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
【作者】 潘玫杏 柳丽华 沈一桥 张 慧
【机构】 (山东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大学是培养青年人人格完整与情感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随着自媒体的广泛应用,高校学生较之以往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从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情感发展到价值判断日趋多样化与个性化。自媒体发展需要在尊重学生自由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觉承担自媒体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自媒体 高校学生 人格发展
自媒体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后现代大师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曾指出:“全社会的电脑化趋势意味着将语言简化到‘述行性’或效率这个层面”。自媒体普众化的传播效果使得越来越多公众可以自由的发布信息、观点,一些资深的自媒体使用者,尽管不是某一行业的领袖或专家,却依然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行业、社会的发展。自媒体以其便携、及时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并逐步取代人们对传统媒体的关注。2012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调查显示,在新浪微博与天涯论坛上负面事件的比例高达75.6%和95.8%①。因此必须加强自媒体在现代社会理性的使用与传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3年起公布并施行,这为规范自媒体在现代社会的使用与理性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
一、自媒体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远远大于传统媒体。一方面自媒体拓展了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视角;而另一方面自媒体也增加了大学生误入歧途的可能性,例如某些社会问题经过公众的过度宣传报道和错误理解,往往衍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违背事件真相。青年大学生自身对于社会问题的价值判断还未完全形成,他们极易被自媒体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自媒体的出现提高了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事的积极性,但是也降低了大学生参与学校群体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校园生活的开展;自媒体的使用强调了大学生的个性,展示了学生的风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写作能力与观察能力,但是很多未经证实信息的发布,也削弱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影响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娱乐至上”的精神在大学中盛行,也导致他们忽于严谨思考,疏于理性分析②。
怎样科学领导青年大学生发挥自媒体的正能量,提升自媒体的正能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应该看到学生渴望被社会承认、接纳和尊重,也需要一个渠道来纾解情绪,表达观点。为在校大学生建立一套积极向上的自媒体传播渠道,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依靠传统的“严堵”,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一)知识面广,交际面多,压力大
在自媒体时代社会多元化、多角度的信息都需要大学生去接收、理解、归纳与融汇。随着知识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大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课堂授课内容不断更新,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全面化。学习已经从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日渐丰富的智商、情商、职商、知商发展……学生在面临严酷竞争的同时,话语权与选择权无限放大,选择越多,随之产生的压力就越大。
(二)信息量大,选择多,职业多样化
自媒体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以往学生“啃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提升了他们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面对海量信息,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职业发展也不再单一,专业已经很难成为学生择业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自媒体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很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一些不负责任言论的出现降低了学生的自控能力,尤其是针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敏感事件的传播,学生往往更关注的是负面消息,对于正面消息则选择忽略。
(三)被保护被包容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弱
近年来在高等院校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案例在自媒体平台上不断发酵,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事件往往演变成为一个社会的事件,影响着无数的青年学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变得越来越严重,各类压力接踵而至,很多学生面对困境时选择极端的方式发泄,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很多学生将极端言论通过自媒体表达出来,对学生个人、学校以及社会都可能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提出: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③。这说明人格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的东西,并且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色彩,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我国心理学家王登峰经过研究提出了人格的7个维度:外向性、人际关系、行事风格、智慧、情绪性、善良与处世态度④。
人格是个人的语言行为模式和心理动力系统的稳定性特征组合⑤,具备可塑性。大学时期是青年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开始,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阶段。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受到社会的影响程度增加,社会热点事件、舆论导向都会影响学生人格的成长与发展。
(一)自媒体对大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的认知层面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了解都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与宽度,这主要是通过信息接收与发布来实现,可以说在自媒体时代学生参与社会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参与面也比以往要广。学生自身话语权的萌生也是学生参与社会的最直观表现,他们由“不了解”逐步转变为“我要说”。如果手机不能上网,很多学生或许根本就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手机上各类吸引眼球的标题、图片是他们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主要原因。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情绪与人际关系的影响
自媒体正在逐步改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很少使用传统的书信、贺卡交流感情,转而采用飞信、微信等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些甚至已不再使用手机打电话,而是发微信语音,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是“时尚又省钱”,这是交流方式的转变,也是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自媒体使得学生由“面对面”的交流转而变成“背对背”,甚至宿舍同学相约吃饭都通过在微信群发来组织。目前学生趋向于选择更便捷、省事的方式来完成日常生活、学习问题,但这种便捷也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它降低了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与交流。很多学生变得会打字不会写字,会发状态不会说话。如果在校园中就缺乏面对面的人际沟通,未来职业发展中极有可能产生人际交流障碍。
(三)自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承受着空前的变革与挑战。以往只需考虑的读书问题逐渐变成面子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等。自媒体是社会财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大学校园自媒体被戴上“时尚”的标签,智能手机的日新月异更是推动了财富攀比现象。在没有收入基础的学生群体中,学生以自己拥有高智能、价格昂贵的手机为荣,进而演变出一种炫富心理、攀比心理,最终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
(四)自媒体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自媒体的出现给高校学生带来越来越便捷的生活,随之而来出现了人际沟通的减少、自媒体信息真假掺杂、信息筛选难度大等问题,给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可预知性。在职业发展中,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与人沟通,而自媒体时代,人际沟通越来越少,语言与文字都被信息化,不利于未来职业发展;自媒体海量信息传播使得很多学生 “顾此失彼”,过多地被自媒体吸引,在情感、学业等方面随之出现了问题。例如继“网络游戏瘾”之后,“网络小说瘾”正逐步形成。不少女学生甚至在课堂上阅读小说,有的甚至“通宵达旦”,最终出现挂科等问题。
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已经与自媒体紧密的融合,我们应该看到自媒体为我们带来很多的便捷与实惠,也应该看到它的发展还有很多的不足与隐患。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同样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学生在认知、情感、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已经受到自媒体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效果也不相同。我们在强调自媒体自由的同时,更需要为青年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成长、学校管理形式的创新与丰富,全社会的理性发展让他们在更加包容、严谨的自媒体环境中成长成才,同时也让自媒体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方向前进,让学生在享受自媒体社会的同时,自觉地为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增添正能量。
作者简介:潘玫杏,山东大学护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硕士,学生辅导员/助教。
柳丽华 山东大学本科生院 正高 教授 山东省济南市
沈一桥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 辅导员 讲师 山东省济南市
张慧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 副高 副研究员 山东省济南市
参考文献:
[1][美]伯格:《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2]王登峰:《理论研究的中国化——理论与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3]宋专茂,丁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与导向》,[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4]樊富珉,费俊峰:《青年心理健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版
[5]鲁大志,《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微博、论坛等自媒体传播增加现代社会风险性,[N],中国读书报,201211.28:018;
[6]孙恒等,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正确引导舆论,[N],经济信息时报,2012(08);
[7]金飞,公共理性精神的构建: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思想教育研究,2013.09;
[8]谢雪,中美大学德育的比较,[J],教育探索, 2002(08):74-76
① 鲁大志,《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微博、论坛等自媒体传播增加现代社会风险性,[N],中国读书报,201211.28:018
② 金飞,公共理性精神的构建: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思想教育研究 2013(09):61-63
③ [美]伯格:《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④ 王登峰:《理论研究的中国化——理论与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⑤ 宋专茂,丁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与导向》,[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关键词:自媒体 高校学生 人格发展
自媒体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后现代大师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曾指出:“全社会的电脑化趋势意味着将语言简化到‘述行性’或效率这个层面”。自媒体普众化的传播效果使得越来越多公众可以自由的发布信息、观点,一些资深的自媒体使用者,尽管不是某一行业的领袖或专家,却依然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行业、社会的发展。自媒体以其便携、及时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并逐步取代人们对传统媒体的关注。2012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调查显示,在新浪微博与天涯论坛上负面事件的比例高达75.6%和95.8%①。因此必须加强自媒体在现代社会理性的使用与传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3年起公布并施行,这为规范自媒体在现代社会的使用与理性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
一、自媒体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远远大于传统媒体。一方面自媒体拓展了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视角;而另一方面自媒体也增加了大学生误入歧途的可能性,例如某些社会问题经过公众的过度宣传报道和错误理解,往往衍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违背事件真相。青年大学生自身对于社会问题的价值判断还未完全形成,他们极易被自媒体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自媒体的出现提高了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事的积极性,但是也降低了大学生参与学校群体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校园生活的开展;自媒体的使用强调了大学生的个性,展示了学生的风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写作能力与观察能力,但是很多未经证实信息的发布,也削弱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影响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娱乐至上”的精神在大学中盛行,也导致他们忽于严谨思考,疏于理性分析②。
怎样科学领导青年大学生发挥自媒体的正能量,提升自媒体的正能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应该看到学生渴望被社会承认、接纳和尊重,也需要一个渠道来纾解情绪,表达观点。为在校大学生建立一套积极向上的自媒体传播渠道,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依靠传统的“严堵”,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一)知识面广,交际面多,压力大
在自媒体时代社会多元化、多角度的信息都需要大学生去接收、理解、归纳与融汇。随着知识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大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课堂授课内容不断更新,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全面化。学习已经从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日渐丰富的智商、情商、职商、知商发展……学生在面临严酷竞争的同时,话语权与选择权无限放大,选择越多,随之产生的压力就越大。
(二)信息量大,选择多,职业多样化
自媒体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以往学生“啃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提升了他们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面对海量信息,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职业发展也不再单一,专业已经很难成为学生择业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自媒体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很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一些不负责任言论的出现降低了学生的自控能力,尤其是针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敏感事件的传播,学生往往更关注的是负面消息,对于正面消息则选择忽略。
(三)被保护被包容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弱
近年来在高等院校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案例在自媒体平台上不断发酵,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事件往往演变成为一个社会的事件,影响着无数的青年学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变得越来越严重,各类压力接踵而至,很多学生面对困境时选择极端的方式发泄,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很多学生将极端言论通过自媒体表达出来,对学生个人、学校以及社会都可能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提出: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③。这说明人格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的东西,并且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色彩,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我国心理学家王登峰经过研究提出了人格的7个维度:外向性、人际关系、行事风格、智慧、情绪性、善良与处世态度④。
人格是个人的语言行为模式和心理动力系统的稳定性特征组合⑤,具备可塑性。大学时期是青年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开始,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阶段。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受到社会的影响程度增加,社会热点事件、舆论导向都会影响学生人格的成长与发展。
(一)自媒体对大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的认知层面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了解都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与宽度,这主要是通过信息接收与发布来实现,可以说在自媒体时代学生参与社会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参与面也比以往要广。学生自身话语权的萌生也是学生参与社会的最直观表现,他们由“不了解”逐步转变为“我要说”。如果手机不能上网,很多学生或许根本就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手机上各类吸引眼球的标题、图片是他们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主要原因。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情绪与人际关系的影响
自媒体正在逐步改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很少使用传统的书信、贺卡交流感情,转而采用飞信、微信等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些甚至已不再使用手机打电话,而是发微信语音,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是“时尚又省钱”,这是交流方式的转变,也是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自媒体使得学生由“面对面”的交流转而变成“背对背”,甚至宿舍同学相约吃饭都通过在微信群发来组织。目前学生趋向于选择更便捷、省事的方式来完成日常生活、学习问题,但这种便捷也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它降低了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与交流。很多学生变得会打字不会写字,会发状态不会说话。如果在校园中就缺乏面对面的人际沟通,未来职业发展中极有可能产生人际交流障碍。
(三)自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承受着空前的变革与挑战。以往只需考虑的读书问题逐渐变成面子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等。自媒体是社会财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大学校园自媒体被戴上“时尚”的标签,智能手机的日新月异更是推动了财富攀比现象。在没有收入基础的学生群体中,学生以自己拥有高智能、价格昂贵的手机为荣,进而演变出一种炫富心理、攀比心理,最终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
(四)自媒体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自媒体的出现给高校学生带来越来越便捷的生活,随之而来出现了人际沟通的减少、自媒体信息真假掺杂、信息筛选难度大等问题,给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可预知性。在职业发展中,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与人沟通,而自媒体时代,人际沟通越来越少,语言与文字都被信息化,不利于未来职业发展;自媒体海量信息传播使得很多学生 “顾此失彼”,过多地被自媒体吸引,在情感、学业等方面随之出现了问题。例如继“网络游戏瘾”之后,“网络小说瘾”正逐步形成。不少女学生甚至在课堂上阅读小说,有的甚至“通宵达旦”,最终出现挂科等问题。
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已经与自媒体紧密的融合,我们应该看到自媒体为我们带来很多的便捷与实惠,也应该看到它的发展还有很多的不足与隐患。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同样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学生在认知、情感、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已经受到自媒体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效果也不相同。我们在强调自媒体自由的同时,更需要为青年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成长、学校管理形式的创新与丰富,全社会的理性发展让他们在更加包容、严谨的自媒体环境中成长成才,同时也让自媒体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方向前进,让学生在享受自媒体社会的同时,自觉地为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增添正能量。
作者简介:潘玫杏,山东大学护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硕士,学生辅导员/助教。
柳丽华 山东大学本科生院 正高 教授 山东省济南市
沈一桥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 辅导员 讲师 山东省济南市
张慧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 副高 副研究员 山东省济南市
参考文献:
[1][美]伯格:《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2]王登峰:《理论研究的中国化——理论与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3]宋专茂,丁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与导向》,[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4]樊富珉,费俊峰:《青年心理健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版
[5]鲁大志,《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微博、论坛等自媒体传播增加现代社会风险性,[N],中国读书报,201211.28:018;
[6]孙恒等,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正确引导舆论,[N],经济信息时报,2012(08);
[7]金飞,公共理性精神的构建: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思想教育研究,2013.09;
[8]谢雪,中美大学德育的比较,[J],教育探索, 2002(08):74-76
① 鲁大志,《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微博、论坛等自媒体传播增加现代社会风险性,[N],中国读书报,201211.28:018
② 金飞,公共理性精神的构建: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思想教育研究 2013(09):61-63
③ [美]伯格:《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④ 王登峰:《理论研究的中国化——理论与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⑤ 宋专茂,丁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与导向》,[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