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读懂古诗“三、二、一”
【作者】 高海燕
【机构】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古诗词鉴赏是高考的难点所在,难点之一是读不懂。读懂需要积累,但在积累不够的情况下,掌握一些阅读技巧,也是提升分值的有效手段。这些阅读技巧可概括为:三个关注、两个把握、一个储备。
关键词:三个关注;两个把握;一个储备
对于高考的学生来说,古诗词鉴赏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全国课标卷命题,该题分值为11分,近三年该题得到的均分为:2013年甲卷为6.44分,乙卷为5.31分;2014年甲卷为7.029分,乙卷为7.532分;2015年甲卷为4.75分,乙卷为5.3分。除了2014年,该题得分率不高,该题是考生拉开分数差距的试题之一,因而这道题成了考生难以下咽,但又弃之不得的“最痛”。
古诗词鉴赏为什么得分不高?是考试的难度太大吗?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就古诗词的考点是:考“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能力,主要是考鉴赏能力,其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浅易”二字来看,考试的难度不是很大,得分不高的原因之一,是考生读不懂;而读不懂,主要是古诗词积累不够。
当高考迫在眉睫,积累不够却谈积累,似乎是不切实际,这时掌握阅读诗词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提升古诗词分值的阅读技巧有哪些呢?
技巧一:三个关注——关注题目、关注诗词的首尾句(联)和关注相关注释。
诗题点明了全诗的时间、地点或者人物;首联对题目作阐释,尾联点明诗的主旨;相关注释则对诗词相关背景或难理解的地方作补充。
我们来看下面一首诗: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①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②。
[注]①此诗作于李白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②谢玄晖:即谢脁。他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是此诗中的名句。
问:有人说最后两句诗“话中有话”,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借助以上三个关注,基本上能掌握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我们先来关注题目,抓住“金陵”。其次关注诗后的两个注释,注释一告诉了本诗的创作背景——李白被排挤;注释二告知金陵的历史意义,李白所处的金陵是当年谢玄晖被排剂出京时曾写名诗的金陵,李白的才华和遭遇,都和谢玄晖有相似之处。第三,我们来关注首、尾联,品读首联,由“独”感受到了李白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品读尾联,读出李白“长忆”谢玄晖,为什么长忆谢玄晖呢?诗后的注释回答了这个问题,两人有相似之处。有了这三个关注,回答这首诗的问就有了底。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表面是写站在金陵城西楼,引发作者对谢玄晖的深深怀念,其实作者与谢玄晖有相似的才华,相同的不幸遭遇,借此抒发一种怀才不遇,缺少知音的感慨。
技巧二:两个把握——把握古诗词的分类、把握诗词中的意象
古诗词从内容上分为“山水田园、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即事感怀、羁旅行役、送别怀友”,每类诗词都用常见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思想感情。比如:边塞征战诗经常写到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战车、烽火等;或者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折杨柳》、《落梅花》等,经常或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或抒发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或流露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借助这些基本上能把握该诗的主旨。
我们来看下面一首诗: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①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太白:亦称金星,古人认为它的出现预示敌人的败亡。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先看标题“判官”、“行军”可初步断定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再看诗中写到了与边塞有关的地点“火山”“都护”“角声”“胡天”,可进一步明确这是边塞征战诗,再联想这类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问就不难回答了:前两句与标题“送”呼应,点明刘判官赴行军的季候(“五月”)和所向,并赞其过人之勇,是实写;后两句结合注释来看,不仅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地,而且还预示敌人的败亡,属想象,是虚写。
参考答案:诗通过对身手不凡的刘判官面对艰险环境仍一往无前的描写,表达诗人对刘判官此行胜利的祝愿。
技巧三:一个储备——牢记诗人的概况
诗言志,借助诗歌可以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同理,记住诗人的概况,有助于读懂诗歌。比如:李清照早年生活幸福,其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与丈夫别离相思的痛苦;晚年国破家亡,背井离乡,奔波流浪,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再如:南唐后主李煜被宋所浮由一国之主成了阶下囚,日日悔,时时恨,其词中充满缠绵的身世之悲,家国之叹。记住了诗人的概况,有助于我们回答问题。
我们来看下面这首词: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试分析这首词运用的抒情手法。
分析抒情手法先要读懂这首词,而知道李煜阶下囚的身世以及经常写家国之痛的内容,有助于回答手法之问。由词中的“闲梦远”,可知是写远去的梦,什么梦呢?接下来几句写南国春天春景宜人、看花赏花的活动,即为梦。梦中的欢乐为的是反衬现实之悲,可见,其抒情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
参考答案:这首词以乐景写哀情,梦中的故国春色越美,越反衬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
有了以上三个阅读技巧,高考时大体能把古诗词鉴赏这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收入囊中。所以,高考前点拨古诗词的阅读技巧,是提升分值的重要途径。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生个性化思维培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2014ZJK02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海燕,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任教,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关键词:三个关注;两个把握;一个储备
对于高考的学生来说,古诗词鉴赏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全国课标卷命题,该题分值为11分,近三年该题得到的均分为:2013年甲卷为6.44分,乙卷为5.31分;2014年甲卷为7.029分,乙卷为7.532分;2015年甲卷为4.75分,乙卷为5.3分。除了2014年,该题得分率不高,该题是考生拉开分数差距的试题之一,因而这道题成了考生难以下咽,但又弃之不得的“最痛”。
古诗词鉴赏为什么得分不高?是考试的难度太大吗?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就古诗词的考点是:考“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能力,主要是考鉴赏能力,其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浅易”二字来看,考试的难度不是很大,得分不高的原因之一,是考生读不懂;而读不懂,主要是古诗词积累不够。
当高考迫在眉睫,积累不够却谈积累,似乎是不切实际,这时掌握阅读诗词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提升古诗词分值的阅读技巧有哪些呢?
技巧一:三个关注——关注题目、关注诗词的首尾句(联)和关注相关注释。
诗题点明了全诗的时间、地点或者人物;首联对题目作阐释,尾联点明诗的主旨;相关注释则对诗词相关背景或难理解的地方作补充。
我们来看下面一首诗: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①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②。
[注]①此诗作于李白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②谢玄晖:即谢脁。他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是此诗中的名句。
问:有人说最后两句诗“话中有话”,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借助以上三个关注,基本上能掌握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我们先来关注题目,抓住“金陵”。其次关注诗后的两个注释,注释一告诉了本诗的创作背景——李白被排挤;注释二告知金陵的历史意义,李白所处的金陵是当年谢玄晖被排剂出京时曾写名诗的金陵,李白的才华和遭遇,都和谢玄晖有相似之处。第三,我们来关注首、尾联,品读首联,由“独”感受到了李白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品读尾联,读出李白“长忆”谢玄晖,为什么长忆谢玄晖呢?诗后的注释回答了这个问题,两人有相似之处。有了这三个关注,回答这首诗的问就有了底。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表面是写站在金陵城西楼,引发作者对谢玄晖的深深怀念,其实作者与谢玄晖有相似的才华,相同的不幸遭遇,借此抒发一种怀才不遇,缺少知音的感慨。
技巧二:两个把握——把握古诗词的分类、把握诗词中的意象
古诗词从内容上分为“山水田园、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即事感怀、羁旅行役、送别怀友”,每类诗词都用常见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思想感情。比如:边塞征战诗经常写到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战车、烽火等;或者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折杨柳》、《落梅花》等,经常或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或抒发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或流露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借助这些基本上能把握该诗的主旨。
我们来看下面一首诗: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①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太白:亦称金星,古人认为它的出现预示敌人的败亡。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先看标题“判官”、“行军”可初步断定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再看诗中写到了与边塞有关的地点“火山”“都护”“角声”“胡天”,可进一步明确这是边塞征战诗,再联想这类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问就不难回答了:前两句与标题“送”呼应,点明刘判官赴行军的季候(“五月”)和所向,并赞其过人之勇,是实写;后两句结合注释来看,不仅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地,而且还预示敌人的败亡,属想象,是虚写。
参考答案:诗通过对身手不凡的刘判官面对艰险环境仍一往无前的描写,表达诗人对刘判官此行胜利的祝愿。
技巧三:一个储备——牢记诗人的概况
诗言志,借助诗歌可以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同理,记住诗人的概况,有助于读懂诗歌。比如:李清照早年生活幸福,其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与丈夫别离相思的痛苦;晚年国破家亡,背井离乡,奔波流浪,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再如:南唐后主李煜被宋所浮由一国之主成了阶下囚,日日悔,时时恨,其词中充满缠绵的身世之悲,家国之叹。记住了诗人的概况,有助于我们回答问题。
我们来看下面这首词: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试分析这首词运用的抒情手法。
分析抒情手法先要读懂这首词,而知道李煜阶下囚的身世以及经常写家国之痛的内容,有助于回答手法之问。由词中的“闲梦远”,可知是写远去的梦,什么梦呢?接下来几句写南国春天春景宜人、看花赏花的活动,即为梦。梦中的欢乐为的是反衬现实之悲,可见,其抒情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
参考答案:这首词以乐景写哀情,梦中的故国春色越美,越反衬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
有了以上三个阅读技巧,高考时大体能把古诗词鉴赏这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收入囊中。所以,高考前点拨古诗词的阅读技巧,是提升分值的重要途径。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生个性化思维培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2014ZJK02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海燕,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任教,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