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唤醒“沉睡”的耳朵——让音乐成为缓解小学生心理压力的灵丹妙药

【作者】 邱冬艳

【机构】 江苏省南京市银龙花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是培养合格的听众。”如今的小学生,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时间久了,便容易出现失眠、忧郁、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现象。其实,“音乐”便是缓解小学生心理压力的灵丹妙药。人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来通心养性、排解情绪、缓解压力。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唤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学会欣赏,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尤为重要。
  关键字:小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欣赏、缓解心理压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辨能力,更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欣赏教学中,尤其针对小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聆听习惯尤为重要。如何使他们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真正唤醒他们“沉睡”的耳朵,对音乐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1、在“聆听”中创想音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通过唤醒自己的耳朵,聆听音乐,他们便可以用“音乐的翅膀”在音乐海洋中尽情徜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用他们的想象力去推动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提高审美意识,拓展音乐视野。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翅膀》时,我让学生仔细聆听一遍,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刚刚插上音乐的翅膀去遨游,都感受到了什么啊?”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我看到了太阳”“我感受到了温暖的春风”“我看到冰雪融化了”“我看到了黄河大山”“我还看到了雄鹰”……通过这样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根据听到的歌词,充分去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自己听到的,感受到的。在不知不觉中,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打开了他们想象的阀门,提高了孩子们的音乐创造力,同时也唤醒了他们“沉睡”的小耳朵。
  2、在“歌唱”中感受音乐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对于一个欣赏的作品来说,音乐主题便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充分体现了作品的情绪、形象、风格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一部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取决于对音乐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在音乐欣赏课的课堂上,演唱欣赏作品的主题旋律,可以提高学生参与音乐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记忆力。通过演唱主题旋律,学生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作品的音乐内容及风格特点。例如,我在给二年级孩子欣赏苏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摇篮曲》的时候,我先带着孩子们轻声把旋律的乐谱唱了一遍,“同学们,这样的旋律,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纷纷举手,说:“老师,我想睡觉”“老师,我感觉我在梦中”“老师,我平时睡觉的时候,妈妈给我唱的歌就是这样的感觉”……通过演唱的形式,孩子们亲身体验了乐曲的情绪特点。然后,我再把歌曲播放出来,让孩子闭着眼睛感受,边听边轻声哼唱旋律,听完后,孩子们一下子就能说出这是摇篮曲,瞬间抓住了摇篮曲的风格特点。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真的大大降低了欣赏课的难度。
  通过歌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自信心也慢慢建立起来。孩子们在富有情感的歌唱中,享受音乐的美,也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质,增强了音乐的审美能力,从而轻轻松松唤醒了自己的小耳朵。
  3、用“绘画”来展示音乐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表现也比较直观。他们喜欢用画笔来表现。于是,我利用孩子们这一特点,在教学苏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的欣赏课《水族馆》时,我让学生把听到的音乐用线条或者图形画出来,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一旦旋律或节奏有变化的时候,他们都在第一时间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在那节课,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每个孩子都绘制出了属于自己感受的旋律图形谱。
  绘画是儿童很喜爱的方式,也是儿童体验音乐,表达音乐的一种有效方式。从中可以反映出孩子们的音乐形象思维,非常适合作为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上的一种辅助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提高了兴趣,发挥了学生想象力,也轻而易举地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耳朵。
  4、在“分析”中感知音乐
  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音色等作为音乐要素,应该有机地渗透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能有效的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也能帮助学生让自己的耳朵清醒过来。例如,在学习《勤快人和懒惰人》的时候,较慢的速度与较快的速度进行对比聆听,孩子们很容易就感受到较慢的速度是表现懒惰人的,较快的速度是表现勤快人的。通过这种对比分析的方式,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充分体现了音乐要素变化的音乐情绪、音乐情感变化的根本,也吸引了学生们“睡着”的耳朵。
  5、在“活动”中体验音乐
  律动表演是学生比较喜爱参与音乐活动的一种方式。它是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肢体创造力的方式之一。律动表演能促使学生以良好积极的状态投入到音乐中。在欣赏《玩具进行曲》这一课时,我问孩子们:“你们能像玩具小士兵那样随着音乐前进吗?”“你能模仿别的乐器的声音吗?”以这样的方式来诱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把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用动作表达出来,加深体验。
  音乐是“倾听”的艺术,成功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耳朵后,就要进一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聆听习惯了。孩子们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聆听习惯,“音乐”这颗灵丹妙药才能起到缓解孩子们心理压力的作用。培养一种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是需要长时间进行的。作为一名一线的音乐教师,我每节课在给孩子播放音乐时,首先会引导孩子静下来,然后仔细聆听,闭眼感受,慢慢地,孩子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听到音乐就保持安静的习惯。等他们安静地聆听了一遍以后,我便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天性就是容易开小差,要想他们集中精力在音乐课堂,老师就要动动脑筋了。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方法,简单说说:
  1、尽可能多运用多媒体设备,将音乐、美术、影视结合起来。对于孩子来说,图形甚至视频更能让他们有直观的感受。光听乐曲他们不一定能很好的感受,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图片或者视频,让孩子看着画面,用心感受,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更能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从而达到很好的欣赏效果。
  2、加入打击乐器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孩子们都很喜欢打击乐器,他们觉得很有意思。作为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一点,运用打击乐器来引导学生模仿乐曲中的各种声音,使孩子们跟有效地投入到音乐情境中去。
  3、用图形谱或者字母谱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对于小学生来说,颜色,形象,字母是他们所能理解的,用他们能接受的知识去帮助他们感受音乐,能降低孩子们欣赏音乐的难度,从而也让孩子更愿意聆听。
  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耳朵,也使孩子们拥有了良好的聆听习惯。这时,“音乐”这颗灵丹就派上用场了。结合音乐治疗和音乐心理辅导,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选取风格各异、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缓解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烦恼。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学习、性格这三个方面。作业多,课业压力大是一方面,有的孩子出自于单亲家庭,也给孩子身心造成一定压力,有点孩子性格内向,但又比较要强,对自己的成绩要求高,跟同学的人际交往找不到方法,也会给孩子带来一定压力。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焦虑、失眠、身心疲惫,甚至厌学。针对不同现象,要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对症下药”,疗效才迅速。下面我就几个重点现象来阐述:
  1、焦虑和忧郁的缓解
  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曾说过:“乐者,亦为药也。”有些孩子因为心理压力大,出现了焦虑和忧郁的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孩子,使孩子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越是悲观,孩子的心理压力越大,一旦积累下去,便形成恶性循环。在音乐治疗中,对于这些症状,往往会采用一些活泼欢快、起伏明显、节奏清晰明快、风格明朗清秀的乐曲。例如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的《浪漫曲》、巴赫的《谐谑曲》等。作为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穿插着播放这些乐曲,引导学生安静聆听,实践证明,这些乐曲对于缓解焦虑忧郁的情绪有着非常好的音乐疗效。
  2、身心疲劳、厌学的缓解
  通过调查了解,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内心比较自卑,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敢及时向老师同学请教,回家也没人辅导,长期下来,成绩不太理想。每到考试前,也努力复习,但是效果都不理想,考出的成绩也都差强人意。时间长了,这些孩子感觉身心俱疲,有些严重点的,都直言不想上学,不想学习了。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在音乐中,节奏缓慢而韵律安详的音乐能够减低人体内具有刺激和兴奋作用的激素,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令人感到轻松舒畅,从而使得精神疲劳得以消除,情绪的紧张感得以缓解。这样的音乐很多,例如《致爱丽丝》、《蓝色多瑙河》、《乘着歌声的翅膀》等。在课堂上,教师给孩子欣赏这类音乐,边听边适时做出语言引导,使孩子的身心得以放松,闭眼平静地聆听音乐,沉浸在这份舒缓中,全身心的释放自己的紧张情绪,长期聆听,慢慢地便缓解了孩子的身体的疲劳感和厌学情绪。
  3、失眠的缓解
  据我校内调查,五六年级的孩子由于学业压力大,精神紧张,失眠的问题尤为明显。对于这些即将小学毕业的孩子来说,白天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如果晚上因精神紧张,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学习质量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失眠的问题发生在晚上,教师无法晚上给学生进行音乐治疗,因此可以采用一节课让学生去感受。在课堂上,先让学生静心聆听,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闭眼再听,引导学生入睡,让学生彻底放松进入睡眠状态。二十分钟左右,用活泼愉悦的音乐把孩子们唤醒。通过这节课,孩子们的心静了许多,情绪也放松了许多。课后把这类乐曲给有需要的孩子拷贝回去,指导孩子在晚上睡觉前聆听。温柔、流淌的音乐陪伴自己放松入睡,不失为治疗失眠的一项有效方法。对缓解失眠很有效的乐曲有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梦》、舒曼的《梦幻曲》等。
  马克思曾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只要用心聆听,学会欣赏,音乐这颗“灵丹”一定会成为缓解孩子们心理压力的“妙药”的!
  参考文献:
  ①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怎样欣赏音乐》艾伦·科普兰著,丁少良译,叶琼芳校  人民音乐出版社
  ③《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英]梅塞德斯·帕夫利切维奇著.苏琳译.郑日昌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