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网格化社会管理系统应用研究

【作者】 李济民 沈菊红 蔺守河

【机构】 (北方民族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宁夏 银川)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本文结合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现有社会管理模式和创新思路,综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卫星定位、遥感影像、无线通信、视频监控、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共享现有社会管理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网格化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全面提升红寺堡区社会管理水平,规范社会管理,不断改善红寺堡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 制度创新; 网格化管理; 系统总体架构;
  Abstract: Application with internet of things,cloud computing,geographic information,satellite positioning,remote sensing image,wireless communication, video surveillance,computer network and other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we integrate the characteristic soci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promote the level of social management,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Key Words:System innovation; The grid management; The system overall architecture;
  一.红寺堡区社会管理服务的民生问题
  1. 红寺堡区的基本情况
  红寺堡区位居宁夏中部,是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236”工程)的主战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1998年开发建设,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行政区域面积2767平方公里,辖2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59个行政村、2个城镇社区。历经十余年艰苦创业,累计开发整理水浇地50万亩,异地搬迁安置宁南山区 8县移民20万人,城市人口2.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谱写了“沙丘起高楼,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建设壮歌,从根本上解决了宁南山区贫困群众温饱问题。
  2.网格化管理解决的民生问题
  (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2)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3)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4)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
  (5)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社会管理服务的科技需求
  1.社会管理基本情况
  红寺堡区作为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1998年开发建设,历经十余年艰苦创业,累计开发整理水浇地50万亩,异地搬迁安置宁南山区 8县移民20万人,城市人口2.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具有显著的社会管理难点和特点:
  (1)移民群众的文化和法律素质相对欠缺。由于移民原籍全部为宁夏南部山区处在贫困带上就地无法脱贫的贫困农民、因经济的贫困造成其文化和法律素质也相对极为缺乏,很多教育说服工作很难开展。
  (2)移民区矛盾纠纷相对多而复杂。移民从原籍一个相对熟悉的社会环境下,来到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周边环境、人们风俗习惯、劳动生产方式等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之下,因而诸如家庭、邻里、土地、账务等各种矛盾纠纷多而复杂。
  (3)经济增长速度跨越式发展。移民开发区是从一片荒漠上进行开发建设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非常快,但是其他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卫生、交通等民生领域的制约因素比较多。
  (4)工作人员严重缺乏。移民新区是一个新设立的社会区域,受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影响,工作人员非常缺乏,与全区工作人员配比对照,移民区的工作人员的配比为全区平均数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现有的工作人员发扬宁可苦自已,也绝不耽误红寺堡建设的精神,经常是“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影响了移民区的社会管理。
  2.社会管理服务的科技需求
  (1)科技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主”,强调“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开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分析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对区域人、地、事、物、组织等信息的综合管理,并拓展社区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因此,开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创新[1,2],从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流程等方面着手,能有效地提升街道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居民对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满意度。
  (2)科技加强社区基层的综治维稳工作。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以责任制为依托,综合考虑人、地、事、物、组织,以综治维稳为工作重点,加强对实有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入境人员)、重点监控人群(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吸毒人员、精神疾病人员、长期信访人员、犯罪青少年和其他重点人员)和重点服务人群(如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户、优抚对象、失业人群、育龄妇女)等人口信息的管理,通过人口、房屋、事件“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形成“常态排查、研判准确、智能分流、反应快速、闭合循环、全程监督”的机制,更好地把街道“强综治、创平安、促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打造更加平安、稳定、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3)科技搭建政府与居民沟通交流的坚固桥梁。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日益关注,城市居民委员会原有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面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老龄工作等各种问题,城市居民委员会在管理和服务上力不从心,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辖范围过小、人员老化、工作条件差等问题。因此,开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建设,梳理社会服务分类体系,将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为老服务逐渐纳入街道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与服务中心互动效果,真实、高效地开展社区民情民意的上传、下达、反馈等具体工作,搭建了政府与居民沟通交流的桥梁。
  (4)科技完善社会综合事务管理与服务体系。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可持续的工作,涵盖社会服务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为了不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通过基于完备的居民与房屋基础数据库,不断地将政府救助、住房保障、社会救助、残联业务、婚姻收养、社区事务、卫生服务等综合性的社会事务纳入社会服务管理应用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
  三.网格化管理的内容及实施
  对红寺堡区主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卫星定位、遥感影像、无线通信、视频监控、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功能集成的区、乡镇、行政村(社区)三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按照“一个中心、多个平台、集成应用”的思路,建立闭环式的社会服务管理决策指挥系统。推进红寺堡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努力做到咨询受理标准化、问题和隐患处理标准化、事件处理流程标准化、责任主体管理标准化和考核评价标准化。
  通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3,4]的建立,全面拓展了监督指挥中心的监督领域,逐步把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社会服务、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职能都纳入进来。同时,加强对重点房屋、重点人口、重点单位的服务与管理,全面启动基础性数据库建设,依托行政村和社区采集和更新信息,建立了人口、住房、事件等基础数据库。基于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积累的统计数据,还不定期发布一些专项报告,针对受关注的社会服务管理领域、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发布权威性信息,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性支撑,也为正确认识问题和引导舆论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持。
  1、系统总体架构
  包括软件系统、硬件系统、信息安全及服务系统三大部分内容,分为接入层、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层和硬件层五个层次。
  2、系统功能应用
  (1)社情民意子系统
  主要用于网格管理员对行政村(社区)民情进行访问记录,对于民情案件上报、监督。数据采集系统是一部通过 3G 网络与行政村(社区)信息采集数据库相连的手机数据采集系统,用于网格管理员日常巡查和核查时对社区人员、房屋等的信息录入,并上传至社区信息采集数据库。其主要功能有:事件登记、地图浏览、人口查询、民情查询、历史记录、走访日志记录、民情信息登记上报、问题处置流程查看、核查任务反馈等。
  (2)接待受理子系统
  接受处理子系统,为各级网格管理工作人员协调处理由基层反映上来的矛盾纠纷等事件提供服务,网格管理人员在处理事件的时候,可以把事件上报、交办、督办给其他部门。接待受理子系统分网上接待受理和监督指挥中心受理两种方式事件,其中接待受理的内容大体分:为“咨询”、“登记”、“初审”、“预审”、“预审告知”、“代办”“受理”、“办理(可选)”“办结”、“取件”十个处理环节,以及“查询”、“统计分析”、“监察”三个辅助环节。
  (3)业务处置子系统
  业务处置子系统,针对社会管理的各类业务进行综合处置,业务类别包括:人口数据管理、社情民意、特殊人口管理、政务服务管理、培训就业管理、产业发展、困难救助、法 律援助、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 10 多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类别,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详情浏览,指挥派遣,处置反馈,申请会办,业务信息打印,授权和答复授权等。用于对系统上报案件,进行流程化处理。
  (4)分析评价子系统
  分析评价子系统,运用社会管理综合评价模型,将信息化技术、监督评价的工作模式应 用到社会管理中,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社会管理的各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即能监督社会管理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又能监督社区网格管理执法质量。
  (5)监督指挥子系统
  监督指挥子系统设在社会管理指挥呼叫中心,实现信息实时监控,便于社会管理指挥监督中心、社会管理指挥监督中心指挥部和各级领导更加清楚地了解社会管理的状况。可通过大屏幕直观地掌握各个区域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民生问题、业务办理信息、综合评价信息等全局情况,还可以对每个行政村(社区)网格管理员等个体在岗工作情况进行查询。
  (6)居民与房屋管理子系统
  居民与房屋管理子系统,核心目的是做到以房管人,以人知房的核心目标,系统对辖区内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工作对象、企事业单位信息、房屋信息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信息管理。楼房信息模块是将行政村(社区)内的房屋进行管理,主要用于对房屋信息的采集登记。包括房屋信息的查看、编辑、新增和删除等。进入房屋管理模块后会显示网格管理员所管理的行政村(社区)列表,点击进入后有列表显示各行政村(社区)的名称、户数、房屋数和人口等详细信息。
  (7)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管理子系统
  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实现对本网格内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包括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婚姻信息,孕产信息,避孕信息,子女信息,生殖健康,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录入及人员的变动如流出、迁出、死亡清况的录入。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综合管理子系统,是随新时期政府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从限制、被动管理到主动提供服务的新的管理理念孕育而生。系统涵盖了出租屋与流动人口管理的所有相关业务、实现了政府各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系统在区、乡政府一级,与派出所、街道、行政村(社区)服务中心及公安、工商、税务、消防、教育、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等主要部门互联,为政府各职能部门向流动人口提供多级、综合、系统的服务,提供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手段。主要功能包括: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出租屋信息管理,查询统计等。
  (8)综治信息库管理子系统
  近年来,公安信息系统从简单的信息处理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数据共享和关联的复杂应用 转变,治安信息五要素智能搜索引擎就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如 Web Services、SOAP、 UDDI、XML、WSDL、分布式技术等构建的应用系统,旨在实现范围内人、地、物、组织、事件的关联查询及异构系统间的全网漫游;实现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系统间或系统本身的五要素关联查询,并能实现定义与发现异构数据源,能自定义搜索条件与搜索结果的展现方式,容易和其他系统对接。治安信息智能搜索引擎的成功实施推动公安信息化的发展。综合信息库管理子系统针对社会管理的重点的人管理,包括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五类人员和重点地点管理(房屋、建筑、网吧等)、事件分类管理(民事纠纷、社情民意、社会矛盾等)等。
  (9)数据交互子系统
  数据中心作为红寺堡社会管理数据资源的枢纽和集散地,承载着人口库、法人库和空间地理数据库的存储备份、目录服务、数据交换、应用共享和开发利用等。管理系统与数据中心有大量的数据对接。交换信息包括部件与事件问题信息、业务办理信息、综合评价信息等。此过程中涉及到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信息交换,由数据交换模块实现。数据交换模块用于实现不同级系统间与其他业务系统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交换信息包括事件问题信息、业务办理信息、综合评价信息等。
  (10)视频监控子系统
  视频集成模块通过整合有效社会资源,达到资源信息共享最大化。视频集成逐步实现 治安动态视频接入、交融视频接入、安全生产视频接入和社会视频接入,形成属地管理、区域管理的综合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通过对接入地区和权限进行管理,对本辖区重点关注的视频进行监控、回放等。
  (11)业务短信子系统
  基于现有移动通信的行业应用,开发支持社会管理中业务短信功能的接口服务。如任务下发通知、任务到达通知、群发管理通知等。并在此基础上,将协同办公与短信结合起来,进一步保障系统参与人员的信息畅通,提高社会管理问题处理的效率。系统要求实现:案卷到达提醒、催办短信、超时提醒、核查任务短信、领导督办短信、群发短信功能等。
  (12)移动督办子系统
  通过移动通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地图信息技术相结合,为领导提供专用移动办公系统实现联网办公,领导可以随时随地查阅社会管理的最新社会实时状态、宏观状态、处理社会管理中的紧急事件,能够随时对重要问题进行督办;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统计信息;可以全面了解社会管理问题的数量、各专业部门处理问题的数量、各网格社会管理问题的数量等宏观信息。系统支持 Windows Mobile/安卓终端系统,运行在移动办公终端上。
  四.红寺堡区推行网格化管理的效用
  针对当前社会安全稳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充分运用网格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以责任制为依托,以社会各类人的管理服务为重点,合理划分网格管理单元,综合考虑地、物、事、组织等因素,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常态方式。坚持“党委政府领导、各部门紧密配合,行政村(社区)落地解决、网络无缝覆盖、信息联通共享”的原则,实现社会服务管理“责任化、综合化、精细化、信息化、实效化”。
  1.联通各职能部门,信息共享,资源共建。平台打破了现阶段社会管理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格局。把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平安的各类人员、事件等全部纳入社会管理的范畴,在全红寺堡区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统筹管理和指挥社会诸多工作,达到部门联通信息共享、及时沟通、便利居民生活的目标,实现社会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地方领导全局管控的力度和决策水平。
  2.管理平台上移,服务关口前移至行政村(社区)。平台依托行政村(社区)向群众提供各种事项业务的受理、反馈,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行政村(社区)受理,其它各职能部门处理,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
  3.四维一体化。平台不仅能进行“从下向上”的信息采集、排查分析、受理研判、办理反馈等纵向业务管理(“一维”);还能进行“从上向下”交办、提醒、督办、查询、监督等全过程的垂直跟踪管理(“二维”);同时还能进行上下级、各部门之间的联办、协办的横向协同管理(“三维”)。做到网上流转与网下办理同步操作的立体管理(“四维”);真正实现规范化、一体化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4.完善政府与群众沟通服务渠道。通过政法综治管理服务体系、行政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便民服务等体系(通道)的建立,使群众向政府反映民意、困难、建议等情况的途径多样化,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5.建立监察督办体系。在全红寺堡区共用统一的业务工作平台,进行实时交流、处理和联动。运用先进的软件信息技术,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规范业务流程,将各类事件、管控人员的所有信息,批办环节及整个处理过程,全部纳入网络化管理,进行全程的跟踪、监督,达到社会管理规范化、常态化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敏宁,陈安国,刘东杰.地方治理制度创新:从网格化管理到治理现代化[J].社会治理,2014,(11):67-73
  [2]杨代福.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扩散现状与机理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3,(6):77-85
  [3]郑泽金,张国祥.城市网格化管理拓展研究—以宜昌市网格化管理为例[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76(4): 45-48
  [4]陈荣卓,肖丹丹.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J].社会主义研究,2015, 222(4):83-88
  作者简介:李济民(教授,硕士生导师),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