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作者】 刘欣霖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烈面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刚要》第十一条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做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课程的教学状况,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设备和技术已成为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也日趋走向成熟,其多样性的前景也为我们展现了无尽的魅力。然而如何通过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法改革各学科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创新经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而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仍然是我们需要即刻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普遍运用的一个术语,其基本含义是将有联系的不同事物或学科内容综合起来,以便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改革教学模式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与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学科课程融合,以帮助学生增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其中宗旨是通过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深化课程改革有重大意义
  县袋教育理论指出,教育技术的进步将直接改变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环境,并大力的开发和向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学资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给予充分的学习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了现代社会所学要的信息素质和动手的实践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适宜的教学环境
  现代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有关的研究表明: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可以使用时间减少50%,使记忆的东西增加80%,使费用下降50%。因此,作为现代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即于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显示出其独特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适宜的教学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题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和学习方式、兴趣等方面来选择学习内容。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给学习者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教师要改变以前那种“知识传播者”和“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充当组织者和辅导着。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和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足够的学习自主权,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人主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是由外界刺激和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有效地认知,外部刺激史学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不许让学生真正做到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不仅学会,更重要的事学会。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通过这两个试验,我们不难看出:人们接受知识不只是单一的外部刺激,他饱含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而多媒体教学正具备这种综合的感官刺激。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体现在多媒体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汇总方式的教学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以及保持。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网络化”“资料型”的学习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也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运用信息网络开展学习,学生有简单的能运用网络开展学习,例如;对网络的简单理解运用;利用关键字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倒能熟练运用信息网络以及图书资料,用查询(准确查询),下载等方法开展学习,制作学习后的新得小报进行展示。由此可见,学生分析信息,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发送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了教学模式改革,优化了教学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落实了素质教育各项要求。
  随着课程成改革的逐步实施,我们清楚地看到信息技术能够运用它多层次、多形态,有效地整合到课堂中,我们应积极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