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魏玲萍
【机构】 青海省民和县满坪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已完全进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本文从运用多媒体弄清文章篇章结构、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博采众长等几个方面对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教师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媒体,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快乐中学习语文。现笔者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一、运用多媒体弄清文章篇章结构
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查提问,然后由教师分析、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录像,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进而用较少的时间理清本文的“脉络”之所在。
二、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电教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正确观察,促进条理思维。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了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我根据学校实际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模仿讲课时录像的顺序,把学校办公楼后的几处景点放映出来:这里的景色学生们都非常熟悉。我让学生先谈谈总体印象,然后从几个方面说明,最后模仿《苏州园林》的结构把自己想说的话整理到日记本上,成为一篇比较成功的说明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2、创设情景,发展思维。在整个视距阶段,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如《变色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细节和对话描写,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表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几处细节变化,如脱、穿大衣,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更的变化,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还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扩展练习:假如设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迎面遇见将军的哥哥,他们会说些什么?要求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的把将军的哥哥塑造成一个爱占便宜的小人,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不讲理的蛮汉,也有的把他塑造成了正人君子——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思维。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作用。其实,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远不止以上两点,根据多媒体的特性,我们还可以在唐宋诗词教学中让它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但选入中学课本的古典文学作品,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本身又没有提供太多可理解的知识背景,学生无法进入到对本文的理解中去,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教材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可利用已拍成电视剧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剪接,做成视频文件,插入课件中,在学生课文时,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积累或生活积累思维呈散乱状态而不能深入理解课文时播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强于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语言去转述时代背景、描述人物来得更直观、形象。
四、运用多媒体博采众长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教师在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从网上搜索与之相关的材料,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提取。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我在备课时,把从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分成三大块:课前预习资料(学生与老师共同准备)、课上指导资料主、课后拓展资料(学生课外完成)。课前预习资料有:①鲁迅去日本留学时中日社会状况(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主),这部分资料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日本军国主义盛行的时代特征和在此大背景下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的难能可贵的高尚品质。②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这部分资料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按时空发展变化的顺序。③鲁迅的文学救国资料。④藤野先生其人其事资料。⑤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思念资料。⑥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资料。课上指导资料,主要围绕突破重点、难点来选取。如我在课件中附上《创造周刊》登载的东山《最初之课》一文,让学生通过对两文中日本先生对中国学生截然不同的态度比较,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又如在让学生讨论本文主题思想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归纳主题的方法,我设置了一个链接按纽。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鼠标,获取是、归纳中心的方法的有关知识。课后的拓展资料,是对课上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一篇文章的可学之处又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了突出重点、难点,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课后的拓展资料中提取于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样,既弥补了课堂上留有的缺憾,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刘学锋.设疑:推开初中语文学习“探究性”之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2期
[2]林福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文理导航(中旬).2012(08)
[3]宋仕江.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2(1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教师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媒体,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快乐中学习语文。现笔者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一、运用多媒体弄清文章篇章结构
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查提问,然后由教师分析、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录像,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进而用较少的时间理清本文的“脉络”之所在。
二、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电教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正确观察,促进条理思维。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了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我根据学校实际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模仿讲课时录像的顺序,把学校办公楼后的几处景点放映出来:这里的景色学生们都非常熟悉。我让学生先谈谈总体印象,然后从几个方面说明,最后模仿《苏州园林》的结构把自己想说的话整理到日记本上,成为一篇比较成功的说明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2、创设情景,发展思维。在整个视距阶段,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如《变色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细节和对话描写,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表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几处细节变化,如脱、穿大衣,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更的变化,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还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扩展练习:假如设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迎面遇见将军的哥哥,他们会说些什么?要求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的把将军的哥哥塑造成一个爱占便宜的小人,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不讲理的蛮汉,也有的把他塑造成了正人君子——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思维。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作用。其实,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远不止以上两点,根据多媒体的特性,我们还可以在唐宋诗词教学中让它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但选入中学课本的古典文学作品,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本身又没有提供太多可理解的知识背景,学生无法进入到对本文的理解中去,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教材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可利用已拍成电视剧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剪接,做成视频文件,插入课件中,在学生课文时,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积累或生活积累思维呈散乱状态而不能深入理解课文时播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强于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语言去转述时代背景、描述人物来得更直观、形象。
四、运用多媒体博采众长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教师在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从网上搜索与之相关的材料,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提取。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我在备课时,把从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分成三大块:课前预习资料(学生与老师共同准备)、课上指导资料主、课后拓展资料(学生课外完成)。课前预习资料有:①鲁迅去日本留学时中日社会状况(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主),这部分资料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日本军国主义盛行的时代特征和在此大背景下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的难能可贵的高尚品质。②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这部分资料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按时空发展变化的顺序。③鲁迅的文学救国资料。④藤野先生其人其事资料。⑤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思念资料。⑥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资料。课上指导资料,主要围绕突破重点、难点来选取。如我在课件中附上《创造周刊》登载的东山《最初之课》一文,让学生通过对两文中日本先生对中国学生截然不同的态度比较,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又如在让学生讨论本文主题思想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归纳主题的方法,我设置了一个链接按纽。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鼠标,获取是、归纳中心的方法的有关知识。课后的拓展资料,是对课上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一篇文章的可学之处又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了突出重点、难点,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课后的拓展资料中提取于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样,既弥补了课堂上留有的缺憾,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刘学锋.设疑:推开初中语文学习“探究性”之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2期
[2]林福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文理导航(中旬).2012(08)
[3]宋仕江.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