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新探索
【作者】 郑国栋
【机构】 (钦州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钦州)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起到“风向标”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转型发展的成功与否。当前存在着学生重技能而轻理论、学校课程设计重基本功训练而轻应用型能力培养以及重精英培养而轻普及教育等问题。笔者拟从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三驾马车”即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三个方面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进行新的探索。
关键词:转型发展;音乐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音乐专业作为地方高校中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其如何更好地向应用型转变、提升学生的应用型能力以适应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门课题。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起到“风向标”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转型发展的成功与否。笔者拟从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三驾马车”即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三个方面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进行新的探索。
1.转型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2013年6月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在天津成立。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一时间把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推到了中国高校发展改革的风头浪尖。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2014年4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在河南驻马店联合召开“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成为这一会议的主旨思想。自此,转型发展在全国地方高校教育改革中拉开了序幕。
所谓应用型本科,指的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并非因为缺少工作机会,而是人才培养没有真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没有与社会和市场相连接。因此,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地方高校提升就业率以及办学质量至关重要。
2.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学生重技能而轻理论
音乐专业的理论课程是提高人文素质与专业素养的关键,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理解力的基本保证。音乐作品是特定文化时空下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如果表演者没有足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素养,就难以理解作品中所承载的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重技能而轻理论”的思想观念,认为理论课程对专业技能提升作用不大,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其结果就是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素养薄弱,最终影响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进而阻碍了学生的专业成长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2.2学校重基本功训练而轻应用型能力培养
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地方高校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因此培养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多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计还停留在关注“吹、拉、弹、唱、跳”五项基本功训练上,与现代社会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社会需求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已远远超出了五项基本功的范围,除了需要能台上表演的演员,还需要大量的幕后工作人员,如“台上弹唱跳,台下编导写,台后声光电”的复合型人才。当前,社会上的音乐类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群体,分别是演出类岗位群、编创类岗位群和服务类岗位群。[3] 另外,技能课程虽已强调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很多地方高校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实训实验室,但总体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影响了应用型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2.3学校重精英培养而轻普及教育
音乐是专业技能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后天的实践锻炼。实践课程是应用型能力培养的最重要一环,也是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的延伸。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师生普遍承担着地方各种演出的任务,有了一定的实践机会,专业技能强的学生会获得较多的锻炼机会,而专业技能相对弱的学生获得的机会就会非常少,因为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到各类的实践中,实践更注重精英培养而忽视普及教育。
3.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新探索
3.1注重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内容的相互融合
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在保证培养学生人文和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在内容上的融合是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的重要一环。理论课教师与技能课教师应加强沟通与互动,在教学内容上相互融合。理论课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所学技能课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本门课程进行针对性教学,如视唱练耳课教师调查掌握学生所上声乐技能课的演唱曲目,在课堂教学上融入声乐曲目的相关内容;音乐史类任课教师调查掌握学生所上钢琴技能课的弹奏曲目,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首曲目的相关信息进行讲解。理论课与技能课内容的相互融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养,还能使理论与技能课实现无缝衔接,在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上起到了“房基”的作用。
3.2增加技能课程内容,优化技能课程教学方法
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一是可以适当增开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课程,让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将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二是可以增设当地传统戏曲或原生态艺术形式能力的“传统艺术”班,培养能表演当地传统艺术的人才。在教学方法方面,技能课程应走出教室、走向“田野”,尽可能多的朝着“实战化”迈进,如声乐课可以加大在多媒体实验中心和音乐厅的上课比例,让学生能有更多机会熟悉不同的演唱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挑战,调音专业可以开展更多的模拟演练。
3.3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增加实践课程机会
学校在设置实践课程的时候应本着“普及性”原则多设置一些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的课程,达到整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方面,一是每学期开设舞台艺术实践、学科竞赛周等实践课程;二是开设第二课堂,建设合唱团、民乐团、管弦乐团、舞蹈团、作曲创编团等各种实践性较强的实训育人平台,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其中,并占一定的学分比例;三是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增加专业实习、见习课程的时间,使其能够更全面的了解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工作技能要求。
在增加实践课程机会方面,应全面落实“以赛促学、以演促学”举措,增加学习实践机会,制定专门学分抵扣制度,用于在实践活动中成绩优秀者。一是每年定期举行专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比赛,成绩优秀者可以取得相应学分,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要求每生每学期必须参加一定场次的演出实践;二是举办专业汇报会和毕业音乐会,要求每学期必须以专业教师和班级为单位各举办一次专业汇报音乐会,毕业音乐会成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而钢琴调律和乐器制造专业责要求有毕业产品展示;三是依托第二课堂实训育人平台,建立由专任教师担任艺术指导的艺术团,由专业教师指导若干个节目供艺术团根据演出主题选择,承接校内外的节庆演出或文化惠民活动。
4.结语
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且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面临的核心任务。“地方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应审时度势,把控市场和自我创新,主要体现在:调适办学思路定位、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密切对接[4]”。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构建音乐专业应用型课程的新体系,加强资源汇聚、强调产教融合、注重协同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合格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应用型本科[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RESQzVLeswzc_LwwJx81qFPaLDHAQ-xv3szsCheI-dh-HWmfu-mjDymC3jNuNCcft0WbYQrkWOwm
3KbzLwMGbP2VwzMuttpu2lakjXZIIwFo8eh5nRyAE-dl5e5VjrN0ow08y0qHoPeOxB3AyYEpa
[2]张艺迪.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构——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J]. 天中学刊,2015,01:139.
[3]刘元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为例[J]. 艺术教育,2015,09:133.
作者简介:郑国栋(1984- ),男,山东诸城人,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声乐讲师,文学硕士。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研究》(KY2016YB463);2016年度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立项项目《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渔歌的保护研究》(2016BMCC09)
关键词:转型发展;音乐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音乐专业作为地方高校中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其如何更好地向应用型转变、提升学生的应用型能力以适应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门课题。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起到“风向标”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转型发展的成功与否。笔者拟从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三驾马车”即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三个方面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进行新的探索。
1.转型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2013年6月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在天津成立。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一时间把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推到了中国高校发展改革的风头浪尖。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2014年4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在河南驻马店联合召开“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成为这一会议的主旨思想。自此,转型发展在全国地方高校教育改革中拉开了序幕。
所谓应用型本科,指的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并非因为缺少工作机会,而是人才培养没有真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没有与社会和市场相连接。因此,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地方高校提升就业率以及办学质量至关重要。
2.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学生重技能而轻理论
音乐专业的理论课程是提高人文素质与专业素养的关键,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理解力的基本保证。音乐作品是特定文化时空下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如果表演者没有足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素养,就难以理解作品中所承载的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重技能而轻理论”的思想观念,认为理论课程对专业技能提升作用不大,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其结果就是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素养薄弱,最终影响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进而阻碍了学生的专业成长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2.2学校重基本功训练而轻应用型能力培养
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地方高校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因此培养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多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计还停留在关注“吹、拉、弹、唱、跳”五项基本功训练上,与现代社会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社会需求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已远远超出了五项基本功的范围,除了需要能台上表演的演员,还需要大量的幕后工作人员,如“台上弹唱跳,台下编导写,台后声光电”的复合型人才。当前,社会上的音乐类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群体,分别是演出类岗位群、编创类岗位群和服务类岗位群。[3] 另外,技能课程虽已强调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很多地方高校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实训实验室,但总体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影响了应用型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2.3学校重精英培养而轻普及教育
音乐是专业技能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后天的实践锻炼。实践课程是应用型能力培养的最重要一环,也是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的延伸。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师生普遍承担着地方各种演出的任务,有了一定的实践机会,专业技能强的学生会获得较多的锻炼机会,而专业技能相对弱的学生获得的机会就会非常少,因为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到各类的实践中,实践更注重精英培养而忽视普及教育。
3.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新探索
3.1注重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内容的相互融合
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在保证培养学生人文和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在内容上的融合是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的重要一环。理论课教师与技能课教师应加强沟通与互动,在教学内容上相互融合。理论课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所学技能课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本门课程进行针对性教学,如视唱练耳课教师调查掌握学生所上声乐技能课的演唱曲目,在课堂教学上融入声乐曲目的相关内容;音乐史类任课教师调查掌握学生所上钢琴技能课的弹奏曲目,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首曲目的相关信息进行讲解。理论课与技能课内容的相互融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养,还能使理论与技能课实现无缝衔接,在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上起到了“房基”的作用。
3.2增加技能课程内容,优化技能课程教学方法
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一是可以适当增开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课程,让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将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二是可以增设当地传统戏曲或原生态艺术形式能力的“传统艺术”班,培养能表演当地传统艺术的人才。在教学方法方面,技能课程应走出教室、走向“田野”,尽可能多的朝着“实战化”迈进,如声乐课可以加大在多媒体实验中心和音乐厅的上课比例,让学生能有更多机会熟悉不同的演唱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挑战,调音专业可以开展更多的模拟演练。
3.3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增加实践课程机会
学校在设置实践课程的时候应本着“普及性”原则多设置一些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的课程,达到整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方面,一是每学期开设舞台艺术实践、学科竞赛周等实践课程;二是开设第二课堂,建设合唱团、民乐团、管弦乐团、舞蹈团、作曲创编团等各种实践性较强的实训育人平台,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其中,并占一定的学分比例;三是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增加专业实习、见习课程的时间,使其能够更全面的了解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工作技能要求。
在增加实践课程机会方面,应全面落实“以赛促学、以演促学”举措,增加学习实践机会,制定专门学分抵扣制度,用于在实践活动中成绩优秀者。一是每年定期举行专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比赛,成绩优秀者可以取得相应学分,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要求每生每学期必须参加一定场次的演出实践;二是举办专业汇报会和毕业音乐会,要求每学期必须以专业教师和班级为单位各举办一次专业汇报音乐会,毕业音乐会成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而钢琴调律和乐器制造专业责要求有毕业产品展示;三是依托第二课堂实训育人平台,建立由专任教师担任艺术指导的艺术团,由专业教师指导若干个节目供艺术团根据演出主题选择,承接校内外的节庆演出或文化惠民活动。
4.结语
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且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面临的核心任务。“地方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应审时度势,把控市场和自我创新,主要体现在:调适办学思路定位、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密切对接[4]”。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构建音乐专业应用型课程的新体系,加强资源汇聚、强调产教融合、注重协同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合格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应用型本科[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RESQzVLeswzc_LwwJx81qFPaLDHAQ-xv3szsCheI-dh-HWmfu-mjDymC3jNuNCcft0WbYQrkWOwm
3KbzLwMGbP2VwzMuttpu2lakjXZIIwFo8eh5nRyAE-dl5e5VjrN0ow08y0qHoPeOxB3AyYEpa
[2]张艺迪.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构——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J]. 天中学刊,2015,01:139.
[3]刘元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为例[J]. 艺术教育,2015,09:133.
作者简介:郑国栋(1984- ),男,山东诸城人,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声乐讲师,文学硕士。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研究》(KY2016YB463);2016年度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立项项目《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渔歌的保护研究》(2016BMCC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