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作者】 李 杰 左殿升
【机构】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济南)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针对新媒体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利弊关系,通过发挥主流思想引导优势、创新教育理念与内容、拓展教育方式与手段、构建长效教育机制来创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途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ways of thought pattern, life style and values. Meanwhile, it brings abou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caused by new media, the thesis puts forwards a training approach , which can develop the guided advantages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novate teaching concepts and contents, expand teaching models and methods, set up long-acting educational mechanism . It will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Key words:new media;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这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指明了方向。新媒体海量、快速、交互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针对新媒体与新时代学生特点,深人研究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有着重要的指导与现实意义。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程度,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并辅之访谈的方法,对山东省驻济五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5份。调查问卷共涉及40个题目,共有552名男生、393名女生接受了调查,包括低年级学生562名、高年级学生383名,工科学生304名、文科学生310名、理科学生241名、其他90名。
(一)新媒体的应用现状
根据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显示,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5.1%,便携易用的智能手机等新媒体设备较好的满足了他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使用比例比2015年有明显提升。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使用率较2015年均有所下降。
调查发现,大学生中99.7%的使用网络,85.2%在大学以前上过网, 8.1%在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每天上网4个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10.3%,每天上网2-4时的大学生占77.1%,每天上网2小时以下的大学生占12.9%;54.1%的大学生开设了自己的微博;61.3%的大学生注册了微信号;98.9%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QQ号;大学生有手机普及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其中80.1%的大学生用手机发短信,95.7%的大学生用手机上网;78.5%的大学生了解桌面视窗、数字电视、电子纸等新媒体,并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与知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91%的学生表示完全认同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方面提出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86.5%的学生都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90.2%的学生愿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7%的学生认同将诚信作为立人之本;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将爱国情怀、诚信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作为自我评价最高的三个方面。这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分析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的积极因素
1、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大量的信息大多来自于实体的传播媒体,如广播、报纸、电视和教育的主体。由于信息的自身限制并不能打破时间与地域的界限实现充分的共享与交流。而互联网的全面开放性与全民参与性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新媒体成为了一个大型的综合性交互式的多媒体。新媒体实现了最大容量、最高速度的信息与数据的传输与融通,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如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站在线浏览、关注大量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方式获取海量资源。新媒体的这些特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内容与素材,极大的丰富了教育资源。
2、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
传统的教育方式多是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老师单方讲述,很容易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师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敞开心扉。利用新媒体在网络上交流没有权威,又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了张扬个性、自由言论的契机。网络交流的匿名性缩小了交流的距离感,减少了交流的心里防范,更容易拉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内心距离。新媒体的平等交互、开放共享等特点为大学生创造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为自由、更为宽松的交流平台,为学生主动参与行为的形成,个人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融、碰撞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3、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以往的思政教育以授课、讲座、开会、个别谈心等为主要形式,以讲道理、摆事实为主要方法。由于学生的思想境界、认知程度、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与质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充分利用新媒体,以视觉化的冲击应对枯燥的化的灌输,以精细化的挖掘应对理论化的叙述,以图形化展示应对传统化呈现,以扁平化的沟通应对层级化管理,充分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同时,也提高了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的真实性、直接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1、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与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现实和时代背景下最根本、最核心的价值内核,它不仅是国家的灵魂,更具有现实主导性,它的成熟和定型必将潜藏于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思想境界,主导人们在现实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2]。由于新媒体具有平等性和对等性等特征,每一个人身份、地位、权威都是对等主体,每个主体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些踊跃涉足新媒体的大学生往往受此特征影响,否认核心、拒绝权威、摒弃主导,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抵触心理,从而形成以个人价值观为中心的价值观体系,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2、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
当新媒体应用深入到大众生活,网络话语成为了一种新的沟通媒介,成为了大学生的一种交流工具,也成为了当前青年的亚文化的一种体现。这些网络话语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热烈追逐与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了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多边性、创造性、不规划性的网络话语与注重规范性、稳定性、严肃性的主流价值观表述具有鲜明的差异。由于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话语的过分追逐,使得他们对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程度大大降低,甚至出现变异现象。
3、加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西方敌对国家在利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不断炮制新议题、提出新理念、构建新规,在意识形态方面逐步构建霸权主义,使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的不确定性增加[3]。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和隐匿性等着特点又为这些负面信息的传播与扩散的提供了温床。这些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观与社会思潮鱼龙混杂,通过网络新媒体呈现在大学生面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民族精神的形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三、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育路径
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应该根据新媒体特征规律和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特点,积极规避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更加优化、教育理念更加创新、教育手段更加多样、教育机制更加灵活,进一步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唱响主流价值观,发挥主流思想引导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既是兴国之魂,也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4]。面对大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坚持主导性为根本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元化的指导地位。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做实,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就一定要掌握话语主动权、唱响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一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的思想,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方面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振,不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思想中“生根”,在行动上“发芽”,使学生从认识走向认可,由共鸣中转化为共识。二是,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既能够阐述基本原理,又能够深入浅出的分析典型事例;既能够说清楚现在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又能够结合事实背景讲明白来龙去脉,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辩证、理性方式的思考与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理念与内容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与永恒主题。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可靠、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5]。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新媒体虽然有效的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其不足的地方。其一,学生的自控能力甄别能力比较差,在新媒体的应用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事物表象背后的理性认识。其二,长期以来重“堵”轻“导”的网络教育模式严重忽视了对大学生独立人格、感性体验等方面的培养。
面对复杂的环境,首先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根据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个性、思考方式、生活方式与接受特点等因素,科学的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另外,要着力做好新媒体话语转换,用平实的语言、准确的表述和明确的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与要求实在化、大众化、通俗化、具体化,充分利新媒体服务性、快捷性、个体性等特点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丰富性和鲜活性。第三,要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落实到服务学生的过程之中,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解决,做到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三)依托有效载体,拓展手段与方式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获得媒体信息,并进行双向的互动传播与交流,如“两微一端”等新的传播媒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手段与载体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自己喜欢的学习过程之中,个体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充分将传统的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教育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各种新鲜的新媒体元素融入到教育过程当中,使教育内容与形式更加丰满、充实。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实际问题,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学会灵活运用新媒体提供的新途径、新方法,抓好新的机遇,建立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新平台,尽可能的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与综合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直观直接与生动形象。
(四)实现认同与内化,构建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但需要与时俱进的工作方法,更需要完善长效教育机制。这是确保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思潮、凝聚共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6]。首先,要创新教育的解读机制,做好由“搬运工”向“深加工”的转变,克服单一的理论灌输与简单的内容复制,将深层次的理论与要求转化为大学生能够听懂的“普通话”。其次,要形成线上线下的理论、实践转换机制。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认知上的转化、认同上的强化和践行中的承载作用。通过开展广泛多样的线上、线下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的体验方式,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契合时代发展要求,而且对自身成长也有重大意义。第三,要建立制度保障、监督机制。大学生群体数量大、思想活跃,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发生碰撞时,很可能与大学生的自身需求产生偏差。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正确方向,要倡议全校师生共同参、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相一致的日常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创新激励制度以及舆论反馈制度,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实时监督,及时掌握大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激励和引导,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素养,降低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影响和误导。
参考文献:
[1] 赵敏.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颜小燕,康树元.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
[3] 杨亚阳,胡彩霞.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脉络与走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5,(09).
[4] 包海涛. 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问题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年.
[5] 刘书林.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2013-2,(6).
[6] 陈清波.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作者简介:李杰(1983-),男,山东济南人,齐鲁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教育管理科科长,硕士,研究领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左殿升(1978-),男,山东泰安人,齐鲁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风险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解构与重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机制研究”(14CQSJ12)阶段性成果和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媒体视阈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15YB12)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ways of thought pattern, life style and values. Meanwhile, it brings abou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caused by new media, the thesis puts forwards a training approach , which can develop the guided advantages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novate teaching concepts and contents, expand teaching models and methods, set up long-acting educational mechanism . It will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Key words:new media;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这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指明了方向。新媒体海量、快速、交互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针对新媒体与新时代学生特点,深人研究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有着重要的指导与现实意义。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程度,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并辅之访谈的方法,对山东省驻济五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5份。调查问卷共涉及40个题目,共有552名男生、393名女生接受了调查,包括低年级学生562名、高年级学生383名,工科学生304名、文科学生310名、理科学生241名、其他90名。
(一)新媒体的应用现状
根据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显示,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5.1%,便携易用的智能手机等新媒体设备较好的满足了他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使用比例比2015年有明显提升。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使用率较2015年均有所下降。
调查发现,大学生中99.7%的使用网络,85.2%在大学以前上过网, 8.1%在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每天上网4个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10.3%,每天上网2-4时的大学生占77.1%,每天上网2小时以下的大学生占12.9%;54.1%的大学生开设了自己的微博;61.3%的大学生注册了微信号;98.9%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QQ号;大学生有手机普及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其中80.1%的大学生用手机发短信,95.7%的大学生用手机上网;78.5%的大学生了解桌面视窗、数字电视、电子纸等新媒体,并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与知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91%的学生表示完全认同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方面提出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86.5%的学生都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90.2%的学生愿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7%的学生认同将诚信作为立人之本;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将爱国情怀、诚信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作为自我评价最高的三个方面。这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分析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的积极因素
1、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大量的信息大多来自于实体的传播媒体,如广播、报纸、电视和教育的主体。由于信息的自身限制并不能打破时间与地域的界限实现充分的共享与交流。而互联网的全面开放性与全民参与性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新媒体成为了一个大型的综合性交互式的多媒体。新媒体实现了最大容量、最高速度的信息与数据的传输与融通,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如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站在线浏览、关注大量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方式获取海量资源。新媒体的这些特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内容与素材,极大的丰富了教育资源。
2、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
传统的教育方式多是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老师单方讲述,很容易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师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敞开心扉。利用新媒体在网络上交流没有权威,又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了张扬个性、自由言论的契机。网络交流的匿名性缩小了交流的距离感,减少了交流的心里防范,更容易拉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内心距离。新媒体的平等交互、开放共享等特点为大学生创造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为自由、更为宽松的交流平台,为学生主动参与行为的形成,个人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融、碰撞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3、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以往的思政教育以授课、讲座、开会、个别谈心等为主要形式,以讲道理、摆事实为主要方法。由于学生的思想境界、认知程度、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与质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充分利用新媒体,以视觉化的冲击应对枯燥的化的灌输,以精细化的挖掘应对理论化的叙述,以图形化展示应对传统化呈现,以扁平化的沟通应对层级化管理,充分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同时,也提高了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的真实性、直接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1、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与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现实和时代背景下最根本、最核心的价值内核,它不仅是国家的灵魂,更具有现实主导性,它的成熟和定型必将潜藏于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思想境界,主导人们在现实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2]。由于新媒体具有平等性和对等性等特征,每一个人身份、地位、权威都是对等主体,每个主体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些踊跃涉足新媒体的大学生往往受此特征影响,否认核心、拒绝权威、摒弃主导,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抵触心理,从而形成以个人价值观为中心的价值观体系,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2、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
当新媒体应用深入到大众生活,网络话语成为了一种新的沟通媒介,成为了大学生的一种交流工具,也成为了当前青年的亚文化的一种体现。这些网络话语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热烈追逐与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了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多边性、创造性、不规划性的网络话语与注重规范性、稳定性、严肃性的主流价值观表述具有鲜明的差异。由于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话语的过分追逐,使得他们对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程度大大降低,甚至出现变异现象。
3、加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西方敌对国家在利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不断炮制新议题、提出新理念、构建新规,在意识形态方面逐步构建霸权主义,使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的不确定性增加[3]。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和隐匿性等着特点又为这些负面信息的传播与扩散的提供了温床。这些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观与社会思潮鱼龙混杂,通过网络新媒体呈现在大学生面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民族精神的形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三、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育路径
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应该根据新媒体特征规律和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特点,积极规避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更加优化、教育理念更加创新、教育手段更加多样、教育机制更加灵活,进一步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唱响主流价值观,发挥主流思想引导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既是兴国之魂,也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4]。面对大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坚持主导性为根本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元化的指导地位。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做实,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就一定要掌握话语主动权、唱响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一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的思想,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方面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振,不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思想中“生根”,在行动上“发芽”,使学生从认识走向认可,由共鸣中转化为共识。二是,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既能够阐述基本原理,又能够深入浅出的分析典型事例;既能够说清楚现在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又能够结合事实背景讲明白来龙去脉,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辩证、理性方式的思考与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理念与内容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与永恒主题。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可靠、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5]。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新媒体虽然有效的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其不足的地方。其一,学生的自控能力甄别能力比较差,在新媒体的应用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事物表象背后的理性认识。其二,长期以来重“堵”轻“导”的网络教育模式严重忽视了对大学生独立人格、感性体验等方面的培养。
面对复杂的环境,首先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根据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个性、思考方式、生活方式与接受特点等因素,科学的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另外,要着力做好新媒体话语转换,用平实的语言、准确的表述和明确的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与要求实在化、大众化、通俗化、具体化,充分利新媒体服务性、快捷性、个体性等特点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丰富性和鲜活性。第三,要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落实到服务学生的过程之中,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解决,做到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三)依托有效载体,拓展手段与方式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获得媒体信息,并进行双向的互动传播与交流,如“两微一端”等新的传播媒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手段与载体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自己喜欢的学习过程之中,个体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充分将传统的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教育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各种新鲜的新媒体元素融入到教育过程当中,使教育内容与形式更加丰满、充实。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实际问题,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学会灵活运用新媒体提供的新途径、新方法,抓好新的机遇,建立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新平台,尽可能的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与综合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直观直接与生动形象。
(四)实现认同与内化,构建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但需要与时俱进的工作方法,更需要完善长效教育机制。这是确保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思潮、凝聚共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6]。首先,要创新教育的解读机制,做好由“搬运工”向“深加工”的转变,克服单一的理论灌输与简单的内容复制,将深层次的理论与要求转化为大学生能够听懂的“普通话”。其次,要形成线上线下的理论、实践转换机制。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认知上的转化、认同上的强化和践行中的承载作用。通过开展广泛多样的线上、线下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的体验方式,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契合时代发展要求,而且对自身成长也有重大意义。第三,要建立制度保障、监督机制。大学生群体数量大、思想活跃,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发生碰撞时,很可能与大学生的自身需求产生偏差。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正确方向,要倡议全校师生共同参、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相一致的日常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创新激励制度以及舆论反馈制度,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实时监督,及时掌握大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激励和引导,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素养,降低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影响和误导。
参考文献:
[1] 赵敏.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颜小燕,康树元.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
[3] 杨亚阳,胡彩霞.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脉络与走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5,(09).
[4] 包海涛. 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问题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年.
[5] 刘书林.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2013-2,(6).
[6] 陈清波.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作者简介:李杰(1983-),男,山东济南人,齐鲁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教育管理科科长,硕士,研究领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左殿升(1978-),男,山东泰安人,齐鲁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风险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解构与重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机制研究”(14CQSJ12)阶段性成果和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媒体视阈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15YB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