每个孩子的教育需要,培养全面适应社会的人才” 的教育目标,满足孩子的特殊需求,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接近或超越健全儿童,有着客观、长远、现实的意义。
5.1.2教师的态度
特殊学校教师除了具有普通教师的一般角色特征外,还应成为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学生优势智力的开发者……学生学习指导的合作者⒂。特教老师更是家长的代理人、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学生的楷模和知己。《劝学篇》中说“莲生麻中,不扶自直”,作为视障学生的教师要做到:关注每一个特殊孩子的需求,满足他们合理的期望和要求,还要培养他们具有生活的热情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5.2学习互动交往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和社会的其他成员进行交往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消除人的孤独感,缓解人的心理压力,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形成豁达乐观的人生观念,增进社交和谐,实现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同龄伙伴间的人际互动,易使视障学生掌握互惠原则,改变视障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家庭性格”,个体逐渐形成竞争意识与关心他人的倾向。淄博特教中心打破年级界限,分类选择活动类课程。教师帮助视障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关心他们的感受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在集体活动中强调心灵的交融,使学生相互进行心灵撞击,在活动中自然的学会交往技巧和社交礼仪。
5.3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指教师通过人际沟通,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帮助的过程。个别教学显著的优点是便于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⒄。在对视障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过程中,忌过分呵护和善意的安慰,这会使他们得不到真实的信息;老师要以生为本,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如对待一时遭疑、蒙羞受辱等分析场景,找出对策,给学生以新的选择。
5.4学科渗透
视障儿童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实际的功用,教育的重点已逐渐从仅仅传授大量的书本知识,转移到根据个体的特殊需要,培养他们走出校门后独立或半独立生活所需的各种能力,为顺利进入社会,参与正常的人类生活做准备⒅。因此,帮助残疾儿童从学校顺利过渡到参与社会生活,已逐渐在课程的设置中得到体现。淄博特教中心根据视障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小学到初中开设了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课(包括思品、电脑、家政、生活、定向、视觉康复、社会、公民课)等实践课;在职业中专开设了就业指导、心理、沟通与交际课;课外开设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初步形成了“土色土香”的适应视障学生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5.5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校园是否整洁优雅、安静舒适,校舍是否明净整齐,都会作为一种心境导因,陶冶视障学生的情操,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淄博特教中心处处有适合视障学生行动的盲道,有绿草茵茵的操场、盲童门球场。教学区、宿舍区安静幽雅,班班有畅通的网络,潜移默化影响视障学生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和气质的形成。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成为贫困残疾儿童的“在校家长”,师生可以用电子邮件交流,在博客上、QQ群中畅谈。视障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体会情感上的共鸣,尊师爱生,和谐融洽。
5.6加强阅读,扩大视野
文学即人学。阅读能憧憬幸福、丰富感情,引领视障学生从孤独中走出,学会承接社会共同生活带来的一些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视障学生阅读的内容除了盲文书,增加了网络阅读、电子阅读。通过阅读引领视障学生尊重生命的存在,使他们的意志能不断地超越自身灵与肉的障碍和极限,从作品中享受与人相处的妙处,丰富精神内涵。
5.7参加集体和社会活动
集体活动是班集体成员之间交往的润滑剂。每个人都需要社会交往,盲童要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更加丰富多彩,就必须参加学校或伙伴间的各种活动⒆。在集体活动中,视障学生的自尊及自我表现的需要逐渐形成,视障学生可以在自由的氛围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思想、行为模式,寻找志同道合者,从而不但可以使一些原来激化的矛盾趋于化解,而且可以使团体形成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新型关系。
5.7.1兴趣小组。如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设立“艺术节”等,健康的兴趣爱好能让生活增添欢乐和情趣,促进视障学生消除隔阂,增进友谊,全面发展。
5.7.2郊游活动。郊游活动能让视障学生认识大自然,触摸未知的世界,呼吸新鲜空气,陶冶美好情操,并且在活动中增强体质,增进了解,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5.7.3 班会活动、团队活动。视障学生和健全学生之间的“互助结对”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训练视障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敢于展示自我的能力,有效解除视障学生到陌生环境的胆怯和恐惧心理,消除他们接触社会的紧张感,增强自信。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⒇。当视障学生由家门步入校门,就意味着他已经踏上走向社会的跳板。在学校中培养视障学生的社交和谐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无论面对他人的好奇和围观,都能坦然从容,受到尊重和认可;在有上下从属关系的团体中,在活动评选中积极竞争,并能和睦相处;与人交流,语言表达流畅清晰、信心十足;当被人误解时,能做到让事实为自己证明,用诚心召唤信任。
对于视障学生社交和谐能力的培养,还有多种途径,如学校管理、教师素质、活动安排,以及家长参与等等,还需要我们视障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幸福课堂基本标注与评价核心指标.中国特殊教育,2012,(2):94–96
2 3 李洁瑛.视障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国特殊教育,2012,(5):35–40
4 19徐白仑主编.家长应如何参与教育学龄视障儿童.中国盲文出版社,2005:90- 94
5 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
6 钟经华主编.视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70- 72
7 8 肖非等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46
9 肖非等译.特殊教育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77
10 桑迪?尼尔曼 纳米特?雅各布主编.盲童早期教育指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序
11 孔玲、王淑荣编著.特殊学生心理健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0
12 18 陈云英等著.《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38- 274
13 陈虹.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7):7- 9
14 15 17 盛永进著.特殊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56- 239
16 毛建荣著.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辅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3
20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1).60
作者简介:翟庆文,女,47岁,1985年毕业于淄博市中等师范学校,后曲阜师范大学本科函授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职称,淄博市特级教师,从事盲教育教学28年。近年来发表作品:《一年级盲童的衔接教育》发表于2005.8《中国残疾人》;《视障学生如何走出闭锁心理的阴影》发表于2005.10《现代特殊教育》;《网络教研:盲校教研活动的新发展》发表于2007.1《现代特殊教育》。《跨越之路》发表于2007.6《基础教育参考》;《冬冬掌勺》发表于2004.11《现代特殊教育》;《“文化”教室与“笑脸”学生》发表于2013.1《现代特殊教育》;《成就特殊儿童的“阳光梦”》发表于2013.4.18《中国教育报》;《特殊教育作文教学中的“面批”》发表于2013.2《现代教育科学》。多篇论文在报纸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市一等奖。
1 翟庆文,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视障教育.
关键词:视障学生 社交和谐 培养内容
Abstract:Consistency in social behavior is necessary for individuals to adapt to the society. It’s the student-oriente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citizens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 Because of the body disorder and specific growth environment,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consistency in social behavior is subject to certain restrictions, thus it’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develop their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from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rinciples, training contents, training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consistency in social behavior, which aims to improve the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mental fitness and promote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
Keywords: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consistency in social behavior training content
社交和谐,即指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幸福离不开社会的尊重、他人的认可。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幸福赖以生长的沃土⑴。由于生理缺陷,视障儿童往往局限在家庭、学校或者更小的圈子里,大多跳不出这个小框框⑵。即使少数能与社会人士频繁交往,但是由于社会化交往是多渠道且运用各种感觉进行的,而视障儿童除了听觉、触觉之外,无法从视觉得到对方的非语言的信息和交往,也无法借助手势、表情、姿态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限于上述原因和知识的匮乏,影响到他们对别人的全面理解,致使他们在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上滞后于普通儿童⑶。另外家庭的特别惠顾、社会的偏见等,使他们成长中的个性、能力、行为等的形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融入社会化生活的幸福感相对较低。因此,本研究从学校培养的角度引导视障学生和谐社交,以增大他们将来成功适应社会的机遇。
1 视障学生社交和谐培养研究综述
1.1 国内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适应环境而改变自己行为和态度的过程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章提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当前,国内许多特教学校注重“人本、和谐、融合”的教育,提高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关注他们的幸福健康指标。《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学会加入同伴群体的技能,能够与人友好相处;掌握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方法,做到主动、诚恳、公平、谦虚、宽厚地与人交往。⑸现阶段我国视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提出:学生适应社会化生活⑹。但国内很多盲校为了安全起见,很多视障儿童足不出“校”,社会交往机会少,家长参与少,与同龄人游戏的场所和机会少、社区辅助等相对薄弱。目标与现实的矛盾,限制了视障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1.2 国外
国外从早期干预、教育教学、社区服务、家长参与、就业渠道、人权平等、参与社会等方面都有比较详细研究和法律支持。一些特教教师表示,帮助视觉障碍学生达到明眼同伴的学业成就的努力,往往用于帮助学生学习大量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技能⑺。烹饪、个人卫生和穿衣打扮、购物、经济管理、交通以及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对于视障人士获得一个独立并愉快的成年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⑻。尽管视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方式和正常儿童相似,但是他们更难掌握那些以视觉为基础的精妙语言,这需要手把手示范、手代手示范、游戏或社会互动的示范以及参与式示范都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⑼。美国在1990年修订的《全体障碍儿童教育法》中对3岁以下和3岁以上儿童的教育就分别有非常明确的法律规定⑽。西方大多数视障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习,有专门的巡回教师协助普通班级或学校的老师为视障学生提供特殊服务。在生活指导、特殊服务、语言交流、人权保障等方面落实比较到位。
1.3 优势与不足
1.3.1 办学形式不同。西方只有少数多重残疾或严重残疾者在残障学校学习;国内的多数残障学生大多寄宿在残障学校,导致视障学生社会化发展机遇不同。
1.3.2教学方式有异。西方特殊教育专职教师巡回指导融合于普校的残障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助教学。国内绝大多数残障学校是集体授课制下“一师多生”的教学,个别化需求指导的机会相对减少。
1.3.3 家长参与有别。国内寄宿制学校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较少,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交给学校一“放”了之;西方残障儿童家长自助团体比较多,他们创造机会、场所让孩子、家长定期聚会。
1.3.4早期干预。国外对盲童早期干预早,其身体发展、智力发展、人格发展和社会发展接近于普通适龄儿童。我国早期干预、康复机构尚不健全。
欧美在特殊教育方面走在了我国前面,国内很多有识之士引进他们的经验,如中美辅助技术项目、中德视觉康复和随班就读等项目已为我国培养了不少特教人才,提供了诸多借鉴。
2 确立视障学生社交和谐的培养目标
2.1发展性目标:以发展为方向,探索视障学生对挫折的正确适应机制,提高他们和谐相处的能力,使个体潜能得以挖掘,补偿缺陷,健康发展。
2.2预防性目标: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了解视障学生在学校生活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困难。培养视障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及自我约束的能力。
2.3实效性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帮助视障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指导他们处理好交友、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人格。
3 确立视障学生社交和谐的培养原则
3.1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强调视障学生在校期间社交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2坚持协同工作的原则,把社交和谐的培养与教学、班级建设和团队活动结合起来。
3.3坚持知行结合的原则,让视障学生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上成为社交和谐的合格一员。
3.4坚持因材施教、点面结合的原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既要关注其个体身心特征,又要结合他们的成长背景、环境等综合性特点。
4 视障学生社交和谐的培养内容
4.1生活中的自我认识和挫折心理指导
因为失明,视障学生看不到社交的场面,难以体会和自然地模仿、学习人际交往中的理解、规律,特别是难以从体态、表情方面去揣测别人的心理,容易出现交往中的失礼;因为失明,视障学生从小到大都被长期关在家里,很少接触外界,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因为失明,视障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盲态。盲态可能会引起某些健全人不舒服的感觉,有人因为讨厌盲态的怪异,会对盲态显著的视障学生采取躲避的态度,健全人的这种态度严重打击了视障学生交往中的自尊和自信⑾。致使他们对自我的了解有一定缺憾,而产生焦虑、依赖、自卑、内疚等许多心理问题。我们学校成立心理辅导室、情绪释放室等,在课外活动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交流,视障学生能在生活中明确自己真实的角色,并能及时调整自我。
4.2改革培养模式,提高现代生存技能
视障学生在盲校的生活相对普通学校学生升学压力小,生活节奏缓慢,接触的学习方法少,有些传统的学习观念阻碍他们的发展。为了和谐融入社会,视障学生必须更新观念,学会沟通,变革学习的方式(从学会到会学)、创新学习的手段(学会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为此,淄博特教中心从2009年开展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特教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课题,从小学二年级始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师生网上交流,网上学习等。
4.3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走出学校,适应社会是每一个视障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作为特教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生活和职业技能、沟通技巧等。在个人性向、人际交往、职业能力之间实现个人优势与社会人、职业人融为一体,便于个人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视障学生职高阶段,社会交往、职业指导课程非常重要。职业指导课程以介绍普通职业知识,使学生一般性地了解工作世界、职业选择、就业尝试为目的。此类课程起到职业陶冶、启蒙和打下宽厚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⑿。淄博特教中心构建适合视障学生的课程体系,引导视障学生发挥潜能,和谐融于社会,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4健康人格的形成
正确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除了外在的影响与主体实践以外,自我反省与主动修炼也是不可或缺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提出积极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品质;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⒀。我们指导视障学生把自我放在社会、他人的比较中来认识和评价,引导视障学生认识健康人格的特征,提高他们对自我健康人格的标的。
5视障学生社交和谐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5.1教育的态度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生物前提先天不足和发生障碍的条件下,要想改善和促进儿童的发展,主要应当着眼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
5.1.1学校教育态度
现阶段我国视力残疾儿童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相结合,共同(普遍)目标和特殊目标相结合,总培养目标与阶段性培养目标相结合⒁。淄博特教中心提出了 “满足每个孩子的教育需要,培养全面适应社会的人才” 的教育目标,满足孩子的特殊需求,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接近或超越健全儿童,有着客观、长远、现实的意义。
5.1.2教师的态度
特殊学校教师除了具有普通教师的一般角色特征外,还应成为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学生优势智力的开发者……学生学习指导的合作者⒂。特教老师更是家长的代理人、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学生的楷模和知己。《劝学篇》中说“莲生麻中,不扶自直”,作为视障学生的教师要做到:关注每一个特殊孩子的需求,满足他们合理的期望和要求,还要培养他们具有生活的热情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5.2学习互动交往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和社会的其他成员进行交往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消除人的孤独感,缓解人的心理压力,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形成豁达乐观的人生观念,增进社交和谐,实现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同龄伙伴间的人际互动,易使视障学生掌握互惠原则,改变视障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家庭性格”,个体逐渐形成竞争意识与关心他人的倾向。淄博特教中心打破年级界限,分类选择活动类课程。教师帮助视障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关心他们的感受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在集体活动中强调心灵的交融,使学生相互进行心灵撞击,在活动中自然的学会交往技巧和社交礼仪。
5.3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指教师通过人际沟通,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帮助的过程。个别教学显著的优点是便于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⒄。在对视障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过程中,忌过分呵护和善意的安慰,这会使他们得不到真实的信息;老师要以生为本,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如对待一时遭疑、蒙羞受辱等分析场景,找出对策,给学生以新的选择。
5.4学科渗透
视障儿童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实际的功用,教育的重点已逐渐从仅仅传授大量的书本知识,转移到根据个体的特殊需要,培养他们走出校门后独立或半独立生活所需的各种能力,为顺利进入社会,参与正常的人类生活做准备⒅。因此,帮助残疾儿童从学校顺利过渡到参与社会生活,已逐渐在课程的设置中得到体现。淄博特教中心根据视障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小学到初中开设了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课(包括思品、电脑、家政、生活、定向、视觉康复、社会、公民课)等实践课;在职业中专开设了就业指导、心理、沟通与交际课;课外开设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初步形成了“土色土香”的适应视障学生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5.5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校园是否整洁优雅、安静舒适,校舍是否明净整齐,都会作为一种心境导因,陶冶视障学生的情操,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淄博特教中心处处有适合视障学生行动的盲道,有绿草茵茵的操场、盲童门球场。教学区、宿舍区安静幽雅,班班有畅通的网络,潜移默化影响视障学生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和气质的形成。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成为贫困残疾儿童的“在校家长”,师生可以用电子邮件交流,在博客上、QQ群中畅谈。视障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体会情感上的共鸣,尊师爱生,和谐融洽。
5.6加强阅读,扩大视野
文学即人学。阅读能憧憬幸福、丰富感情,引领视障学生从孤独中走出,学会承接社会共同生活带来的一些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视障学生阅读的内容除了盲文书,增加了网络阅读、电子阅读。通过阅读引领视障学生尊重生命的存在,使他们的意志能不断地超越自身灵与肉的障碍和极限,从作品中享受与人相处的妙处,丰富精神内涵。
5.7参加集体和社会活动
集体活动是班集体成员之间交往的润滑剂。每个人都需要社会交往,盲童要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更加丰富多彩,就必须参加学校或伙伴间的各种活动⒆。在集体活动中,视障学生的自尊及自我表现的需要逐渐形成,视障学生可以在自由的氛围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思想、行为模式,寻找志同道合者,从而不但可以使一些原来激化的矛盾趋于化解,而且可以使团体形成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新型关系。
5.7.1兴趣小组。如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设立“艺术节”等,健康的兴趣爱好能让生活增添欢乐和情趣,促进视障学生消除隔阂,增进友谊,全面发展。
5.7.2郊游活动。郊游活动能让视障学生认识大自然,触摸未知的世界,呼吸新鲜空气,陶冶美好情操,并且在活动中增强体质,增进了解,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5.7.3 班会活动、团队活动。视障学生和健全学生之间的“互助结对”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训练视障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敢于展示自我的能力,有效解除视障学生到陌生环境的胆怯和恐惧心理,消除他们接触社会的紧张感,增强自信。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⒇。当视障学生由家门步入校门,就意味着他已经踏上走向社会的跳板。在学校中培养视障学生的社交和谐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无论面对他人的好奇和围观,都能坦然从容,受到尊重和认可;在有上下从属关系的团体中,在活动评选中积极竞争,并能和睦相处;与人交流,语言表达流畅清晰、信心十足;当被人误解时,能做到让事实为自己证明,用诚心召唤信任。
对于视障学生社交和谐能力的培养,还有多种途径,如学校管理、教师素质、活动安排,以及家长参与等等,还需要我们视障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幸福课堂基本标注与评价核心指标.中国特殊教育,2012,(2):94–96
2 3 李洁瑛.视障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国特殊教育,2012,(5):35–40
4 19徐白仑主编.家长应如何参与教育学龄视障儿童.中国盲文出版社,2005:90- 94
5 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
6 钟经华主编.视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70- 72
7 8 肖非等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46
9 肖非等译.特殊教育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77
10 桑迪?尼尔曼 纳米特?雅各布主编.盲童早期教育指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序
11 孔玲、王淑荣编著.特殊学生心理健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0
12 18 陈云英等著.《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38- 274
13 陈虹.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7):7- 9
14 15 17 盛永进著.特殊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56- 239
16 毛建荣著.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辅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3
20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1).60
作者简介:翟庆文,女,47岁,1985年毕业于淄博市中等师范学校,后曲阜师范大学本科函授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职称,淄博市特级教师,从事盲教育教学28年。近年来发表作品:《一年级盲童的衔接教育》发表于2005.8《中国残疾人》;《视障学生如何走出闭锁心理的阴影》发表于2005.10《现代特殊教育》;《网络教研:盲校教研活动的新发展》发表于2007.1《现代特殊教育》。《跨越之路》发表于2007.6《基础教育参考》;《冬冬掌勺》发表于2004.11《现代特殊教育》;《“文化”教室与“笑脸”学生》发表于2013.1《现代特殊教育》;《成就特殊儿童的“阳光梦”》发表于2013.4.18《中国教育报》;《特殊教育作文教学中的“面批”》发表于2013.2《现代教育科学》。多篇论文在报纸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市一等奖。
1 翟庆文,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视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