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思想道德成为一种鲜活的自主生活素养

【作者】 陈丽娟

【机构】 黑龙江省桦南县教育进修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之间存在这较大差距,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割裂,所以要搭建起核心素养与学生自主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值得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思考。
  关键词:思想道德,生活素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主体,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每个社会成员都不断实现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第五个“学会”——学会改变、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教育当然要改变,课程和课堂也要改变,只有改变才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
  核心素养究竟想让我们干什么?其实也是让我们学会改变。学会改变,重要的是改变自己。
  在我们看来,核心素养的意义之大,是因为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教师往往不太会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怎样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改变呢?
  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道德建设存在较大的“短板”。反思过去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常常以灌输方式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这样的弊端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割裂开来,其突出表现为重视思想道德的“硬性”分析与灌输,忽视思想道德理念的生活化与内生性;重视约定俗成,把思想道德的立足点放在“禁止某些行为”防止某些行为的发生上却轻视行为分析与感悟的思想道德信念生成;在思想道德手段的运用中,忽略思想道理的教育和情感渗透,缺少对思想道德内容“高大上”与现实环境的碰撞之间的矛盾分析与突破,容易架空思想道德理念,成为空中楼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学生思想道德自主发展的内生与内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现了一些思想道德的模糊区域,原来本不应该出现的“老人摔倒后该不该扶”的思想道德辩题成为热点,一些扭曲的社会现象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也吞噬着原本建立起来的纯洁的道德信条。生存环境的变化,考量着学生的思想道德选择与判断,也需要学生形成自主发展的思想道德能力,坚定德行自信,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能进行独立性,主体性的思想道德判断和思想道德选择,实现思想道德价值,成为独立的有益的社会人。
  对学生自身发展来说,思想道德自主发展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生在对未来的构筑和现实的思考过程中,既是现实主义者、职业主义者,又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有对社会理想包括道德思想的憧憬,也有对自身思想道德目标的勾勒。憧憬的价值高下,目标实现与否,很大程度上都依凭于学生思想道德自主发展能力,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如何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自主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思想道德自主的能力呢?
  我们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建设学校思想政治文化制度为支撑,以塑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的教育文化为目标,教育的民主与自由,是学生核心发展素养自主发展的重要养分,如何建立多元民主的教育文化,释放每个学生的创造力,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发展,以学生自主能力培养为学校核心价值,这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所在。
  我们倡导将校园文化目标与核心素养价值落地,我们组织学校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如:“教师面对面”,以及发挥学校各种组织,如学生会等功能,把思想道德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之中,融于学生内心深处,为学校的民主文化提供过一个畅通的渠道,基于学校制度支撑的学校文化,于无生处改变着,影响着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层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学生思想道德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养成,通过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深知在学生思想道德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育人理念的变化和提升是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思想道德能力的重要保障,我们提出“五全德育”的理念,即“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教育,全程跟踪管理”,五全教育是对教师提出课堂教学之外的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和提升思想道德自主能力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尤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人员参与的广泛性,过程跟踪的实效性,内容的全面性和发展性,施教力度的深入性,育人责任的明确性和方法的科学性等成为提高学生道德自主能力的重要支撑。
  思想道德的自主性产生于实践之中,学校应该开动脑筋,为学生打造多种实践交径共同体,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自主,教师适当管理,采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管理模式,”每个单元都有价值目标和品行要求,校园形成多元色彩和价值。让学生进行交往和管理,启动了“同伴教育”思想,学生通过相互对话,相互理解,丰富了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让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此时的思想道德不再只是一种教育方式,而是一种鲜活的生活。
  总之,在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想道德能力自主生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一是学生思想道德自主发展的学校制度文化环境和价值环境,这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二是必须创建好学生思想道德自主发展的实践交往环境,思想道德是实践交往中的生成,缺乏实践交往的思想德育,无疑是空洞和脱离生活的,学生社团是重要的思想德育交往组织,改变以传统班级为主体的学生组织,对于扩大学生的实践交往空间是一种创新。因此教师在培养和践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以生活为基础,脱离学生日常生活的德育是无效和无生命力的教育,生活教育是落实学生核心发展的素养的主要陈地之一,是有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自主能力的主战场。
  参考文献:
  周宏斌,让德育成为一种鲜活的自由生活【J】人民教育2015(22)45—47
  作者简介:陈丽娟,女,70年出生,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毕业,思想政治教研员,市级骨干教师,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2010年获“国家级心理健康辅导员”殊荣,曾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