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美术教学中欣赏意思的培养

【作者】 车哲敏

【机构】 吉林省延边大学师范分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使学生培养审美思维能力和树立幷同时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与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想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美术欣赏意思的培养。     
  关键词:欣赏 作品 探索 判断 意思 潜移默化
  美术欣赏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想象的过程。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树立艺术修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近年来美术教师在不断地探究“教”与“学”的关系的同时,对美术欣赏意思的培养也做了不断地探索,本文力图从如何提高美术课的教学效果这个角度,谈谈学生美术欣赏意思的培养。
  1 明确美术作品的种类和欣赏角度
  在美术欣赏环节中,通过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美术课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三类:(1)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姚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2)范图的欣赏,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3)其它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欣赏美术作品通过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1)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梵高《阿尔的吊桥》,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2)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画的郁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郁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3)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画的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4)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难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难条件下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懂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啊,而主要欧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当然,像一些静物画、肖像画及一些工艺品就不必非得深究其思想内涵了。
  2 巧妙设疑,培养学生欣赏意思
  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思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思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思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思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思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思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美术课上,学生想知道的东西可能比教师想象的还要多,如关于作品本身创作背景、艺术家的创作生活等等。引导学生了解或理解美术知识并不难,但激发学生探索的勇气、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却不容易,这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必备条件。教师在允许学生对作品有多种多样解释的同时,也应给学生提供对各种相关问题质疑的机会,因为问题是探索的开端。所以欣赏课有必要巧妙地设置“质疑”环节。
  课堂教学通常有两种质疑方式:(1)教师问学生,学生思索、讨论并作答;(2)学生问老师,教师作答,可称之为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两者虽然都能从不同程度上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性质上有很大不同。前者问题源自教师,是有意设问,学生的回答大部分教师可以预料,后者问题源自学生,问题本身带有自发性和不可预料性;前者是一人问全体,后者是多人问一人。从运用的角度说,前者居多;从难度来说,教师回答问题难度大。由于学生质疑的问题完全是自发自愿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知识准备。事实证明,教学设计中“质疑”环节的安排,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非常有效的。
  3 激发学生欣赏潜能,延伸学生审美意思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学生们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而忽视其它。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对症下药,设立专题欣赏课,以便集中攻克少数单一的欣赏难题,起到以点概面、抛砖引玉的作用。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是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既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另外,还可以进行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  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覌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覌看其技法表演等。
  总之,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思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这样才能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达到提高学生欣赏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者。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2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12月
  3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4 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本。美术鉴赏。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4月          
  作者简介:车哲敏、性别:男、出生年:1962年。工作单位:吉林省延边大学师范分院,学位:硕士。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