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方式必须改革——正确掌握“指挥棒”发挥正面导向作用
【作者】 邵祖亮
【机构】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方式,是“人才培养机制”极具导向作用的“指挥棒”。必须改变“听、记、背、考”的学业考核模式和成绩记载方式。
学业考核,重点是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关键、经典、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若非必要应少用笔试,多用口试及实际操作。平时形式多样的作业,更是重要的考核,应有实时的成绩记载,少用或不用“百分制”,多用“等级(第)制”及“评语、鉴定词”。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 学业考核改革 成绩记载改革
一
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方式,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更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及人们急功近利的各种思想行为的干扰;又由于比较重视考试结果,在“复习”、“命题”、“考核方式”、“成绩记载”等程序设计上,客观存在着某些导向性的偏差;以及部分学生认为进大学就进了“保险箱”,而放松了学习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学校正常的学业考核活动,不自觉地被异化为达到某些功利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学生中为应付考试而学的有之;平时不学习,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有之;抄袭他人论文的有之;为取得学分而以各种方式舞弊的有之……。于是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有学历而实际并无相应学力的情况,更谈不上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方式的改革,应该是学校进行全面改革的重点之一。
首先,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绝不仅是具体的考核办法和考务技术环节安排的问题,而是学校培养人才机制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对学生学习方向、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方式”实际是“指挥棒”、“双刃剑”,“指挥”所至,可以有力地引导、激励学生认真学习而成才;也可能助长想“混文凭”的学生投机取巧而“蒙混过关”。因此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必须改革目前还存在着的,某些不尽合理的考核机制及成绩记载方法,改变长期在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考什么就背(记)什么,考完就“忘”、就“丢”,不考就不记、不背、不学的现象。
教师是指挥棒的“执棒者”,必须意识到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认真地对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负责的高度,精心设计、规划考核的导向及合适的考核方式。
二
学习无捷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平时还要剪枝、松土、施肥才能有所收获。学习的规律是强调学习过程,勤于思考和平时积累。要弄懂弄通每一章节,保质保量完成每一次各种形式的作业,才能学有所得。因此,关心学生平时学习,平时作业及平时考核,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应设计考核多样化的、合理可行的考核机制和成绩记载的科学方法。如平时作业、各种读书(调查、实验)报告……等,都要有实时的成绩记载。有了具体的平时考核机制及成绩记载,有的科目是否可以试行取消期中、期末考试。以激励学生平时勤奋、用功,换取考试时的“轻松”。将学生从考试中“解放”出来,这应该是学校和学生都需要的新“常态”。
(一)关于复习
复习是在“已知”基础上的再学习,因此以“快镜头”似的,对所学内容从头至尾“快闪”一遍的复习,然后划定范围,勾出重点,让学生“记”、“背”的作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对学生是有害的。
1、复习是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巩固或“查缺补漏”,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尚有不足、疑惑的“补足”或“答疑”;
2、复习,也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一次“温故而知新”,对学生提出的“创新性”或“相异”的观念、观点等不同意见,应该鼓励、爱护、引导,若不能当时解决的,可以“立此存照”,择时研究。应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能力的发展,并随时研究创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激励机制。
特别是在“互联网”相当普及的现在,需要获得什么理论、知识、技能,历史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在网上“搜索”一下,什么都能查到。再去考学生的“记”和“背”是毫无意义的。应该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从“背”“记”转移到“思考”“研究”“钻研”……方面来。
(二)关于学业考核
学业考核有考核、考试、考查、考察等多种方式。目的都是对学生理解、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的鉴定和评价。
1、考核内容:每门学科都有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核心知识点或经典公式,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等。是全覆盖地考“一本书”,让学生去记、背,还是考核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关键的、经典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指挥棒”的落点,当然应该是指向后者。
2、考核方式:有平时作业、实验室实验;有笔试、面试、实际操作;有开卷、闭卷、口试;有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各种报告;有程序设计、实验设计、工艺设计、产品设计等,以上都是有效的考核方式。重点应该是采用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方式。若非必要,建议少用闭卷、笔试,而逐步增加“开卷”、“面试”(口试)或实际操作。这对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地刻苦钻研,发展思辨能力、口头表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真正成才是有效和必要的。
3、考核命题:是学业考核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考题”是引导学生朝什么方向、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复习的极具导向功能的问题。无论是填充题、是非题、选择题、问答题、应用题、论述题……等哪种题型,都应该充分发挥考题的“指挥棒”作用。多一些判断型、思考型、计算型、论述型……的有思辨质量,有深广度的题目。以考核学生真正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实际水平。
(三)关于考核成绩记载
成绩记载是客观、全面的对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质量)的检验。学生很看重考核成绩,教师也关心着考核的结果。
其实对学生学有所得,是不可能有精确地如“标准件”似的测量和判断的,评价只能是基本符合实情的相对准确。如100分是满分吗,未考的内容是否都能回答?于是就有扩充了的120分、150分的考卷,那150分外未考及的呢?……59分与60分之间,是一条“严格”的及格与否的分界线,它真能科学地判断学生学习所得的差别吗?这都是为了“排名”,为了“淘汰”的需要才“分分计较”,是被某些已经习惯了的不合理的机制逼出来的。当然,有些计算类、化验类的报告则必须精确,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若干位,但这与成绩记载不是一回事。
考核成绩记载方式,多种多样,大体是三种形式:
1、 百分制”,以100分为满分,60分为及格线;
2、 “等级制”(等第制),有甲、乙、丙、丁……,优、良、中、差……,A、B、C、D……;还有及格、不及格两个等级的;
3、“评语”或“鉴定词”,以文字方式表述为主,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作出相对全面的激励性的评价。
所以,若非必要,建议少用“百分制”(注),多用“等级制”,特别是终结性的成绩,用“评语”或“鉴定词”更为恰当。
考核成绩可以来自平时的作业.(如前所述);阶段测验、考试、专题报告或小论文;期末考试和论文……等。其“权重”比例的确定,也是极具导向作用的,平时考核的权重应该绝对大于期中与期末成绩(必须打破通常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为3:7的比例),以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实践。
三
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的机制改革,是非常具体、细致、复杂的教学业务工作,又是学校培养人才总任务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对其加强领导和管理,把握住“指挥棒”的正确导向。
(一)学校可以成立一个专门小组(吸收学生参加),对学生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确立小范围的试点,同时讨论、起草《改革对学生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实施意见》(草案)。
(二)实施上述改革意见,必然会加大教师的责任感和工作量。应有具体的计算统计,记入教师工作量,给予应有的精神、经济奖励或补贴。
(三)实施上述改革意见,打破过去的常规,对不少师生会有很大“震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对师生进行一次社会主义 “价值观”的学习、讨论。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逐步地从根本上消灭过去考核中的各种弊端,促使学校的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气有根本的变化,以保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成和顺利执行。
(注)据说有的名校(清华)已宣布停用“百分制”。上海市已规定从今年入学的年级开始,一律起用“等第制”,取消百分制。
作者简介:邵祖亮 1932年3月出生(84岁)男上海人,长期从事教育管理、教学实践研究5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92年从武汉江汉大学艺术系系主任岗位退休现定居上海。
学业考核,重点是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关键、经典、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若非必要应少用笔试,多用口试及实际操作。平时形式多样的作业,更是重要的考核,应有实时的成绩记载,少用或不用“百分制”,多用“等级(第)制”及“评语、鉴定词”。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 学业考核改革 成绩记载改革
一
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方式,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更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及人们急功近利的各种思想行为的干扰;又由于比较重视考试结果,在“复习”、“命题”、“考核方式”、“成绩记载”等程序设计上,客观存在着某些导向性的偏差;以及部分学生认为进大学就进了“保险箱”,而放松了学习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学校正常的学业考核活动,不自觉地被异化为达到某些功利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学生中为应付考试而学的有之;平时不学习,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有之;抄袭他人论文的有之;为取得学分而以各种方式舞弊的有之……。于是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有学历而实际并无相应学力的情况,更谈不上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方式的改革,应该是学校进行全面改革的重点之一。
首先,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绝不仅是具体的考核办法和考务技术环节安排的问题,而是学校培养人才机制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对学生学习方向、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方式”实际是“指挥棒”、“双刃剑”,“指挥”所至,可以有力地引导、激励学生认真学习而成才;也可能助长想“混文凭”的学生投机取巧而“蒙混过关”。因此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必须改革目前还存在着的,某些不尽合理的考核机制及成绩记载方法,改变长期在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考什么就背(记)什么,考完就“忘”、就“丢”,不考就不记、不背、不学的现象。
教师是指挥棒的“执棒者”,必须意识到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认真地对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负责的高度,精心设计、规划考核的导向及合适的考核方式。
二
学习无捷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平时还要剪枝、松土、施肥才能有所收获。学习的规律是强调学习过程,勤于思考和平时积累。要弄懂弄通每一章节,保质保量完成每一次各种形式的作业,才能学有所得。因此,关心学生平时学习,平时作业及平时考核,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应设计考核多样化的、合理可行的考核机制和成绩记载的科学方法。如平时作业、各种读书(调查、实验)报告……等,都要有实时的成绩记载。有了具体的平时考核机制及成绩记载,有的科目是否可以试行取消期中、期末考试。以激励学生平时勤奋、用功,换取考试时的“轻松”。将学生从考试中“解放”出来,这应该是学校和学生都需要的新“常态”。
(一)关于复习
复习是在“已知”基础上的再学习,因此以“快镜头”似的,对所学内容从头至尾“快闪”一遍的复习,然后划定范围,勾出重点,让学生“记”、“背”的作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对学生是有害的。
1、复习是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巩固或“查缺补漏”,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尚有不足、疑惑的“补足”或“答疑”;
2、复习,也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一次“温故而知新”,对学生提出的“创新性”或“相异”的观念、观点等不同意见,应该鼓励、爱护、引导,若不能当时解决的,可以“立此存照”,择时研究。应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能力的发展,并随时研究创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激励机制。
特别是在“互联网”相当普及的现在,需要获得什么理论、知识、技能,历史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在网上“搜索”一下,什么都能查到。再去考学生的“记”和“背”是毫无意义的。应该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从“背”“记”转移到“思考”“研究”“钻研”……方面来。
(二)关于学业考核
学业考核有考核、考试、考查、考察等多种方式。目的都是对学生理解、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的鉴定和评价。
1、考核内容:每门学科都有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核心知识点或经典公式,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等。是全覆盖地考“一本书”,让学生去记、背,还是考核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关键的、经典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指挥棒”的落点,当然应该是指向后者。
2、考核方式:有平时作业、实验室实验;有笔试、面试、实际操作;有开卷、闭卷、口试;有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各种报告;有程序设计、实验设计、工艺设计、产品设计等,以上都是有效的考核方式。重点应该是采用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方式。若非必要,建议少用闭卷、笔试,而逐步增加“开卷”、“面试”(口试)或实际操作。这对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地刻苦钻研,发展思辨能力、口头表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真正成才是有效和必要的。
3、考核命题:是学业考核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考题”是引导学生朝什么方向、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复习的极具导向功能的问题。无论是填充题、是非题、选择题、问答题、应用题、论述题……等哪种题型,都应该充分发挥考题的“指挥棒”作用。多一些判断型、思考型、计算型、论述型……的有思辨质量,有深广度的题目。以考核学生真正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实际水平。
(三)关于考核成绩记载
成绩记载是客观、全面的对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质量)的检验。学生很看重考核成绩,教师也关心着考核的结果。
其实对学生学有所得,是不可能有精确地如“标准件”似的测量和判断的,评价只能是基本符合实情的相对准确。如100分是满分吗,未考的内容是否都能回答?于是就有扩充了的120分、150分的考卷,那150分外未考及的呢?……59分与60分之间,是一条“严格”的及格与否的分界线,它真能科学地判断学生学习所得的差别吗?这都是为了“排名”,为了“淘汰”的需要才“分分计较”,是被某些已经习惯了的不合理的机制逼出来的。当然,有些计算类、化验类的报告则必须精确,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若干位,但这与成绩记载不是一回事。
考核成绩记载方式,多种多样,大体是三种形式:
1、 百分制”,以100分为满分,60分为及格线;
2、 “等级制”(等第制),有甲、乙、丙、丁……,优、良、中、差……,A、B、C、D……;还有及格、不及格两个等级的;
3、“评语”或“鉴定词”,以文字方式表述为主,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作出相对全面的激励性的评价。
所以,若非必要,建议少用“百分制”(注),多用“等级制”,特别是终结性的成绩,用“评语”或“鉴定词”更为恰当。
考核成绩可以来自平时的作业.(如前所述);阶段测验、考试、专题报告或小论文;期末考试和论文……等。其“权重”比例的确定,也是极具导向作用的,平时考核的权重应该绝对大于期中与期末成绩(必须打破通常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为3:7的比例),以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实践。
三
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的机制改革,是非常具体、细致、复杂的教学业务工作,又是学校培养人才总任务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对其加强领导和管理,把握住“指挥棒”的正确导向。
(一)学校可以成立一个专门小组(吸收学生参加),对学生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确立小范围的试点,同时讨论、起草《改革对学生学业考核及成绩记载实施意见》(草案)。
(二)实施上述改革意见,必然会加大教师的责任感和工作量。应有具体的计算统计,记入教师工作量,给予应有的精神、经济奖励或补贴。
(三)实施上述改革意见,打破过去的常规,对不少师生会有很大“震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对师生进行一次社会主义 “价值观”的学习、讨论。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逐步地从根本上消灭过去考核中的各种弊端,促使学校的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气有根本的变化,以保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成和顺利执行。
(注)据说有的名校(清华)已宣布停用“百分制”。上海市已规定从今年入学的年级开始,一律起用“等第制”,取消百分制。
作者简介:邵祖亮 1932年3月出生(84岁)男上海人,长期从事教育管理、教学实践研究5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92年从武汉江汉大学艺术系系主任岗位退休现定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