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作者】 赵丽丽 谢伟军
【机构】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瓶颈”现象是高职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且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详细分析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及教师个体生存环境两方面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与影响,从学校及教师两个层面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Bottleneck”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needed to sol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making analysis of two restriction factor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eachers’ individual surviv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t the level of college and the level of teachers.
Key words: advanced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近几年来, 由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广泛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教师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但产出的“产品”(学生)质量,却不令人满意。“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培养出的学生质量的优劣,其决定性因素之一是教师的综合素质。要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的师资建设,首先应该找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瓶颈”现象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感,树立高职教师良好的职业情感,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瓶颈”现象及原因
高职院校通过多年的发展以及学校与师生的共同努力,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一)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现象
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专业思想成熟、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娴熟、专业情感健全的过程。随着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学位有所提升,但是高水平的师资缺乏,大部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缺乏专业规划和指导。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少,对本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缺乏了解阻碍了教师的学术发展。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中的压力和矛盾也缺乏正确认识,心理准备尚不充分,自身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环境的变化,教师之间缺乏专业上的沟通和交流等因素都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现象。
另外,高职院校教师因为面对的学生群体的学习基础比普通高校学生要差,主观上认为自身不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只要过得去就行,在教学上容易形成一种得过且过的意识,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高,教学相长环境的缺失降低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望。教师自身缺乏终生学习观念,在知识修养和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停滞不前,不仅无法保证知识传授的时效性和技能传授的实用性,自身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也难以获得提高。
(二)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管理机制僵化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更多的侧重于强化学校管理或优化队伍结构而非从“发展”的角度来影响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欠缺对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关注和科学的引导。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埃德加.H.施恩(Edger.H.Schein)认为专业发展与个人的长期职业定位有关,首先是自己认识到的自己的才干和能力(以实际成功经历为基础);其次是自己认识到的自我动机和需要(以自我感知和他人反馈为基础);最后是自己认识到的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1]。没有教师自主自觉地参与, 任何师资建设措施的效果都是有限的, “发展越来越被看成是一种唤醒的过程, 一个激发社会大多数成员个体作用的过程, 一个释放社会大多数成员个体作用的过程, 而不是被看成是一个由计划者和学者从外部解决问题的过程” [2]。
重行政权力、轻学术权力的管理文化, 制约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高职院校的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太多,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的“督导”太多,使教师忙于应付各种行政检查和评估,如教师需要制定统一格式的教案、命题、教学大纲、学生成绩评定格式等,教师的日常工作缺少灵活性与自主性。由于高职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权力缺少自主性, “教师成了游离研究过程之外的盲目模仿者、机械执行者、简单的照搬者和被动旁观者, 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的权力名不副实。”[3]
2、教师生存环境异化
毋庸讳言,绝大部分教师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动机和愿望,但各种因素相互作用限制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多高职院校师资来源复杂, 学术水平底子薄, 缺乏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扩大招生、专业调整、创办新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也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随市场的需求变化很快,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都与之极不匹配,造成教师无所适从疲于应付的局面。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建设与编制都缺少规划性和规范性,个别课程只有一名教师授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 工作压力大,教师的教学与专业发展常常处于无序状态。由于高职院校长期以来缺少对教师团队合作文化的建设与培养,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共同研讨教学,共同促进专业发展的团队意识,这种工作中的孤立异化状态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此外,高职教师个人素质先天不足,教师的学历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专业提升的机会导致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开发能力较低,情绪上的失望、沮丧、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职业倦怠心理, 进一步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要弥补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客观上首先要完善高职院校的师资培养体系及师资建设规划和措施,主观上高职教师自身需要提升教师个体自主发展的意愿和方向,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定制教师培养方案
学校管理层面应该高度重视高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并为教师定制适宜的专业培训与发展方案。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普遍的共识,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师的教育与培训近年来倍受关注。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高职教师的培育与专业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级管理层的重视,教育部已将高职教师的教育与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开始部署与实施,建立了全国高职师资培训基地,为高职教师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4]。
2、创新教师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发展经验,减少教师评价中的行政干预和行政裁定,建立符合现代职教规律、符合高职院校教师实际情况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评价体系。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不仅可以缓解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压力,减轻高职教师的负担,降低负面影响,促使教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保证教学质量,对培养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与自觉性也大有裨益。创新教师评价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创新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只有通过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的调整,加大对一线教师科研工作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扶持,教师科研素质和专业发展的双赢才有可能实现。
(二)教师层面
1、树立“以生为本”、终身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己经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教师成长是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的自觉主动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日常生活样式”。教师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理论,更新知识体系。教师不仅要当终身学习的示范者,也要成为教会学生认识到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广阔的精神视野、完美的人格追求与深厚的人文素养比熟练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引路人。教师只有通过建立“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自我反思的实践意识,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与困难,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难。实践与反思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2、树立团队意识, 建立教师学习“互助组”。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还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构建多样的、开放的、自主能动的团队专业发展模式,满足学校教师整体以及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需求[5]。在学习氛围缺乏和学术气氛淡薄的环境中, 即使有发展愿望的教师, 也会觉得“孤立无援”,团队学习型的“互助组”正是通过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种有机的、把学习与工作持续地结合起来,使团队共同发展的学习成长模式。要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就必须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学习的、催人奋进的、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学习型校园文化的核心在于更新学习观念,充分发挥各级教学组织、特别是专业教研室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创建一个师生双方情感共融、教学相长、共同探求新知的宽松愉快的教育氛围,以此提高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
由此看来,建构一种主动学习合作的组织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学习型组织是一通过培养迷漫于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进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富有团队精神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绩效[6]。教师在互助学习中不断成长、交换思想、生成新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和专业发展进行反思, 从而促进教师群体的成长。
四、结语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宽松、和谐、尊重个性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但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是否具备发展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寻求自我提高的态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高职教育能否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提出具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采取措施吸引全体教师为实现目标共同努力。学校不仅要设法为教师个人架起成长的桥梁,也要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为实现教师与组织的共同提升,为高职院校与高职教师发展的“双赢”提供成长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章达友.人力资源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8(1):243.
[2] 姜勇.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后现代转向[J] .比较教育研究, 2005(5):67-70.
[3] 刘捷.专业增权与教师专业发展[J] .教育学, 2003(3) : 76.
[4] 鲍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5] 孙传远. 构建教师群体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J]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1):90.
[6]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0.
作者简介:赵丽丽(1973-),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籍贯:湖北。工作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Bottleneck”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needed to sol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making analysis of two restriction factor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eachers’ individual surviv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t the level of college and the level of teachers.
Key words: advanced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近几年来, 由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广泛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教师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但产出的“产品”(学生)质量,却不令人满意。“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培养出的学生质量的优劣,其决定性因素之一是教师的综合素质。要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的师资建设,首先应该找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瓶颈”现象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感,树立高职教师良好的职业情感,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瓶颈”现象及原因
高职院校通过多年的发展以及学校与师生的共同努力,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一)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现象
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专业思想成熟、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娴熟、专业情感健全的过程。随着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学位有所提升,但是高水平的师资缺乏,大部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缺乏专业规划和指导。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少,对本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缺乏了解阻碍了教师的学术发展。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中的压力和矛盾也缺乏正确认识,心理准备尚不充分,自身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环境的变化,教师之间缺乏专业上的沟通和交流等因素都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现象。
另外,高职院校教师因为面对的学生群体的学习基础比普通高校学生要差,主观上认为自身不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只要过得去就行,在教学上容易形成一种得过且过的意识,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高,教学相长环境的缺失降低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望。教师自身缺乏终生学习观念,在知识修养和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停滞不前,不仅无法保证知识传授的时效性和技能传授的实用性,自身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也难以获得提高。
(二)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管理机制僵化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更多的侧重于强化学校管理或优化队伍结构而非从“发展”的角度来影响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欠缺对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关注和科学的引导。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埃德加.H.施恩(Edger.H.Schein)认为专业发展与个人的长期职业定位有关,首先是自己认识到的自己的才干和能力(以实际成功经历为基础);其次是自己认识到的自我动机和需要(以自我感知和他人反馈为基础);最后是自己认识到的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1]。没有教师自主自觉地参与, 任何师资建设措施的效果都是有限的, “发展越来越被看成是一种唤醒的过程, 一个激发社会大多数成员个体作用的过程, 一个释放社会大多数成员个体作用的过程, 而不是被看成是一个由计划者和学者从外部解决问题的过程” [2]。
重行政权力、轻学术权力的管理文化, 制约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高职院校的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太多,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的“督导”太多,使教师忙于应付各种行政检查和评估,如教师需要制定统一格式的教案、命题、教学大纲、学生成绩评定格式等,教师的日常工作缺少灵活性与自主性。由于高职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权力缺少自主性, “教师成了游离研究过程之外的盲目模仿者、机械执行者、简单的照搬者和被动旁观者, 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的权力名不副实。”[3]
2、教师生存环境异化
毋庸讳言,绝大部分教师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动机和愿望,但各种因素相互作用限制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多高职院校师资来源复杂, 学术水平底子薄, 缺乏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扩大招生、专业调整、创办新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也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随市场的需求变化很快,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都与之极不匹配,造成教师无所适从疲于应付的局面。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建设与编制都缺少规划性和规范性,个别课程只有一名教师授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 工作压力大,教师的教学与专业发展常常处于无序状态。由于高职院校长期以来缺少对教师团队合作文化的建设与培养,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共同研讨教学,共同促进专业发展的团队意识,这种工作中的孤立异化状态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此外,高职教师个人素质先天不足,教师的学历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专业提升的机会导致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开发能力较低,情绪上的失望、沮丧、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职业倦怠心理, 进一步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要弥补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客观上首先要完善高职院校的师资培养体系及师资建设规划和措施,主观上高职教师自身需要提升教师个体自主发展的意愿和方向,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定制教师培养方案
学校管理层面应该高度重视高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并为教师定制适宜的专业培训与发展方案。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普遍的共识,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师的教育与培训近年来倍受关注。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高职教师的培育与专业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级管理层的重视,教育部已将高职教师的教育与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开始部署与实施,建立了全国高职师资培训基地,为高职教师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4]。
2、创新教师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发展经验,减少教师评价中的行政干预和行政裁定,建立符合现代职教规律、符合高职院校教师实际情况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评价体系。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不仅可以缓解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压力,减轻高职教师的负担,降低负面影响,促使教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保证教学质量,对培养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与自觉性也大有裨益。创新教师评价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创新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只有通过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的调整,加大对一线教师科研工作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扶持,教师科研素质和专业发展的双赢才有可能实现。
(二)教师层面
1、树立“以生为本”、终身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己经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教师成长是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的自觉主动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日常生活样式”。教师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理论,更新知识体系。教师不仅要当终身学习的示范者,也要成为教会学生认识到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广阔的精神视野、完美的人格追求与深厚的人文素养比熟练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引路人。教师只有通过建立“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自我反思的实践意识,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与困难,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难。实践与反思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2、树立团队意识, 建立教师学习“互助组”。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还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构建多样的、开放的、自主能动的团队专业发展模式,满足学校教师整体以及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需求[5]。在学习氛围缺乏和学术气氛淡薄的环境中, 即使有发展愿望的教师, 也会觉得“孤立无援”,团队学习型的“互助组”正是通过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种有机的、把学习与工作持续地结合起来,使团队共同发展的学习成长模式。要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就必须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学习的、催人奋进的、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学习型校园文化的核心在于更新学习观念,充分发挥各级教学组织、特别是专业教研室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创建一个师生双方情感共融、教学相长、共同探求新知的宽松愉快的教育氛围,以此提高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
由此看来,建构一种主动学习合作的组织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学习型组织是一通过培养迷漫于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进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富有团队精神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绩效[6]。教师在互助学习中不断成长、交换思想、生成新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和专业发展进行反思, 从而促进教师群体的成长。
四、结语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宽松、和谐、尊重个性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但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是否具备发展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寻求自我提高的态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高职教育能否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提出具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采取措施吸引全体教师为实现目标共同努力。学校不仅要设法为教师个人架起成长的桥梁,也要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为实现教师与组织的共同提升,为高职院校与高职教师发展的“双赢”提供成长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章达友.人力资源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8(1):243.
[2] 姜勇.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后现代转向[J] .比较教育研究, 2005(5):67-70.
[3] 刘捷.专业增权与教师专业发展[J] .教育学, 2003(3) : 76.
[4] 鲍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5] 孙传远. 构建教师群体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J]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1):90.
[6]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0.
作者简介:赵丽丽(1973-),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籍贯:湖北。工作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