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幼儿园开展韵律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 田美娟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实验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韵律活动对幼儿的动作发展、乐感、创造力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韵律内涵与教育价值的正确认识,是幼儿教师有效开展韵律操活动的前提。那么开展幼儿园韵律活动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一点感想。
  1、韵律活动的选材。
  音乐作品要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状况,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删减和改编以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活动中应考虑到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如在小班律动“过家家”中,教材的音乐较短,孩子能根据歌词内容和平日生活经验创编肚子饿、炒菜、吃饭、喂饭等动作第一段,教师跟幼儿一起创编梳洗的动作;第二段,幼儿自由刨编动作,幼儿已有的经验很足,所以上课时兴趣很浓,学得轻松,学得自由;同时在行为习惯方面又鼓励了那些在家不动手、依靠父母的幼儿。经过改编后的乐曲结构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容易表现,更利于幼儿接受。
  又如中班的律动“喜洋洋”这首歌曲分A、B、A段,A段欢快,B段休闲。为了帮助幼儿亲身参与和体验,我让孩子首先回忆过年时的情景,动作设计上采用幼儿最高兴时的动作表现。B段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捏饺子,在最后的A段,吃完饺子和伙伴们嬉戏的愉快心情。这个活动的动作设计主要以模仿和生活重现为主,动作内容都是幼儿生活中能想象到的,所以幼儿操作起来显得较为轻松。选材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反映幼儿内心世界,可操作性强。
  2、韵律活动的伴奏。
  初学动作时一般首先由教师轻轻哼唱曲调来跟随幼儿的动作速度;在逐步熟练时,教师可以加快哼唱速度,以引导幼儿跟随自己的哼唱速度;进一步熟练时,可以跟随录音音乐来做动作。
  3、韵律活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口令。
  在幼儿园应该通过有意义的形象、逻辑过程、以及音乐的形象和结构来帮助幼儿记忆动作的内容与结构。避免机械地喊1234,或要求幼儿记忆某个动作一共做几次。当幼儿学习中出现困难时,老师可以根据节奏含一些特殊的口令,如:“上上下下,拍拍拍”“转个圆圈跺跺脚”等等。
  4、韵律活动中的教师语言。
  韵律活动中的教师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运用语词表达的语言、运用音调表达的语言)、体态语言(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语言)。如果像组织其他活动一样用慢条斯理的语言来指导这种教学活动,常常会把幼儿弄得注意力涣散、情绪烦躁,最终导致学习任务难以完成。
  因此,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时尽量做到:
  A.语言精练、加强讲解、示范、练习、反馈的有机结合;
  B.分散讲解的内容,都采用边讲解、边示范、边练习,用快节奏递进的教学方式;
  C.多采用“幽默语言”,轻松愉快地组织活动。
  在体态语言的应用上应注意:
  教师在讲解运动要求时都应同时配合体态语言的“注解”。往往老师们会出现以下情况:教师的身体姿态于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一致;如:老师还没有让幼儿开始做动作,自己却先动起来了;老师要求幼儿停下,自己还在动个不停,这些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表达的意思互相干扰的情况,对幼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5、运用多种方法,感受和理解音乐。
  音乐是一种旋律的艺术,一种节奏的艺术,不同乐曲的性质和风格各有不同,感受和理解音乐是幼儿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用自己的动作去充实地表现音乐呢?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故事讲述、情景创设、运用多媒体等,让幼儿通过多通道的感受,激发情感上的共鸣。
  如在中班活动“打猎”的教学中,教师用故事导人:来了一群小猎人,他们背着枪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大森林……,要求幼儿创编出猎人走路的形态,寻找猎物专注的神态。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听哪里是进森林的地方,哪里是寻找猎物的地方,哪里是瞄准开枪的地方。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教师也可创设情境,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6、提供机会,注重个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愿望,但由于各人表现能力的差异,一些幼儿会感到胆怯、害怕,不敢当众表现。作为教师,在练习中可采用全体散点位的方式,向需要模仿的幼儿提供榜样,向需要借鉴的幼儿提供思路,向需要伙伴的幼儿提供帮助,向胆怯或不够兴奋的幼儿提供鼓励和暗示,向发生矛盾或因其他缘故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幼儿提供返回活动、享受活动的引导等,充分为幼儿提供空间,让每个幼儿都有展现的机会。这样,一节课的活动才会更有价值。
  7、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在实际的韵律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音乐速度的选择。应注意用音乐去跟随幼儿的动作,待幼儿逐步学会动作跟随音乐之后,选用中等速度;待幼儿控制动作能力逐步增强了,再用原曲进行完整的律动。教师要做有心人,时时观察幼儿学习的情况,跟着幼儿的速度走。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从各方面激发幼儿对韵律活动的兴趣,在韵律活动中处处发现幼儿创造的火花,让幼儿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和体验韵律创造的快乐,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