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西藏畜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
【作者】 尼玛顿珠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蓄牧总站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发展畜牧业是增加西藏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西藏经济的发展的主要方式。研究发现,西藏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西藏 畜牧业 问题 建议
一、西藏畜牧业发展的概况
畜牧业是西藏牧区牧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的牧区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的天然草场资源面积超过0.8亿公顷,是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5,占西藏全区总土地面积的比重超过68%,西藏全区目前已使用的人均草场面积超过20公顷。[1]由于地势、海拔的影响,各地差异性很大,形成不同的草场类型,分布不均匀,那曲地区的草原面积占全自治区草原总面积的比重是34.3%,山南地区的草原面积仅占那曲地区草原面积的39%。西藏整体气候条件恶劣,绝大部分草原地区气候条件是干旱少雨,多大风,气温低。西藏拥有广阔的草场,充足的水资源,适宜的温度,为该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自然优势。
西藏畜群数量可观,受高原气候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牲畜类别很多,包含有牦牛、黄牛、马、绵羊、山羊、猪等。但是该地区草场面积广阔、单位草原面积产草率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发展条件有限等因素导致了该地区生产经营方式以游牧或定居游牧、半游牧为主。西藏受高原地势的影响,温差较大、日照充分等,饲草营养价值较高,适应性强,内在品质较好,益于牲畜的生长发育。西藏进行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较为充足,且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畜该地畜牧业的发展,制定优惠的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网络,服务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草原灌溉设施、人工种草、畜种改良及优化畜群结构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加速了当地畜牧经济的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西藏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传统畜牧业在西藏的经济增长中仍然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畜产品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每年创造的总产值超过8亿元,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非常大。西藏超过3/4的外贸出口商品是由畜牧产品或者是以畜牧产品为原料加工制造而成的产品。畜牧业经济累计为西藏全区城镇经济及二、三产业提供的原始资金积累已超过15亿元。传统畜牧业将一直成为推动西藏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2]
二、西藏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牧民生产观念落后
西藏牧区大部分牧民思想较为陈旧,缺乏商品经济观念,轻视商人及鄙视商人的现象严重,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落后的思想观念降低了牲畜的出栏率及周转率,影响了畜产品产业链的扩大,阻碍了牧业经济的发展。
(二)草畜矛盾尖锐
受地势、气候环境的影响,西藏许多草场的饲草生长时间段,产草率非常低,难以满足现有牲畜数量的需要。加之许多牧民思想观念陈旧,认为牲畜的保有量越多自家财富积累就越充足,牧民惜杀现象特别严重,牲畜出栏率大幅度降低,牲畜严重超载,进而造成尖锐的草畜矛盾,导致草场开始退化、沙化,牧草生产量迅速下降,最终破坏了生态环境并加剧了牧民的贫困。
(三)牧业生产效率低
畜牧业生产组织及经营管理方式严重滞后,部分牧民在经营管理上仍采用原始的放牧经营方式,自给自足思想严重,其牧业生产力与国内同类地区、及畜牧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较大。盲目进行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低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藏城镇人口对肉、奶、酥油的需要。
(四)自然灾害频发
西藏牧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自然威胁有很多,如雪灾、干旱、毒草、鼠害、虫害等,其中雪灾影响的次数较多,破坏最为严重。由于改良草场和人工草地等草场建设严重滞后,冬春季草饲料储备不足,牧业抵御雪灾的能力弱,因雪灾造成牲畜饥饿而死的现象严重。
三、促进西藏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一)巩固牧业基础设施
一是促进农牧区通讯事业及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加强农牧民与外界的联系。二是加快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利用伊利的资源条件发展畜牧经济。三是加快牧区水利设施建设,提供饮用水便利。四是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保障牧区各项配套设施发挥最大效用。
(二)发展生态畜牧业
提高以牧草为主的绿色植物的覆盖率,选择优良的牧草品种,做到牧草生产和牲畜生产二者在生产周期上的协调。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牲畜的良种率,并进行规模化和规范化的饲养。
(三)完善牧区畜牧业服务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施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畜牧业服务体系,提高牧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在资金、科技、信息等方面为牧民提供帮助,提高畜牧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牧民收入。
(四)大力发展草业
饲草是畜牧业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必须加以重视。一是大搞草场围栏建设,建立轮流放牧制。二是积极进行人工种草,逐步提高人工操场的比重。三是做好草原灌溉工作,不断完善牧区饮水灌溉设施,确保草原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五)改良畜种
一是积极引进和繁育成熟周期短、个体大、经济效益好和营养价值高的优良品种,以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二是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形势,及时优化畜群品种,以扩大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发展良好的畜种比例。三是根据西藏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积极推动发展城郊畜牧业有效发展,促进城郊农牧民增收致富。
(六)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政府各部门应形成合力,制定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培育畜产品市场,建立完善的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牧民市场意识,实现肉、毛、绒、皮等畜产品资源的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立,延长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安玉琴.发展生态产业实现西藏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2005 (02).
[2] 何劲.西藏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困难及对策[J].西藏科技,2007(05).
关键词:西藏 畜牧业 问题 建议
一、西藏畜牧业发展的概况
畜牧业是西藏牧区牧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的牧区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的天然草场资源面积超过0.8亿公顷,是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5,占西藏全区总土地面积的比重超过68%,西藏全区目前已使用的人均草场面积超过20公顷。[1]由于地势、海拔的影响,各地差异性很大,形成不同的草场类型,分布不均匀,那曲地区的草原面积占全自治区草原总面积的比重是34.3%,山南地区的草原面积仅占那曲地区草原面积的39%。西藏整体气候条件恶劣,绝大部分草原地区气候条件是干旱少雨,多大风,气温低。西藏拥有广阔的草场,充足的水资源,适宜的温度,为该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自然优势。
西藏畜群数量可观,受高原气候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牲畜类别很多,包含有牦牛、黄牛、马、绵羊、山羊、猪等。但是该地区草场面积广阔、单位草原面积产草率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发展条件有限等因素导致了该地区生产经营方式以游牧或定居游牧、半游牧为主。西藏受高原地势的影响,温差较大、日照充分等,饲草营养价值较高,适应性强,内在品质较好,益于牲畜的生长发育。西藏进行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较为充足,且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畜该地畜牧业的发展,制定优惠的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网络,服务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草原灌溉设施、人工种草、畜种改良及优化畜群结构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加速了当地畜牧经济的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西藏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传统畜牧业在西藏的经济增长中仍然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畜产品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每年创造的总产值超过8亿元,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非常大。西藏超过3/4的外贸出口商品是由畜牧产品或者是以畜牧产品为原料加工制造而成的产品。畜牧业经济累计为西藏全区城镇经济及二、三产业提供的原始资金积累已超过15亿元。传统畜牧业将一直成为推动西藏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2]
二、西藏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牧民生产观念落后
西藏牧区大部分牧民思想较为陈旧,缺乏商品经济观念,轻视商人及鄙视商人的现象严重,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落后的思想观念降低了牲畜的出栏率及周转率,影响了畜产品产业链的扩大,阻碍了牧业经济的发展。
(二)草畜矛盾尖锐
受地势、气候环境的影响,西藏许多草场的饲草生长时间段,产草率非常低,难以满足现有牲畜数量的需要。加之许多牧民思想观念陈旧,认为牲畜的保有量越多自家财富积累就越充足,牧民惜杀现象特别严重,牲畜出栏率大幅度降低,牲畜严重超载,进而造成尖锐的草畜矛盾,导致草场开始退化、沙化,牧草生产量迅速下降,最终破坏了生态环境并加剧了牧民的贫困。
(三)牧业生产效率低
畜牧业生产组织及经营管理方式严重滞后,部分牧民在经营管理上仍采用原始的放牧经营方式,自给自足思想严重,其牧业生产力与国内同类地区、及畜牧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较大。盲目进行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低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藏城镇人口对肉、奶、酥油的需要。
(四)自然灾害频发
西藏牧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自然威胁有很多,如雪灾、干旱、毒草、鼠害、虫害等,其中雪灾影响的次数较多,破坏最为严重。由于改良草场和人工草地等草场建设严重滞后,冬春季草饲料储备不足,牧业抵御雪灾的能力弱,因雪灾造成牲畜饥饿而死的现象严重。
三、促进西藏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一)巩固牧业基础设施
一是促进农牧区通讯事业及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加强农牧民与外界的联系。二是加快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利用伊利的资源条件发展畜牧经济。三是加快牧区水利设施建设,提供饮用水便利。四是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保障牧区各项配套设施发挥最大效用。
(二)发展生态畜牧业
提高以牧草为主的绿色植物的覆盖率,选择优良的牧草品种,做到牧草生产和牲畜生产二者在生产周期上的协调。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牲畜的良种率,并进行规模化和规范化的饲养。
(三)完善牧区畜牧业服务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施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畜牧业服务体系,提高牧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在资金、科技、信息等方面为牧民提供帮助,提高畜牧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牧民收入。
(四)大力发展草业
饲草是畜牧业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必须加以重视。一是大搞草场围栏建设,建立轮流放牧制。二是积极进行人工种草,逐步提高人工操场的比重。三是做好草原灌溉工作,不断完善牧区饮水灌溉设施,确保草原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五)改良畜种
一是积极引进和繁育成熟周期短、个体大、经济效益好和营养价值高的优良品种,以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二是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形势,及时优化畜群品种,以扩大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发展良好的畜种比例。三是根据西藏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积极推动发展城郊畜牧业有效发展,促进城郊农牧民增收致富。
(六)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政府各部门应形成合力,制定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培育畜产品市场,建立完善的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牧民市场意识,实现肉、毛、绒、皮等畜产品资源的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立,延长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安玉琴.发展生态产业实现西藏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2005 (02).
[2] 何劲.西藏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困难及对策[J].西藏科技,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