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互动中演绎精彩政治课堂
【作者】 刘法斌
【机构】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是,由于认识上的欠缺,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一种为互动而互动,故意制造一些热闹场面的现象,严格的说,这种徒具形式的教学是一种假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现象作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课堂互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表现
1.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目前课堂教学中,大家普遍采用的是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 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 学生个体与个体、 学生群体与个体、 学生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2.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活动,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舍不得花时间与学生交流情感,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态度、情感、学习方式。课堂互动缺乏心灵的相互碰撞,感情的相互交融,行为的相互帮助和借鉴。
3.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目前课堂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没有深层次的探究,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教学像一条潺潺溪流单线条行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滚。
4.互动失衡,多单向互动,少交互互动。在单向传播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明文规定的形式对班级进行显性控制,教师宁愿让全班学生保持沉默,也不让学生组际进行语言交流,在这种课堂情境中,教师充当“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沉默的羔羊”,教师不能成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措施
1.建设高效课堂学习小组,为课堂互动搭建平台。
小组的划分:在课堂学习小组建设中,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小组内部的合作探究:一般由小组长主持,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听完后其他组员可以有补充,发表见解。
大组间的交流展示:一般由教师主持,各小组代表按组内合作、交流的结果发言,展示导学案等学习任务的答案、提出需要大组讨论解决的问题。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答疑或提出不同的意见、新观点、新方法,最终形成明确的答案。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对重点、难点的问题点拨、引导、概括与总结,形成准确、精炼的文字表述,便于学生理解、记录和记忆。老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来自学生的活的教学资源来解决问题,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堂讨论和辩论是课堂互动的“主角”。
课堂讨论和辩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讨论和辩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和辩论什么呢?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和辩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课堂讨论和辩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和辩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课堂讨和辩论论的原则是因材施“论”,不能让课堂讨论和辩论形式化和表演化。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和辩论时,应精心安排,有所舍取,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课堂讨论后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3.头脑风暴是一种群体性互动的方法。
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学生的潜力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挥。特别是在复习课中,针对一个复习要点,学生从不同角度,畅所欲言,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法应注意:第一,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多种解答。第二,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禁止批评,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第三,鼓励各种观点的碰撞,欢迎进行综合和提出改进意见,各种想法、观点、意见多多益善。
4.角色扮演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互动。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典型生活场景及相关人员的言行,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能增加了解他人的机会,体验他人的真实情感,从而在与他人相处时关系更加融洽;角色扮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它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高深理论通俗化,枯燥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学生身临其境,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角色扮演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我们的课堂因为角色表演而生动,因为师生情感的交流而精彩。
在课堂互动研究中,我们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避免赶潮流、求轰动;要认真分析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产生的问题,力求课堂互动的实效性;要克服小组设置和活动的随意性,力求“形散而神不散”。我们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让课堂在互动中闪耀着知识、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辉。
一、课堂互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表现
1.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目前课堂教学中,大家普遍采用的是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 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 学生个体与个体、 学生群体与个体、 学生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2.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活动,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舍不得花时间与学生交流情感,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态度、情感、学习方式。课堂互动缺乏心灵的相互碰撞,感情的相互交融,行为的相互帮助和借鉴。
3.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目前课堂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没有深层次的探究,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教学像一条潺潺溪流单线条行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滚。
4.互动失衡,多单向互动,少交互互动。在单向传播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明文规定的形式对班级进行显性控制,教师宁愿让全班学生保持沉默,也不让学生组际进行语言交流,在这种课堂情境中,教师充当“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沉默的羔羊”,教师不能成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措施
1.建设高效课堂学习小组,为课堂互动搭建平台。
小组的划分:在课堂学习小组建设中,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小组内部的合作探究:一般由小组长主持,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听完后其他组员可以有补充,发表见解。
大组间的交流展示:一般由教师主持,各小组代表按组内合作、交流的结果发言,展示导学案等学习任务的答案、提出需要大组讨论解决的问题。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答疑或提出不同的意见、新观点、新方法,最终形成明确的答案。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对重点、难点的问题点拨、引导、概括与总结,形成准确、精炼的文字表述,便于学生理解、记录和记忆。老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来自学生的活的教学资源来解决问题,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堂讨论和辩论是课堂互动的“主角”。
课堂讨论和辩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讨论和辩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和辩论什么呢?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和辩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课堂讨论和辩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和辩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课堂讨和辩论论的原则是因材施“论”,不能让课堂讨论和辩论形式化和表演化。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和辩论时,应精心安排,有所舍取,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课堂讨论后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3.头脑风暴是一种群体性互动的方法。
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学生的潜力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挥。特别是在复习课中,针对一个复习要点,学生从不同角度,畅所欲言,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法应注意:第一,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多种解答。第二,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禁止批评,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第三,鼓励各种观点的碰撞,欢迎进行综合和提出改进意见,各种想法、观点、意见多多益善。
4.角色扮演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互动。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典型生活场景及相关人员的言行,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能增加了解他人的机会,体验他人的真实情感,从而在与他人相处时关系更加融洽;角色扮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它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高深理论通俗化,枯燥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学生身临其境,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角色扮演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我们的课堂因为角色表演而生动,因为师生情感的交流而精彩。
在课堂互动研究中,我们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避免赶潮流、求轰动;要认真分析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产生的问题,力求课堂互动的实效性;要克服小组设置和活动的随意性,力求“形散而神不散”。我们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让课堂在互动中闪耀着知识、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