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学生视角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意义——以河套学院为例

【作者】 高学博

【机构】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河套学院经济管理系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从哲学角度来看,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关键。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学生是转型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主力军,学生对转型的认同才能催生动力,也更容易实现预期目标;同时,学生也是改革的资源,没有学生的认同和支持,任何改革都会是徒劳。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从学生中获得改革的源动力。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学生 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育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通过教育,社会完成了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也完成了发展的需要。人作为社会的主体部分,没有人的发展也不会有社会的发展,因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促进人自身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然而,人的培养,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过程,其中,教育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征的关系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完成教育的目标,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首先必须了解被教育对象,对被教育对象的了解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正如博耶认为:“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他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要靠记忆。它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主动角色,而不是教师。”[1]所以,笔者认为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学生是改革的依据和关键,没有学生对改革的支持以及践行,改革是没有意义的。本文首先从学生视角出发,结合问卷调查对学生现状的分析,探讨学生对转型的认识及态度,为进一步的改革提供方向及原动力。
  一、学生对转型的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态度作为一种行为倾向,又会预定人们的反映状况,会潜在地决定人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采取行为。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学生对转型的态度直接决定了转型的进程和成败。在进行学生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了解程度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调查中,有34.96%的学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呈完全赞同态度;60.63%的学生基本赞同,由此看来,不管国家政策如何,学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持赞同态度;而在另外问卷题目中,74.37%的学生对国家提出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太了解,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学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很多学生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让自己成为应用型人才,这不仅论证了国家层面提出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政策与学生对自身发展要求相符合,是学生的迫切诉求;同时也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新要求的角度肯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性和必然性,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有力的现实保障,增强了政策的可行性。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现状分析
  传统教育模式下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研究型大学依然比较适用,但是,对于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尽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学生本身。对此,笔者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从学生对知识、能力、实践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认知综合探讨学生的现状。
  (一)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首先,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来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知识是基础性要素,学生只能通过知识量的积累,从而产生质变,即实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从问卷对课程重要性的调查中,57.2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非常重要,51.73%的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非常重要。这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定位非常明确,导致学生专业定位明确的原因可能源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源于就业导向的压力。就业难的社会问题,使得学生形成一种认识,即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才能找到就业岗位,在对“你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的调查中,有31.69%的学生倾向于就业。从这样的统计结果来看,学生选择专业学习的目的如此强烈,甚至,学生在专业学习目标的确立中更加关注未来的职业需要。有42.11%的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文凭”,而获得文凭的重要性在于为找工作提供帮助,这说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满足了学生的切身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够将专业直接对接岗位,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这是部分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其二源于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35.39%的学生选择专业的原因是个人兴趣,但是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对所学专业的态度”的调查中,56.75%的学生选择“一般”,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现有的专业课程学习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急需要进行改革,而这也成为学生支持改革的重要原因。
  其次,从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认识来看。46.23%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授课内容丰富生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与此相反,在导致学生玩手机现象产生原因的调查中,47.61%的学生认为玩手机的原因是“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这一正一反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两点要求,其一,对知识丰富性的要求,即要求老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不注重知识的应用,则提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二,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将知识加以传授,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内化并转化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能力。这也反映出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即很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量化的传授知识为主,而非真正的本着以提高学生的智能[2]为主,而智能的核心是要通过知识的积累发生质变,即形成个体的智慧和才能,所以,由此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率先向应用型转型的意义:即一方面是国家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避免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有效应对策略。
  第三,从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来看。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途径比较多元,通过调查,有43.2%的学生通过图书馆查阅解决疑难问题;90.1%的学生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解决;49.79%的学生去请教老师;65.75%的学生通过与同学探讨的方式解决。这种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也给现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提出新要求,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因而,首先,老师不能一味的坚持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单纯的知识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老师的观念必须要转变,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老师应该是一个知识的掌舵者,为学生拨正航向,让学生在各种信息面前具备甄别、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生对能力的认知
  大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丰富,而且涉猎较广。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式,而且还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概有55.47%的学生认为学习的核心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对自身有待提高的素质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自学能力提升的要求占80.1%,学生对大学学习有明确的认识,都能够认识到大学学习自学占主导地位,而学生的问题在于不会去自学,他们迫切需要获取学习能力,而非满堂灌的知识堆积。在学生对现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回答中,将近74.23%的学生认为现所学专业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实际还有一些差距。这一方面,论证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即转型是学生的诉求,是学生对大学学习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所以,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应该努力去完成转型,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的核心目的,从而将“应用”推到了课堂学习的重要位置,凸显了“能力”的核心作用,这就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现实依据,为更好地诠释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学理依据,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现实的策略依据,即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对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诉求,本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个体认知心理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笔者认为,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将这一教育目标加以凸显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突出这种能力本身的重要性。“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引导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使他们掌握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提高人的能力,发展人的素质。”[3]所以,大学课堂也是相对多元的课堂。“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智能的培养,这本身就是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尤其是以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基础的应变能力,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4]这些教育理念的变化体现出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在于更多的学生缺乏这种能力,急切想要获取这种能力,这是学生对大学课堂的诉求,这一诉求也与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相符,即一部分学生借着教育大众化时机进入本科大学,但在各种能力的培养上还有些欠缺,因而需要在大学课堂中快速获取,学生的这一诉求,不仅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提出新思路,同时这也凸显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新的应对措施,这并没有违背教育的规律和本质。
  (三)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
  实践能力,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实践能力是智力的集中外现,也是人的认识不断提高、新知识不断获得的基础;其最高层次的体现形式是创新能力。通过问卷调查,有60.4%的学生认为“参加实习见习”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还有56.04%的学生认为“加强实验实训”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反映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对提高自身应用能力的诉求,同时也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提供可行性依据。在提到“你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中,62.06%的学生认为应该提供更多校外实习机会;而在应用型创新能力提高中,58.6%的学生认为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是社会实践,只有0.38%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创新能力是无效的。由此看来,地方本科院校中,多数学生期望去投身社会实践,他们希望通过大学课程中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备帮助自己更好、更快的投入社会实践,进而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这就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决定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为更好的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人才体系不完善、“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的问题;进而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现实支撑;也为更好的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现实的土壤。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面对国家提出的向应用型转型的政策,再加之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强烈呼吁,实践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核心话题。但是,笔者认为,对于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转型是必然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真正理解“应用”的真实内涵,切不可进入一种误区,即将“应用”简单的理解为掌握了一种技能,或是简单的实践操作。此外,也不可将“应用”视为简单的“实践”,而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应用”或“实践”。因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也可以反映出现代大学生的诉求;另一方面,一定要真正的理解实践教育的内涵,真正把握和理解应用型教育的实质所在,不可以将实践教育片面化,要结合国家社会发展、地方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人的发展去践行实践教学。
  (四)学生对素质的认知
  从个体人的发展来看,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引导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要提高人的能力,发展人的素质,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形成,最终激发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应用型人才除了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为如果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应用很难落到实处。从学生的现实状况来看,学生迫切希望提升自身素质,如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倾向性来看,学生经常借阅或购买的书籍中,文学类排第一位,占到68.5%,专业类排第二位,占45.19%,由此看来,学生很关注自我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提升,这也与高等教育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达到“育人”的目标相一致;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大学学习的目标偏向比较明确,很大部分的学生是倾向于就业选择,所以,在自我素质提升方面也有所偏向和侧重。
  而从学生对自身需要提升的思想品德、能力和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提升的方面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比较关注,在学生对自身迫切提升的素质要求来看,排第一位的是“思想品德”。由此看来,学生将做人放在第一位,这与任何一种教育的“育人”目标相吻合,即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成人。尽管有一些学生在日常的行为中出现一些不规范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在道德方面是欠缺的,相反,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他们潜意识里有道德准绳,而且将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只是为什么在行为中难以体现出来,或者是背离了,这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院校教师的新使命,即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学生的成人问题,即如何将学生潜意识中的道德准绳转化为引导其人生前进的方向和践行的标准,并让这些道德准绳发挥力量,激发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自我,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我。
  三、结论
  从问卷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持支持态度,而且是大部分学生的迫切诉求,这不仅是对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有力回应,为落实改革提供现实土壤;同时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现实依据,增强其可行性。通过对问卷的总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自身诉求
  从问卷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对于河套学院的在校本科生而言,首先从态度上都支持转型发展将自己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而且也认为现行的本科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转型加以优化、完善;另外,从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学习目标,对专业学习的认同度、课程学习的倾向性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学生更倾向于获取更多应用型知识和能力,而对于考研、继续升学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学生的诉求不仅反映出高等教育的本质以及核心,而且也为现行的教育提出新的方向,即如何更好的围绕高等教育的本质和核心进行改革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首要突破的问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据是学生
  从学生的诉求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学生自身提出的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诉求,因而,学生是改革的核心。从教育的过程来看,“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善于运用教育影响,以获得最佳的驾驭效果”。[5]所以,学生必须要参与到这场改革中,而且是改革的主力军。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充分依据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综合了解、评定,在此基础上制订各种培养模式,这样也增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可行性。
  (三)发挥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现有的教师队伍也要进行改革,原因如下:
  1.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指导因素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首先必须要转变思想,打破以分数论学生素质的观念,尤其对于那些受精英模式培养的老师,更是需要转变思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现状进行教学改革。对于类似于河套学院这样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在生源选择不具有有优势的前提下,面对的可能是更多的问题学生,而这些问题学生带给老师的另一项使命就是如何去帮助他们克服各种问题,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更好的自己。而这样的问题,是任何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老师需要去正视和面对的,这也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提出了一项新使命,即我们不仅要将大学的知识教给学生,还要以一颗强大的包容心和使命感去面对和帮助这些站在人生转折点上四处张望的问题学生,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教师具备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思想。
  2.教师的教育方法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内容
  对于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招生过程中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缺乏竞争优势,这些学校招到的学生在知识积累、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有区别,所以,对于这些在分数上没有优势的学生来说,分数不等于学生的素质,让这些学生一味的按照传统教育模式进行知识的大比拼势必是一件难事,而且也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优势。笔者认为这些学生相比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在学习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等方面会有一些差距。但从他们学习和关注的内容来看,这些学生关注和涉猎的内容也很广泛,而他们的关注点更多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去实践,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不能一味的强调让学生去钻研,搞高深的研究,而应该有针对学生个性倾向的选择,毕竟个体的发展由于气质、性格和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都要有针对性,必须抓住学生的最大特点进行教学,才会是教学相长的成功教学。所以,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够突出学生的优势。
  3.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高素质的教师必不可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首当其冲要完成的是对应用型教师的培养,培养一批具有应用型素质的高素质教师,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规划,转变思想和理念,从而真正的走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道路。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在这一教育规律的指引下,“现代大学不仅以追求高深知识为核心目标,除此之外,大学还担当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递、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科学技术的革新、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人类文化的创新多重使命。”[6]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定区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以及社会服务的使命,因而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其一项重要使命,同时,这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走出“失语状态”[7]的一种途径。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符合社会的现实需要,从实际出发,制订长远计划
  应用型人才改革无论怎么改,都不能脱离高等教育的规律和本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是基于社会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适应性发展的一种变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提升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解决与之不相适应矛盾的结果。”[8]尽管如此,地方新建院校的改革依然要遵从高等教育的规律及其本质,即教育既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时也要完成对人的培养,不能以经济的规律、政治的规律代替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培养人才。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实践来看,其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才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大支柱,甚至被誉为战后德国重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秘密武器。因此,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首先要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结合地方院校的发展实践和现实情况做好长远规划,而非一个学科或一门课程的种种尝试性探索。
  参考文献:
  [1][美]厄内斯特·博耶,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      (下转第93页)
(上接第26页)
  [2][3][4][5]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6]袁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几大问题及其危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4,(9).             
  [7][8]何光耀,黄家庆.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4,(10).
  [9]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3.
  [10]顾明远,马忠虎.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径与愿景——顾明远教授专访[J].素质大学学报,2014,(1).
  [11]钟秉林.推进大学科教融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创新人才教育研究,2015,(7).
  [12]钟秉林.我国教育改革三十年[J].未来教育家,2015,(8).
  [13]钟秉林.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6).
  [14]钟秉林.适应全球化变革需要 重塑高等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15]杜才平.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5,(3).
  [16]袁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几大问题及其危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4,(9).
  [17]许祥云.2007年(上海) 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7,(12).
  [18]车如山,季红波.应用型创新人才之概念解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1).
  [19]黄洋,陈小虎.新建本科院校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20]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1]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
  [22]万华,张继明.低质公立高校的退出与转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
  [23]杨涛,王兴林,童文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至之路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24]李化树,黄媛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J].高校教育管理,2011,(1).
  作者简介:高学博 河套学院经济管理系 讲师 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