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微型学校”的改革之路初探—以甘肃省“微型学校”改革为例
【作者】 赵生龙 张小丽 白瑜娟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微型学校”的形成具有不可抗拒的人文和社会因素,“微型学校”的发展也成为了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本文结合国外“微型学校”发展特点,以甘肃省10人以下规模的“微型学校”调研数据为依据,从重构教育目的、课程开发设置、政策导向三个层面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形式,尝试提出“微型学校”的改革策略:因地制宜,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微型学校”。
关键词:微型学校;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城镇化、生态移民、撤点并校等政策的实施,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办学的规模效益,在一些边缘山村形成了一些学生人数较少,甚至在10人以下规模的“微型学校”。本文借鉴国外“微型学校”发展特点,以甘肃省2015年“国培计划”—3000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的实施调查资料为依据,探索“微型学校”的改革之路。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结果分析
1.参训学校特点
根据前期走访调研,甘肃省10人以下的“微型学校”有3700多所,数量庞大。城市化的发展使很多80后,90后的父母,蜂拥进城务工,只要是身体力行的情况下,孩子也被带去务工城市就学。其次,城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吸引了一批学生。学生的流动影响到了教师流动,许多乡村小学校舍建设漂亮,但师资薄弱,音、体、美、计算机教师匮乏,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在校教师年龄偏大,教师补充机制不完善。在走访中还发现,有多所乡村学校新建不久,教学硬件设施也比较完善,但仍存在学生人数稀少现状。
2.参训教师特点
参加甘肃省2015年“国培计划”--3000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西北师范大学培训班的学员共有357人。培训学员均来自于甘肃各县区边缘乡镇的学生人数在10人以下规模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在性别分布上,学员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277人,约占全班总人数的77.6%,女性80人,约占总人数的22.4%。从年龄分布来看,年龄在25岁以下的有9人,在26—34岁之间的有102人,约占总人数的28.5%,年龄在35—44之间的有71人,约占总人数的20%,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有175人,约占49% 。从教龄上看,参加此次培训的教师中,教龄在3年或少于3年的有46人,约占12.9%。教龄在4-10年的有59名,约占总人数的16.5%;教龄在11-15年的有56人,约占总人数的15.7%;教龄在16-20年的有39人,约占总人数的10.9%;教龄在20年以上的有157人,约占总人数的44%。
3.参训教师心声
通过前期访谈,我们听取了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期望和需求。学员在培训期间,希望通过培训能学习一些在农村接触不到的新知识;学习一些国家对教师和教育工作的新政策和新要求,获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听一听专家解读,走访名校,能够多看到名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和办学模式。
后期通过访谈、交流和以及《培训效果反馈表》的填写结果,了解到培训中学员最大的收获:学习了新的教师教育政策、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开阔了眼界和视野;安西路小学的“恒、美”(恒在坚持,美在创新)办学宗旨和理念留下了深刻影响;开发适合当地学生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独立探索解决问题能力;坚定了坚守乡村教育的信心;对兰州市名校的参观以及与参加培训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得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利用本次培训学到的知识,找到乡村学校的可利用资源和条件,利用学校和农村的优势,突出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4.基于统计数据的结果分析
从前期调研数据得知,“微型学校”普遍面临:教师结构老龄化,师资力量薄弱,留守儿童教育困难,学生大量流失的现状。从访谈记录分析得知:乡村教师期望通过培训,可以获取更多的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学习借鉴名校办学模式;寻找新课改新政策下的学校教育发展道路。学员反映的这些情况,不仅是本次参训“微型学校”教师存在的问题,也是“微型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客观地说,影响城乡教育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教师的差距。[1]但是解决农村“微型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仅仅靠解决乡村教师发展问题是不行的。关键举措在于: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形式,寻找 “微型学校”改革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国外“微型学校”发展的启示
1.国外特色“微型学校”
乡村“微型学校”面对的环境比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长受教育程度、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接受程度,与城市差异比较大。决定“微型学校”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外“微型学校”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乡村“微型学校”的发展经验,发展特色,结合乡村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的“微型学校”。国外发展比较完善的“微型学校”是“美国自由联盟乡村学校”和英国的“夏山学校”。
表1国外特色“微型学校”对比
2.特色“微型学校”的共同特点
(1)教学理念民主化
“美国自由联盟乡村学校”是建立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基础上。蒙台梭利倡导尊重儿童的教育,在蒙氏教育实践中,她给予儿童的人格以“前所未有的尊重”,儿童的社会权利必须得到承认。[5]夏山学校“自由并非放纵的理念”提倡对个体的相互尊重以及“努力恕人”的人生态度,更是充分发挥儿童自身具有的秉性,尊重儿童,挖掘潜能的学校代表。教学理念民主化既要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对管理学生实施严格的民主制度,尊重学生的权利,倾听儿童的心声,而且要体现在教育管理者对教师的管理上,教师和学生都能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激发教师对教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课程设置特色化
无论是“美国自由联盟乡村学校”还是“夏山学校”,其课程设置都覆盖了文化和艺术各个方面,“夏山学校”还开设了必要的生存技能课,意图促进学生知情性意行的全面发展。两所学校的课程设置都建立在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的基础上。不是纯粹的商催化的,通过“必修课”的开设,把每个学生培养成能成功的顺应世界,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夏山学校”的创立者坚持通过在夏山学校的学习,每个孩子或许不会成为社会的精英,也不会成为社会秩序的齿轮,但也更不可能流落街头,要让儿童成为快乐的人,获得精神的充实。因此,学校的学校课程设置应该都是预设性和生成性共有的;包含科学性和艺术性;基于“情”和“理”兼顾,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发展需要。
(3)教学形式多样化
“美国自由联盟乡村学校”采用“经验式”授课方式,夏山学校采取“引导、启迪,在实践中告诉学生知识”的教学形式,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去开发开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比如:科技、艺术、手工课的开设,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和创造心。课堂外和课堂内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教育体制的束缚,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责。
(4)教学评价多样化
“美国自由联盟乡村学校”和“夏山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都有激励性评价的措施,既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到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以及在自己“做中学”中所获得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态度和精神。这样的评价方式会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心、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同学的闪光点,进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需要。
三、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微型学校”改革的并经之路
一所学校,不在于它的规模大小,也不在于它的硬件设施有多么先进,而在于它是否有特色,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名片。[6]从国外“微型学校”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微型学校”发展重在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挥本土特色,尊重教师的权利和自由,结合民主的学校办学理念,选择一条最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微型学校”的形成有其不可抗拒的社会和人文因素,“微型学校”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是乡村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微型学校”的改革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措施,将撤点并校后的乡村学校全部恢复重建,这不是解决“微型学校”发展的根本举措。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重构“微型学校”教育目的
“微型学校”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不是因为二者物理空间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存在不一样的精神领域,“微型学校”是乡村学校的一个典型,乡村教育是乡村少年展开生活、求知的基础,是乡村少年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领域。教育中的人与其所处的环境应该是相通的,尤其所处的环境。乡村学校是乡村少年启蒙心智的地方,要做的更多得是沟通学生与乡村环境,在和谐、自然地人文、社会环境中塑造健康、活泼、全面发展的有人文素养的人。乡村教育尤其是有乡村特色的人文教育,一直被视为一种形式的、负面的、不值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乡村独特的人文教育并不是让学生局限于乡村生活,而是重新去定位乡村教育的目的,在实践中实现乡村教育“育人”的目的。
现代学校建立都是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为国家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乃是其基本功能。乡村学校既担负培养人才的重任,又基于乡土社会对于教育的殷切期望和美好想象。世界上著名的沃尔多夫学校所陈述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赋予自己生活以意义的个体”。[7]而我国教育政策也规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对目前乡村教育的发展来说,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都把如何实现乡村教育跟城市教育均衡平等发展作为乡村教育的最终目的。城市更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或许会促进孩子知识能力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一方面受户籍制度限制,只能在私立学校就读,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反差可能也会给学生成长带来伤害,比如:缺乏自尊心、性格孤僻等。乡村教育的现状,被认为是留守儿童的代管教育,而随迁子女的教育又被称为“流动儿童”教育。这两种教育形式,是目前教育的两大难题,两大矛盾,这两大矛盾解决方式,应该是着力解决乡村学校的问题,关键点应集中于解决“微型学校”发展的问题。
“微型学校”的发展,要始终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完善教学目标,科学、民主的教学理念的引导,选择适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微型学校”更容易使每个学生公平的享受教育资源,得到教育机会。尊重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人文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仅仅依靠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成长的依据,也不能始终停留在探索城市和乡村教育平等发展的道路上。“微型学校”的责任不仅是帮助学生找到求知的乐趣、创造的激情,更多的是让每个学生学会如何用自己所学去帮助社会,学会自我价值的实现,引导学生把周围自己可以利用到的一切乡土的资源、社会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是“微型学校”与学生成长完美结合之所在。
2.开发校本课程
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的流失,民间艺术的失传,传统文化的消退,与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乡村学校为了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文化传承和教育之间没有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乡村教育尽可能的在超负荷的追求与城市教育平等的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而忽视了自身独特的乡村人文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新课程改革,注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是开发的重点都放在城市,乡村学校校本课程的缺失,也是发展特色乡村学校的瓶颈。文化具有多样性,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同样值得我们探索其中的人文价值和教育意义。乡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就要有效利用乡村教育允许的教育条件、教学设施、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在乡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结点,开发启智、益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的校本课程。乡村学校其实更应该担负起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桥梁的作用,尤其“微型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可以让在校的学生学习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知识可以通过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达到自身知识的积累,通过发散思维的创新,既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比城市教育的“巨型学校”,“微型学校”更有可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巨型学校”学生的课堂活动实际参与度低,尤其是“流动儿童”的参与度,以及参与机会比较少,在课堂外的“边缘人”会很多。“微型学校”开设适度的课外活动课程,可以帮助所有孩子,在活动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自己感兴趣、自己有想法的角色,展示自己独特的热情和能力。
3.政策的导向
(1)长效的教师补充机制
“微型学校”的乡村教师普遍缺乏对自己教师身份的认同感,强烈的归属感,认为自己就是在教师队伍边缘,不值得关注。“特岗教师计划”,各种支教计划,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流失的实质性问题。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会促使“微型学校”教师离职潮的加剧,而教师的离职,尤其好教师的离职,会反过来推动学生的流失,这样的恶心循环模式,会使微型学校,甚至乡村学校,发展艰难。乡村教师流失,一方面是教师待遇得不到改善问题,另一方面是没有完善的、长效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政府对乡村教师给予特殊的支持,让乡村教师职业具有吸引力,那么教师就会在公民精神和自由选择之间取得平衡,最终造福乡村儿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要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8]让乡村教师的工作量、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时间与待遇成正比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投入到乡村教育的发展中。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各地要采取定期交流、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9]甘肃省在明年起省内义务教育学校将全面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中青年教师、校长必须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同时,交流轮岗经历也将成为职称评定、名师评选等必备条件。通过这些措施,努力让每所学校都能有好的校长、好的教师,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10]这些政策的实施前提必须是建立在乡村教师实际需求基础上,通过改进培训方式,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乡村教师学习机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乡村教师有学习的机会。其次,作为教师本身,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激发自己从教的决心、坚定从教的意念,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职业素养,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和提高,对乡村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承训学校应当加大对培训学员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获取途径、相关理论的培训。比如:条件性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当前教育政策、教育理论的学习,使乡村教师比较系统的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一般原则,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以及主要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问题,从而使乡村教师日常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乡村学校实际,选择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其次,要加大教育心理学的培训,乡村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乡村教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能力,熟悉学生心理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本体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培训乡村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技术,网络课程的运用,以及如何多方面、全方位的获取教学资源等。实践性知识可以培训,乡村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认知、对学生群体的把握、课堂教学的机智以及日常教学中的反思。承训学校要努力帮助中小学教师站在理性思考的高度去观察、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不仅仅停留在学科教师的层面;使培训直接指向教学实践、教育现场,使教师们能够通过培训获得实实在在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是指某一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还指向教师作为生命个体内发力量的觉醒和提升。[11]
四、结论
“微型学校”的改革,不仅仅是要把“微型学校”建设成跟城市一样的高楼、完备的硬件教学资源设施的学校,而必须建设具有现代化的多元教育形态模式的特色的乡村学校。田园式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民主教学理念,给予学生自由学习,教师灵活授课的教学氛围,开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创造自由、博爱的文化氛围,增添艺术的熏陶,唤起学生心中对美、健康、自由的追求,体味学习求知的快乐。建设多元化的特色的 “微型学校”,是目前乡村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 储朝晖. 只靠教师不能改变乡村教育[J]. 教育, 2015, 32 : 9.
[2-4] 梁彦清. 美国微型学校述评[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16-18
[5] 袁 梅, 倪志勇.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价值新探[J]. 比较教育研究, 2015,(2): 80-83.
[6] 章跃中. 微型学校:特色的存在与表现——一所小学校的特色发展追述[J]. 内蒙古教育, 2013,(10)20:(下转第93页)(上接第53页)13-13.
[7] 安桂清. 沃尔多夫学校的课程:整体课程的实践典范[J]. 全球教育展望, 2005,(4): 65-69.
[8-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 17 : 6-9.
[10] 狄东阳. 明年起在甘肃省内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DB]. 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2015.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5/10/24/011145186.shtml
[11] 饶 玲. 以促进个性化专业发展为目标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机制研究[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9): 5-8.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赵生龙
赵生龙,男,甘肃民勤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的教学和研究。
第二作者:张小丽 白瑜娟
张小丽,女,甘肃古浪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白瑜娟,女,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关键词:微型学校;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城镇化、生态移民、撤点并校等政策的实施,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办学的规模效益,在一些边缘山村形成了一些学生人数较少,甚至在10人以下规模的“微型学校”。本文借鉴国外“微型学校”发展特点,以甘肃省2015年“国培计划”—3000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的实施调查资料为依据,探索“微型学校”的改革之路。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结果分析
1.参训学校特点
根据前期走访调研,甘肃省10人以下的“微型学校”有3700多所,数量庞大。城市化的发展使很多80后,90后的父母,蜂拥进城务工,只要是身体力行的情况下,孩子也被带去务工城市就学。其次,城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吸引了一批学生。学生的流动影响到了教师流动,许多乡村小学校舍建设漂亮,但师资薄弱,音、体、美、计算机教师匮乏,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在校教师年龄偏大,教师补充机制不完善。在走访中还发现,有多所乡村学校新建不久,教学硬件设施也比较完善,但仍存在学生人数稀少现状。
2.参训教师特点
参加甘肃省2015年“国培计划”--3000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西北师范大学培训班的学员共有357人。培训学员均来自于甘肃各县区边缘乡镇的学生人数在10人以下规模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在性别分布上,学员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277人,约占全班总人数的77.6%,女性80人,约占总人数的22.4%。从年龄分布来看,年龄在25岁以下的有9人,在26—34岁之间的有102人,约占总人数的28.5%,年龄在35—44之间的有71人,约占总人数的20%,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有175人,约占49% 。从教龄上看,参加此次培训的教师中,教龄在3年或少于3年的有46人,约占12.9%。教龄在4-10年的有59名,约占总人数的16.5%;教龄在11-15年的有56人,约占总人数的15.7%;教龄在16-20年的有39人,约占总人数的10.9%;教龄在20年以上的有157人,约占总人数的44%。
3.参训教师心声
通过前期访谈,我们听取了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期望和需求。学员在培训期间,希望通过培训能学习一些在农村接触不到的新知识;学习一些国家对教师和教育工作的新政策和新要求,获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听一听专家解读,走访名校,能够多看到名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和办学模式。
后期通过访谈、交流和以及《培训效果反馈表》的填写结果,了解到培训中学员最大的收获:学习了新的教师教育政策、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开阔了眼界和视野;安西路小学的“恒、美”(恒在坚持,美在创新)办学宗旨和理念留下了深刻影响;开发适合当地学生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独立探索解决问题能力;坚定了坚守乡村教育的信心;对兰州市名校的参观以及与参加培训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得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利用本次培训学到的知识,找到乡村学校的可利用资源和条件,利用学校和农村的优势,突出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4.基于统计数据的结果分析
从前期调研数据得知,“微型学校”普遍面临:教师结构老龄化,师资力量薄弱,留守儿童教育困难,学生大量流失的现状。从访谈记录分析得知:乡村教师期望通过培训,可以获取更多的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学习借鉴名校办学模式;寻找新课改新政策下的学校教育发展道路。学员反映的这些情况,不仅是本次参训“微型学校”教师存在的问题,也是“微型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客观地说,影响城乡教育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教师的差距。[1]但是解决农村“微型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仅仅靠解决乡村教师发展问题是不行的。关键举措在于: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形式,寻找 “微型学校”改革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国外“微型学校”发展的启示
1.国外特色“微型学校”
乡村“微型学校”面对的环境比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长受教育程度、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接受程度,与城市差异比较大。决定“微型学校”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外“微型学校”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乡村“微型学校”的发展经验,发展特色,结合乡村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的“微型学校”。国外发展比较完善的“微型学校”是“美国自由联盟乡村学校”和英国的“夏山学校”。
表1国外特色“微型学校”对比
2.特色“微型学校”的共同特点
(1)教学理念民主化
“美国自由联盟乡村学校”是建立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基础上。蒙台梭利倡导尊重儿童的教育,在蒙氏教育实践中,她给予儿童的人格以“前所未有的尊重”,儿童的社会权利必须得到承认。[5]夏山学校“自由并非放纵的理念”提倡对个体的相互尊重以及“努力恕人”的人生态度,更是充分发挥儿童自身具有的秉性,尊重儿童,挖掘潜能的学校代表。教学理念民主化既要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对管理学生实施严格的民主制度,尊重学生的权利,倾听儿童的心声,而且要体现在教育管理者对教师的管理上,教师和学生都能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激发教师对教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课程设置特色化
无论是“美国自由联盟乡村学校”还是“夏山学校”,其课程设置都覆盖了文化和艺术各个方面,“夏山学校”还开设了必要的生存技能课,意图促进学生知情性意行的全面发展。两所学校的课程设置都建立在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的基础上。不是纯粹的商催化的,通过“必修课”的开设,把每个学生培养成能成功的顺应世界,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夏山学校”的创立者坚持通过在夏山学校的学习,每个孩子或许不会成为社会的精英,也不会成为社会秩序的齿轮,但也更不可能流落街头,要让儿童成为快乐的人,获得精神的充实。因此,学校的学校课程设置应该都是预设性和生成性共有的;包含科学性和艺术性;基于“情”和“理”兼顾,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发展需要。
(3)教学形式多样化
“美国自由联盟乡村学校”采用“经验式”授课方式,夏山学校采取“引导、启迪,在实践中告诉学生知识”的教学形式,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去开发开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比如:科技、艺术、手工课的开设,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和创造心。课堂外和课堂内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教育体制的束缚,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责。
(4)教学评价多样化
“美国自由联盟乡村学校”和“夏山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都有激励性评价的措施,既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到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以及在自己“做中学”中所获得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态度和精神。这样的评价方式会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心、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同学的闪光点,进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需要。
三、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微型学校”改革的并经之路
一所学校,不在于它的规模大小,也不在于它的硬件设施有多么先进,而在于它是否有特色,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名片。[6]从国外“微型学校”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微型学校”发展重在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挥本土特色,尊重教师的权利和自由,结合民主的学校办学理念,选择一条最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微型学校”的形成有其不可抗拒的社会和人文因素,“微型学校”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是乡村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微型学校”的改革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措施,将撤点并校后的乡村学校全部恢复重建,这不是解决“微型学校”发展的根本举措。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重构“微型学校”教育目的
“微型学校”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不是因为二者物理空间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存在不一样的精神领域,“微型学校”是乡村学校的一个典型,乡村教育是乡村少年展开生活、求知的基础,是乡村少年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领域。教育中的人与其所处的环境应该是相通的,尤其所处的环境。乡村学校是乡村少年启蒙心智的地方,要做的更多得是沟通学生与乡村环境,在和谐、自然地人文、社会环境中塑造健康、活泼、全面发展的有人文素养的人。乡村教育尤其是有乡村特色的人文教育,一直被视为一种形式的、负面的、不值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乡村独特的人文教育并不是让学生局限于乡村生活,而是重新去定位乡村教育的目的,在实践中实现乡村教育“育人”的目的。
现代学校建立都是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为国家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乃是其基本功能。乡村学校既担负培养人才的重任,又基于乡土社会对于教育的殷切期望和美好想象。世界上著名的沃尔多夫学校所陈述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赋予自己生活以意义的个体”。[7]而我国教育政策也规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对目前乡村教育的发展来说,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都把如何实现乡村教育跟城市教育均衡平等发展作为乡村教育的最终目的。城市更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或许会促进孩子知识能力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一方面受户籍制度限制,只能在私立学校就读,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反差可能也会给学生成长带来伤害,比如:缺乏自尊心、性格孤僻等。乡村教育的现状,被认为是留守儿童的代管教育,而随迁子女的教育又被称为“流动儿童”教育。这两种教育形式,是目前教育的两大难题,两大矛盾,这两大矛盾解决方式,应该是着力解决乡村学校的问题,关键点应集中于解决“微型学校”发展的问题。
“微型学校”的发展,要始终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完善教学目标,科学、民主的教学理念的引导,选择适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微型学校”更容易使每个学生公平的享受教育资源,得到教育机会。尊重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人文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仅仅依靠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成长的依据,也不能始终停留在探索城市和乡村教育平等发展的道路上。“微型学校”的责任不仅是帮助学生找到求知的乐趣、创造的激情,更多的是让每个学生学会如何用自己所学去帮助社会,学会自我价值的实现,引导学生把周围自己可以利用到的一切乡土的资源、社会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是“微型学校”与学生成长完美结合之所在。
2.开发校本课程
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的流失,民间艺术的失传,传统文化的消退,与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乡村学校为了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文化传承和教育之间没有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乡村教育尽可能的在超负荷的追求与城市教育平等的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而忽视了自身独特的乡村人文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新课程改革,注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是开发的重点都放在城市,乡村学校校本课程的缺失,也是发展特色乡村学校的瓶颈。文化具有多样性,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同样值得我们探索其中的人文价值和教育意义。乡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就要有效利用乡村教育允许的教育条件、教学设施、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在乡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结点,开发启智、益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的校本课程。乡村学校其实更应该担负起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桥梁的作用,尤其“微型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可以让在校的学生学习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知识可以通过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达到自身知识的积累,通过发散思维的创新,既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比城市教育的“巨型学校”,“微型学校”更有可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巨型学校”学生的课堂活动实际参与度低,尤其是“流动儿童”的参与度,以及参与机会比较少,在课堂外的“边缘人”会很多。“微型学校”开设适度的课外活动课程,可以帮助所有孩子,在活动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自己感兴趣、自己有想法的角色,展示自己独特的热情和能力。
3.政策的导向
(1)长效的教师补充机制
“微型学校”的乡村教师普遍缺乏对自己教师身份的认同感,强烈的归属感,认为自己就是在教师队伍边缘,不值得关注。“特岗教师计划”,各种支教计划,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流失的实质性问题。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会促使“微型学校”教师离职潮的加剧,而教师的离职,尤其好教师的离职,会反过来推动学生的流失,这样的恶心循环模式,会使微型学校,甚至乡村学校,发展艰难。乡村教师流失,一方面是教师待遇得不到改善问题,另一方面是没有完善的、长效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政府对乡村教师给予特殊的支持,让乡村教师职业具有吸引力,那么教师就会在公民精神和自由选择之间取得平衡,最终造福乡村儿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要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8]让乡村教师的工作量、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时间与待遇成正比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投入到乡村教育的发展中。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各地要采取定期交流、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9]甘肃省在明年起省内义务教育学校将全面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中青年教师、校长必须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同时,交流轮岗经历也将成为职称评定、名师评选等必备条件。通过这些措施,努力让每所学校都能有好的校长、好的教师,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10]这些政策的实施前提必须是建立在乡村教师实际需求基础上,通过改进培训方式,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乡村教师学习机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乡村教师有学习的机会。其次,作为教师本身,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激发自己从教的决心、坚定从教的意念,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职业素养,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和提高,对乡村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承训学校应当加大对培训学员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获取途径、相关理论的培训。比如:条件性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当前教育政策、教育理论的学习,使乡村教师比较系统的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一般原则,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以及主要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问题,从而使乡村教师日常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乡村学校实际,选择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其次,要加大教育心理学的培训,乡村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乡村教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能力,熟悉学生心理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本体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培训乡村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技术,网络课程的运用,以及如何多方面、全方位的获取教学资源等。实践性知识可以培训,乡村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认知、对学生群体的把握、课堂教学的机智以及日常教学中的反思。承训学校要努力帮助中小学教师站在理性思考的高度去观察、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不仅仅停留在学科教师的层面;使培训直接指向教学实践、教育现场,使教师们能够通过培训获得实实在在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是指某一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还指向教师作为生命个体内发力量的觉醒和提升。[11]
四、结论
“微型学校”的改革,不仅仅是要把“微型学校”建设成跟城市一样的高楼、完备的硬件教学资源设施的学校,而必须建设具有现代化的多元教育形态模式的特色的乡村学校。田园式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民主教学理念,给予学生自由学习,教师灵活授课的教学氛围,开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创造自由、博爱的文化氛围,增添艺术的熏陶,唤起学生心中对美、健康、自由的追求,体味学习求知的快乐。建设多元化的特色的 “微型学校”,是目前乡村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 储朝晖. 只靠教师不能改变乡村教育[J]. 教育, 2015, 32 : 9.
[2-4] 梁彦清. 美国微型学校述评[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16-18
[5] 袁 梅, 倪志勇.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价值新探[J]. 比较教育研究, 2015,(2): 80-83.
[6] 章跃中. 微型学校:特色的存在与表现——一所小学校的特色发展追述[J]. 内蒙古教育, 2013,(10)20:(下转第93页)(上接第53页)13-13.
[7] 安桂清. 沃尔多夫学校的课程:整体课程的实践典范[J]. 全球教育展望, 2005,(4): 65-69.
[8-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 17 : 6-9.
[10] 狄东阳. 明年起在甘肃省内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DB]. 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2015.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5/10/24/011145186.shtml
[11] 饶 玲. 以促进个性化专业发展为目标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机制研究[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9): 5-8.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赵生龙
赵生龙,男,甘肃民勤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的教学和研究。
第二作者:张小丽 白瑜娟
张小丽,女,甘肃古浪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白瑜娟,女,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