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挖掘语文教材中传统道德资源,促进爱的教育
【作者】 张家艳
【机构】 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青山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情感渗透方面多把大道理拉到了嘴边,忽视了文本所内涵的感情教育,疏于老师自己的情感投入,使得长时间以来学生习惯地接受了公式化的道德教育,同时也接受了公式化的感情。
一位语文老师曾说,语文的要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通过自己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所能懂得的人情实在有限,因此,我总利用语文课堂进行“渗透”。
在执教《四季》一课时,我让孩子们用“是”来说一句话。余光中我看到了张开心在做小动作。
没有惊扰他,我继续说:“陈老师先说一句吧,可爱的张开心是我的好朋友。”话毕,小朋友们有的用惊讶的眼神看看我又看看开心;有的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开心;有的也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
我把目光移到了开心的身上,一股红晕从他无精打采的脸上升起,并伴随着他弯曲的背的直立,一双小手从玩两把尺子那渐渐挪到了自己的胸前并放好,不多时,他很兴奋地举起了右手。“张开心!”我兴奋地喊他。
“可爱的张佳慧是我的妹妹。”他的声音比平时响亮很多。“张开心说的真不错!”
接下来,其他孩子们也都说了自己的朋友是谁,于是我顺势让孩子们叫上自己的好朋友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听说离开自己的位子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分角色朗读,孩子们都铆足了劲,好朋友一起更激发了他们的表演欲,他们表演得十分投入。
“陈老师忍不住想采访你们一下,你这只小鸟为什么搭在草芽儿上面呢?”看到小方和明明俩人的亲密劲,我问了他们。
“因为草芽儿和小鸟很亲密呢。他们都被春姑娘叫回来了,他们一个冬天不见了很想念对方呢。”小方用他那么稚气的声音说了这番话是我所未想及的。
受孩子的启发,我接上他的话:“你说的真好!草芽儿和小鸟也是春天的好朋友,那么同学们知道春天还有哪些好朋友呢!”
“桃花”
“请上你的朋友来演桃花一下吧?”我请他走到讲台前。
孩子们的思路一下更开阔了“迎春花、玉兰花”…为了照顾似开心这般的学困生,我便问:“张开心,你觉得春天还有哪些朋友呢?”
“小蝌蚪。”我没有想到张开心会首先说出动物名来,忍不住赞美他说:“你真是个聪明的好孩子啊!”
“愿意做张开心的朋友的小朋友请举手!”我一边举手,一边问,并回答:“我愿意的!”位子上的孩子们也都纷纷地把手举得很高。我们一起跟他分角色朗读好吗?
“好!”
张开心,看着,笑得很开心很开心,他读得很用心也很用力!
接下来的课堂时间里,开心没有做一个小动作,他听得时而开心,时而紧张,他的目光出现了精神。
这节课后,我注意到开心笑的时候多了。
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说,我的情感目标有了一些偏颇了,然而,在课堂上给孩子更多的自尊与机会,让孩子们学会互相包容与友爱,并接纳任何一个同学,我想这样的情感是任何一堂语文课,任何一类课程的大目标吧!
一、营造氛围 让情感漫溢课堂
语文说到底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知、情意感悟的过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阅读理解”只会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文字的工具。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她的“美”。我们应该用课堂去融化孩子,用课堂去带动孩子学会爱。
如上课例中的张开心是我们班学习、品行习惯都不怎么好的孩子。他是哥哥,他孪生妹妹也在我们班。他虽名为开心,但总是一幅无精打采的样子,课上很少把背挺直,也很少看到他开心的样子,更没见他跟孪生妹妹有很亲的感情。一次找他聊天,问他喜欢那么可爱的妹妹吗?他很无力地摇摇头,眼神很恍惚,交谈中我抓不到他的眼神。我惊讶得很,但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情绪,就转了个话题说:“老师也有个妹妹呢,我们小时侯呀经常打打闹闹的,有时为了一颗小糖而争吵,我有时也恨透了她,可是,每当我们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们又非常好,我就很高兴有个妹妹能陪着我做作业、看电视,使我不会孤单。所以,我的同学呀伙伴啊都十分羡慕我什么时候都可以有人陪我…….开心,其实我们班其他小朋友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玩的时候都是一个人呢,他们可羡慕你们俩兄妹啦!所以,你要喜欢妹妹哦,她很可爱哪,陈老师也很喜欢她。你也去喜欢她,好吗?”渐渐地,我有点搜寻到了他的目光,他冲我点了点头。我想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简单的一次两次的谈话,而是跟踪地观察与了解。
开心的性格形成原因与他的家庭环境影响很大,他们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都识字不多,而且工作十分繁忙。因此,他们对儿女的一些行为教育也少之又少,对于儿女的性格、心理疏导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可以说这孩子的情商里有很少的喜欢,很少的感激。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在极力帮助开心寻找开心。
孩子成绩的好坏不该是他们失去交友机会的阻碍,更不应是束缚他们快乐童年一起游戏的隔阂。因此,我想让孩子们去观看同学和自己身上除了成绩以外的优点与缺点。让孩子们正视自己与他人,接纳自己与他人。
因此,如上课堂,多给以学困生一些机会,让他们也参与、也快乐。让课堂的暖流不仅仅在一些好学生身上,更让课堂情漫任何一个学生。
二、带头爱 让学生学会爱
我们总有那么一种骄傲——在孩子们眼中,我们是美丽,领着他们飞来飞去;我们是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我们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我们很有力,总喜欢把他们高高举起。于是,孩子们看我们的眼神是高于一切的,是闪闪发光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成了孩子们的关注点。因此,身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好这份“神圣”。
在语文教育中,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这才是语文的终极目的。也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努力点。
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被感情所融化。
“老师喜欢你哦!”——我总是每星期对一些较内向的孩子说一两次。
“你们喜欢他们吗?”——“喜欢”。我总是在有空的时候向全班问。
爱需要带头,爱更需要一根根的接力棒,传给学困生,传给每一个学生。让自己首先成为学困生的朋友,让孩子们注意到他们的优点,更让学困生知道自己在老师、班级并不是隐形的。让他们明白谁都有存在的价值。
三、搭建平台 让情感在学生之间流淌
前苏联加里宁有言:“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无可否认,所有在大人视线里的小事一桩却是构成孩子的整个世界。孩子是一张张纯洁的白纸,我想在孩子的语文学习里,在他们的白纸上我们不仅涂抹的是知识,而更应是善良、包容、谦让、平等。孩子间是很容易互相感染的。
在观察中,我注意到,开心的朋友很少,每次下课他总是一个人在书桌上玩橡皮、尺子等。而我们班的小班长的座位旁总是围满了小朋友,一起说笑,一起玩游戏。有时,开心也走过去看看,但他只是很角落的一个看客。当然,在一个班里这样的现象很普遍——成绩好的孩子总是拥有着一大帮的拥护者,成绩不好的孩子则是遭冷落者。当然,孩子们是无心这样的行为的,他们是自然而然的。
因此,搭建平台,让孩子们跨出成绩的等分,互相谦让,互帮互助,人人都能友好相处。
总想给孩子们创造这样一个世界——没有分歧,只有团结;没有瞧不起,只有尊重;没有嘲笑,只有支持与鼓励。在他们心中装着很多很多的美好,在他们的心中总是有很多很多的梦想,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快乐。
我们身边有很多“窗边的小豆豆”需要我们去聆听他们的快乐与烦恼,需要我们用爱去塑造属于他们的“巴学园”,带头爱,让学生互相爱,让爱传递!
一位语文老师曾说,语文的要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通过自己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所能懂得的人情实在有限,因此,我总利用语文课堂进行“渗透”。
在执教《四季》一课时,我让孩子们用“是”来说一句话。余光中我看到了张开心在做小动作。
没有惊扰他,我继续说:“陈老师先说一句吧,可爱的张开心是我的好朋友。”话毕,小朋友们有的用惊讶的眼神看看我又看看开心;有的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开心;有的也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
我把目光移到了开心的身上,一股红晕从他无精打采的脸上升起,并伴随着他弯曲的背的直立,一双小手从玩两把尺子那渐渐挪到了自己的胸前并放好,不多时,他很兴奋地举起了右手。“张开心!”我兴奋地喊他。
“可爱的张佳慧是我的妹妹。”他的声音比平时响亮很多。“张开心说的真不错!”
接下来,其他孩子们也都说了自己的朋友是谁,于是我顺势让孩子们叫上自己的好朋友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听说离开自己的位子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分角色朗读,孩子们都铆足了劲,好朋友一起更激发了他们的表演欲,他们表演得十分投入。
“陈老师忍不住想采访你们一下,你这只小鸟为什么搭在草芽儿上面呢?”看到小方和明明俩人的亲密劲,我问了他们。
“因为草芽儿和小鸟很亲密呢。他们都被春姑娘叫回来了,他们一个冬天不见了很想念对方呢。”小方用他那么稚气的声音说了这番话是我所未想及的。
受孩子的启发,我接上他的话:“你说的真好!草芽儿和小鸟也是春天的好朋友,那么同学们知道春天还有哪些好朋友呢!”
“桃花”
“请上你的朋友来演桃花一下吧?”我请他走到讲台前。
孩子们的思路一下更开阔了“迎春花、玉兰花”…为了照顾似开心这般的学困生,我便问:“张开心,你觉得春天还有哪些朋友呢?”
“小蝌蚪。”我没有想到张开心会首先说出动物名来,忍不住赞美他说:“你真是个聪明的好孩子啊!”
“愿意做张开心的朋友的小朋友请举手!”我一边举手,一边问,并回答:“我愿意的!”位子上的孩子们也都纷纷地把手举得很高。我们一起跟他分角色朗读好吗?
“好!”
张开心,看着,笑得很开心很开心,他读得很用心也很用力!
接下来的课堂时间里,开心没有做一个小动作,他听得时而开心,时而紧张,他的目光出现了精神。
这节课后,我注意到开心笑的时候多了。
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说,我的情感目标有了一些偏颇了,然而,在课堂上给孩子更多的自尊与机会,让孩子们学会互相包容与友爱,并接纳任何一个同学,我想这样的情感是任何一堂语文课,任何一类课程的大目标吧!
一、营造氛围 让情感漫溢课堂
语文说到底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知、情意感悟的过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阅读理解”只会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文字的工具。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她的“美”。我们应该用课堂去融化孩子,用课堂去带动孩子学会爱。
如上课例中的张开心是我们班学习、品行习惯都不怎么好的孩子。他是哥哥,他孪生妹妹也在我们班。他虽名为开心,但总是一幅无精打采的样子,课上很少把背挺直,也很少看到他开心的样子,更没见他跟孪生妹妹有很亲的感情。一次找他聊天,问他喜欢那么可爱的妹妹吗?他很无力地摇摇头,眼神很恍惚,交谈中我抓不到他的眼神。我惊讶得很,但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情绪,就转了个话题说:“老师也有个妹妹呢,我们小时侯呀经常打打闹闹的,有时为了一颗小糖而争吵,我有时也恨透了她,可是,每当我们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们又非常好,我就很高兴有个妹妹能陪着我做作业、看电视,使我不会孤单。所以,我的同学呀伙伴啊都十分羡慕我什么时候都可以有人陪我…….开心,其实我们班其他小朋友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玩的时候都是一个人呢,他们可羡慕你们俩兄妹啦!所以,你要喜欢妹妹哦,她很可爱哪,陈老师也很喜欢她。你也去喜欢她,好吗?”渐渐地,我有点搜寻到了他的目光,他冲我点了点头。我想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简单的一次两次的谈话,而是跟踪地观察与了解。
开心的性格形成原因与他的家庭环境影响很大,他们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都识字不多,而且工作十分繁忙。因此,他们对儿女的一些行为教育也少之又少,对于儿女的性格、心理疏导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可以说这孩子的情商里有很少的喜欢,很少的感激。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在极力帮助开心寻找开心。
孩子成绩的好坏不该是他们失去交友机会的阻碍,更不应是束缚他们快乐童年一起游戏的隔阂。因此,我想让孩子们去观看同学和自己身上除了成绩以外的优点与缺点。让孩子们正视自己与他人,接纳自己与他人。
因此,如上课堂,多给以学困生一些机会,让他们也参与、也快乐。让课堂的暖流不仅仅在一些好学生身上,更让课堂情漫任何一个学生。
二、带头爱 让学生学会爱
我们总有那么一种骄傲——在孩子们眼中,我们是美丽,领着他们飞来飞去;我们是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我们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我们很有力,总喜欢把他们高高举起。于是,孩子们看我们的眼神是高于一切的,是闪闪发光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成了孩子们的关注点。因此,身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好这份“神圣”。
在语文教育中,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这才是语文的终极目的。也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努力点。
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被感情所融化。
“老师喜欢你哦!”——我总是每星期对一些较内向的孩子说一两次。
“你们喜欢他们吗?”——“喜欢”。我总是在有空的时候向全班问。
爱需要带头,爱更需要一根根的接力棒,传给学困生,传给每一个学生。让自己首先成为学困生的朋友,让孩子们注意到他们的优点,更让学困生知道自己在老师、班级并不是隐形的。让他们明白谁都有存在的价值。
三、搭建平台 让情感在学生之间流淌
前苏联加里宁有言:“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无可否认,所有在大人视线里的小事一桩却是构成孩子的整个世界。孩子是一张张纯洁的白纸,我想在孩子的语文学习里,在他们的白纸上我们不仅涂抹的是知识,而更应是善良、包容、谦让、平等。孩子间是很容易互相感染的。
在观察中,我注意到,开心的朋友很少,每次下课他总是一个人在书桌上玩橡皮、尺子等。而我们班的小班长的座位旁总是围满了小朋友,一起说笑,一起玩游戏。有时,开心也走过去看看,但他只是很角落的一个看客。当然,在一个班里这样的现象很普遍——成绩好的孩子总是拥有着一大帮的拥护者,成绩不好的孩子则是遭冷落者。当然,孩子们是无心这样的行为的,他们是自然而然的。
因此,搭建平台,让孩子们跨出成绩的等分,互相谦让,互帮互助,人人都能友好相处。
总想给孩子们创造这样一个世界——没有分歧,只有团结;没有瞧不起,只有尊重;没有嘲笑,只有支持与鼓励。在他们心中装着很多很多的美好,在他们的心中总是有很多很多的梦想,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快乐。
我们身边有很多“窗边的小豆豆”需要我们去聆听他们的快乐与烦恼,需要我们用爱去塑造属于他们的“巴学园”,带头爱,让学生互相爱,让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