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分组教学初探

【作者】 李 彬

【机构】 山东省新泰市天宝镇大西庄联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智力、能力、非智力品质等方面往往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如何使学困生能学有所得,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既是义务教育的需要,说到底更是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
  关键词:分层教学 分组教学 相互探讨 提高教学质量
  我在2014年,因工作关系,调入到一所乡村小学任三年级数学教师。虽然从事基础教育的时间并不长,我却喜欢上了宁静但是又富有挑战性的乡村教学生活。各地教育工作者纷纷探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划一的教学模式与分化的学生矛盾。曾经有人企图通过快慢班来解决这个矛盾,但很快暴露出弊端:学困生集中,挫伤自尊心,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学困生往往又是道德品质的“差生”,一旦集中,会增加班级管理的难度;如果分班动机不纯,则会促使两极分化,甚至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例如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其实,对具有个生差异的几十位学生,编入同一个班级中进行同步教学,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发达国家往往采取小班制异步教学的教学模式来减少弊端。现在,我试着提出一种分组区别教学的模式,通过分类编组,分类指导,达到分类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异步教学法。
  分组区别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原则。
  我通过经验发现造成数学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分组区别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最近发展区”原理。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研究目标
  1、而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形成一种便于操作的分组区别教学的模式。
  3、通过好、中生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4、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地补差、防差,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素质教育要求。
  5、通过分组区别教学的教改实验,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和驾驭教学的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研究步骤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调研成绩,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依据,把班内学生分为好、中、“差”C、B、A三个群体,一般比例为:3:5:2左右。然后以相邻前后4人一组。为消除“标签效应”和“差生”的自卑心理,分组可以是显性的(征得学生及家长同意),也可以是隐性的(只告诉学生本,甚至连其本人也不告诉)。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要通过施教,根据学生实际,有层次间的升降变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2、教学目标分层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改变以往教学目标要求划一的状况,针对同一班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可分为:(1)最低限度的大纲,教材要求。(2)大纲、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3)对大纲、教材基本要求的适当提高、加深。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达成本学习领域共同性目标后,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
  3、教学过程分层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双有兼顾各组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其基本模式是“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分”学的结构,可借鉴复式教学的经验,采用动、静交替的形式进行,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
  4、练习作业分层次
  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A组学生完成基本题,B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加综合题,C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评估测试分层
  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考查中,学困生做基本达纲题,中等生加试综合题,优等生再加试提高题,让各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允许在测验中未达标的学生在一星期内再进行第二次平行性达标测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评价原则正面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对学生有长进,学有创见的学生要明察秋毫,及时表扬鼓励,让成功与快乐大家共享,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不要过多地渲染评价结果的阴暗面,也不要以一次评价来定夺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免学生偶然失误而引起的评价失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评价内容重点化,使学生反思学习的得失。教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的同时,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学会反思得失,认识自己的发展区和不足之处。
  评价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这种传统的机械划一的评价方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不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样的评价方法,就要实现评价方法多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关注结果 更关注过程
  要“关注学生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我们采用“二次评价”或者叫“延时”评价的方法,就是说,不要轻易、草率地评价学生的作业和发言,而是适当延长时间,待信息二次反馈甚至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触角。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积极地投身于探索之中。
  (2)关注共性 更关注个性
  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基础、性格、智力等存在着差异。同样的评价,对于这个学生是合适的,而对于另一个学生可能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主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交流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6、效果分析
  从2015年3月我们实施小班额教学以来,我将小组分层区别教学试行到2015年6月,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但是成效仍然显著。
  1、通过分层区别教学,能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完善学困生认知结构的同时,又缩短了班级群体的数学成绩距离,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确保优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饱”,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也有了提高。
  2、通过分组教学,学生间的相互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培养,根据学生实际,有层次间的升降变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健康有了较大进步,基本上改变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并努力完成平时的作业,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3、经过一学期的分组区别教学的教改实验,我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形成了一种便于操作的分组区别教学模式,我班的班风,学风明显好转。
  7、存在的问题启示
  1、分组区别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小组中的表现是会反复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反复现象,绝不可气馁、灰心或放弃教育,而要理解学生,允许他们反复,然后找出反复原因,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反复中得到教训,克服反复,巩固成果。
  2、因为分组区别教学牵涉到学生分组,所以,在分组前教师一定要摸清学生的心理,必须要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保持与家长的经常性联系,通过家学校共育来提高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存明《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与对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赵光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细节处理艺术》,福建教育出版社。
  3、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出版社,2014年6月第二版。
  5、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北京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