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本科《医学 统计学》教学效果方面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 曹卉娟1 韩 梅1 孙志成2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1 北京印刷学院2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背景 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医学统计学》课堂效果不佳、学生应试记忆而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更符合学生和教师的期待。目的 探索案例教学法在本科《医学统计学》授课中的可行性及其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参与《医学统计学》必修学习的五个本科班共计209人整群随机分为“案例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班级比例为2:3。案例教学组在讲授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两个章节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即“案例-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组即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授课。两组比较的指标包括考试成绩和对各班课代表、授课教师的焦点组访谈结果。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 软件处理。结果 试验组84人、对照组125人,均为大二本科生,既往均未接受过《医学统计学》系统的学习、已完成的课程内容设置相似。从考试成绩来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案例教学组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约高对照组5-7分/30分)。从焦点组访谈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的方法跟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习记忆和效果。结论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案例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更适于本科《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学习成绩都有较好的效果。对于本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验证。
研究背景
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医学统计学》授课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本研究拟探讨“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授课应用中的优势。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1]。研究前期对80名选修《医学统计学》的本科生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研究[2],结果显示37.50%的学生建议增加上机操作时间、26.25%的学生提出结合实例进行教学、22.50%的学生要求提供学习材料并增加课堂练习时间。因此,案例教学法以其自身的特点恰好符合以自我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方法。
研究目的
使用“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本科不同班级间开展《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通过对授课内容、教学比例、考核结果的对比和分析,探索案例教学法在本科《医学统计学》授课中的可行性及效果,从而改进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思维能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统计教学方法。
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班级为单位顺序编号,由1名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序列号,并将五个班级分为试验组(“案例教学法”组)2个班和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组)3个班。该研究人员不知道谁为受试者,不参与纳入受试者的工作,也不参与以后的试验过程。对考试和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人员采用盲法。
2.研究对象的选取
纳入对象为本课题组承担《医学统计学》授课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五个本科二年级必修班的所有学生,每班人数35-56人。
五个班级的授课时间均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属同期对照。虽然对授课教师实施盲法较为困难,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彼此间交流不多,能够保证研究的结果评价不受交互影响。
3.干预措施
进行比较的内容为《医学统计学》授课内容中卡方检验及非参数检验两章的内容,占统计推断全部课程的五分之二。
试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授课,以“案例-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模式[3]进行教学,每10-12人为1个小组(根据班级具体人数规定,使得每班共4个小组),每组民主推选1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教学模式:①提出案例:教师根据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在章节伊始提出相应的临床实际案例,并对案例中涉及的临床背景知识及相应的关键问题加以说明和解析,针对每一案例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不是唯一或一成不变的,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章节的知识点。②自主学习:学生现有知识不足以解决当前的问题时由小组确定主题,制定学习计划,分工协作,多途径(教材、期刊、网络资源等)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后形成小组观点,同时记录整个自学和讨论过程。③集中讨论:教师在授课当日先利用较短时间概述有关的基本概念、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然后以案例为核心进行集中讨论,每组选1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其他同学共同参加讨论,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控制讨论的范围及时间。④总结:教师对共性、争议大、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同时解答构建的问题,归纳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及难点。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无法把握者,可当场查阅学习资源,也可予以暂时保留,鼓励学生继续准备,临时再增加一次讨论课。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做老师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模式,教师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授课。
两组所用教材均为马斌荣主编《医学统计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资料由学生自己选择。两组学生均由五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授课教师在两组授课所对应的章节相同。
4.教学效果的考核指标
1)焦点组访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进行,由五个班课代表、试验组两个班的小组长和全体授课教师参加。在召开座谈会之前,每组组长广泛收集该组同学对案例/传统教学法的意见和建议。由一名未参与授课的教师组织访谈,并进行记录。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i)在本课程之前,你有没有接受过案例教学?ii)案例教学这种小组讨论自学为主、教师辅助授课的形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iii)如果以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为例,54个学时中你希望案例教学的授课比例占多少学时?哪些章节你愿意接受案例教学?iv)考试时,你更愿意采用哪种题型考核?(选择、判断、简答、问答、其他)v)你对医学统计学教学的建议和意见。
2)考试成绩:两组采用相同考试方式(闭卷)和试卷,考试试题由授课教师根据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命题,试卷采用百分制,题型为计算题,由基础知识、实际问题解决、统计软件应用等方面组成,考试不对公式进行记忆要求。
5.统计分析方法
定量数据采用Excel2003录入计算机,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所有假设检验的检验水平为α=0.05。
研究结果
五个班共计学生人数209人,试验组84人、对照组125人,均为大二本科生,既往均未接受过《医学统计学》系统的学习、已完成的课程内容设置相似,均为中医基础相关课程。纳入研究的流程图见图1。
图1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的流程图
1、焦点组访谈结果
共计25人参加了焦点组访谈,访谈时间2个小时。访谈中学生代表积极发表了对“案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代表也反馈了授课中的感受。总结访谈结果,大致意见如下:1)参与访谈的学生和教师既往有一半以上(14人)未接触过类似的教学方法,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表示这种方法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小组间共同学习的动力”且“记忆深刻、课堂较活跃”,而教师则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好”;2)大家都建议至少应该在统计推断以后的章节运用案例教学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直线相关回归等。因为这些章节能“充分运用之前的基本知识,并且适合案例的使用”。在学时上,共计54学时的必修课程,“案例教学”的比重希望能占到30学时以上,而且仍然延续本次课程的全机房教学(学生能利用电脑进行资料检索和统计软件学习);3)教师普遍认为“如果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学生对题目的分析能力应该是比较强的,建议多考查计算题”;但是“还是应该适当考一部分选择题,以免计算题回答错误影响考试成绩”;而学生则更倾向回答选择题,因为“答题相对轻松”;4)针对今后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建议,大家普遍认为“大二的学生本身对临床试验不是特别熟悉,在案例讨论之前应该先简单增加部分临床试验设计的内容”;“可以考虑把统计描述等相关的内容也放在案例里面一同学习”;“上机学习的形式特别好,可以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另外,“既然使用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应该提供一些SPSS使用教程的视频或者其他参考书目,因为课堂记忆有限”。
2、考试成绩结果
因进行对照的授课内容仅仅针对卡方检验及非参数检验两个章节(12个学时),故仅对此两章涉及到的两道计算题(合计30分)进行组间比较。两组五个班的成绩及分数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组间在不同分数分布人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05,p<0.0001),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组间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即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考试成绩不同。
表1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教学后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分析表
讨论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设计,对 209名必修《医学统计学》的大二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探讨“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区别。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评价还是考试成绩,均显示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知识点的掌握、增加实践解题分析的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考试成绩。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1)仅纳入了五个班合计209名学生,且因为是首次观察案例教学的效果,故而只以两个章节两种统计推断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针对这两章的考试成绩仅为30分,尚不足以由此说明结果的差异是由教学方法不同造成的;2)仅仅采用焦点组访谈和考试成绩两个考核指标,虽然结合了“教”与“学”两方面的评价,但是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来说稍显不足,原本设定的考核指标还包括调查问卷和教学满意度评价,因时间等原因的限制未能实施。3)由于授课时间和师资的原因,五个班的授课教师不同,使得组间差异可能受到教师授课经验和方式不同等混杂因素的影响;4)五个纳入研究的本科班均为长学制(八年制)的班级,学生基础水平和素质可能较一般五年制的学生优秀,故而结果在推广上也会受到学生素质水平不同的限制。
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本研究首次采用随(下转第33页)(上接第19页)机对照的设计方法对比“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观察前者在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效果上有明显优势,也能为学生们接受,可以为今后本科《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基础和方向;另外,本研究在结局指标的选择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既参考客观的考试成绩,也注重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主观评价和意见,在考核教学效果上尚属新的尝试,可以为今后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既往仅有综述性文献发表关于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中应用的探讨[4, 5],本研究以试验的形式首次论证了既往文献的假设,即“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成绩也较传统教学后有所提高。但由于研究存在的局限性,结论尚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 段文学. 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教学实践. 2012,(5): 114.
[2] 曹卉娟, 韩梅, 刘建平. 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一项横断面研究的结果探讨. 教育研究. 2015, (2): 9-10.
[3] 江梅. 探讨案例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卫生统计. 2010, 27(2): 210-211.
[4] 葛丽平, 刘伟新.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消费导刊. 2008, (1): 171.
[5] 阎岩, 刘学宗. “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2): 85.
第一作者:曹卉娟,女,博士,助理研究员
通讯作者:孙志成,男,博士,副教授。
资助来源: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No.2152012);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课题(No. XJY14016);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2011-CXTD-09)
研究背景
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医学统计学》授课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本研究拟探讨“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授课应用中的优势。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1]。研究前期对80名选修《医学统计学》的本科生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研究[2],结果显示37.50%的学生建议增加上机操作时间、26.25%的学生提出结合实例进行教学、22.50%的学生要求提供学习材料并增加课堂练习时间。因此,案例教学法以其自身的特点恰好符合以自我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方法。
研究目的
使用“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本科不同班级间开展《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通过对授课内容、教学比例、考核结果的对比和分析,探索案例教学法在本科《医学统计学》授课中的可行性及效果,从而改进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思维能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统计教学方法。
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班级为单位顺序编号,由1名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序列号,并将五个班级分为试验组(“案例教学法”组)2个班和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组)3个班。该研究人员不知道谁为受试者,不参与纳入受试者的工作,也不参与以后的试验过程。对考试和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人员采用盲法。
2.研究对象的选取
纳入对象为本课题组承担《医学统计学》授课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五个本科二年级必修班的所有学生,每班人数35-56人。
五个班级的授课时间均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属同期对照。虽然对授课教师实施盲法较为困难,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彼此间交流不多,能够保证研究的结果评价不受交互影响。
3.干预措施
进行比较的内容为《医学统计学》授课内容中卡方检验及非参数检验两章的内容,占统计推断全部课程的五分之二。
试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授课,以“案例-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模式[3]进行教学,每10-12人为1个小组(根据班级具体人数规定,使得每班共4个小组),每组民主推选1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教学模式:①提出案例:教师根据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在章节伊始提出相应的临床实际案例,并对案例中涉及的临床背景知识及相应的关键问题加以说明和解析,针对每一案例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不是唯一或一成不变的,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章节的知识点。②自主学习:学生现有知识不足以解决当前的问题时由小组确定主题,制定学习计划,分工协作,多途径(教材、期刊、网络资源等)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后形成小组观点,同时记录整个自学和讨论过程。③集中讨论:教师在授课当日先利用较短时间概述有关的基本概念、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然后以案例为核心进行集中讨论,每组选1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其他同学共同参加讨论,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控制讨论的范围及时间。④总结:教师对共性、争议大、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同时解答构建的问题,归纳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及难点。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无法把握者,可当场查阅学习资源,也可予以暂时保留,鼓励学生继续准备,临时再增加一次讨论课。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做老师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模式,教师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授课。
两组所用教材均为马斌荣主编《医学统计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资料由学生自己选择。两组学生均由五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授课教师在两组授课所对应的章节相同。
4.教学效果的考核指标
1)焦点组访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进行,由五个班课代表、试验组两个班的小组长和全体授课教师参加。在召开座谈会之前,每组组长广泛收集该组同学对案例/传统教学法的意见和建议。由一名未参与授课的教师组织访谈,并进行记录。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i)在本课程之前,你有没有接受过案例教学?ii)案例教学这种小组讨论自学为主、教师辅助授课的形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iii)如果以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为例,54个学时中你希望案例教学的授课比例占多少学时?哪些章节你愿意接受案例教学?iv)考试时,你更愿意采用哪种题型考核?(选择、判断、简答、问答、其他)v)你对医学统计学教学的建议和意见。
2)考试成绩:两组采用相同考试方式(闭卷)和试卷,考试试题由授课教师根据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命题,试卷采用百分制,题型为计算题,由基础知识、实际问题解决、统计软件应用等方面组成,考试不对公式进行记忆要求。
5.统计分析方法
定量数据采用Excel2003录入计算机,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所有假设检验的检验水平为α=0.05。
研究结果
五个班共计学生人数209人,试验组84人、对照组125人,均为大二本科生,既往均未接受过《医学统计学》系统的学习、已完成的课程内容设置相似,均为中医基础相关课程。纳入研究的流程图见图1。
图1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的流程图
1、焦点组访谈结果
共计25人参加了焦点组访谈,访谈时间2个小时。访谈中学生代表积极发表了对“案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代表也反馈了授课中的感受。总结访谈结果,大致意见如下:1)参与访谈的学生和教师既往有一半以上(14人)未接触过类似的教学方法,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表示这种方法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小组间共同学习的动力”且“记忆深刻、课堂较活跃”,而教师则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好”;2)大家都建议至少应该在统计推断以后的章节运用案例教学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直线相关回归等。因为这些章节能“充分运用之前的基本知识,并且适合案例的使用”。在学时上,共计54学时的必修课程,“案例教学”的比重希望能占到30学时以上,而且仍然延续本次课程的全机房教学(学生能利用电脑进行资料检索和统计软件学习);3)教师普遍认为“如果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学生对题目的分析能力应该是比较强的,建议多考查计算题”;但是“还是应该适当考一部分选择题,以免计算题回答错误影响考试成绩”;而学生则更倾向回答选择题,因为“答题相对轻松”;4)针对今后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建议,大家普遍认为“大二的学生本身对临床试验不是特别熟悉,在案例讨论之前应该先简单增加部分临床试验设计的内容”;“可以考虑把统计描述等相关的内容也放在案例里面一同学习”;“上机学习的形式特别好,可以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另外,“既然使用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应该提供一些SPSS使用教程的视频或者其他参考书目,因为课堂记忆有限”。
2、考试成绩结果
因进行对照的授课内容仅仅针对卡方检验及非参数检验两个章节(12个学时),故仅对此两章涉及到的两道计算题(合计30分)进行组间比较。两组五个班的成绩及分数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组间在不同分数分布人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05,p<0.0001),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组间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即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考试成绩不同。
表1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教学后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分析表
讨论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设计,对 209名必修《医学统计学》的大二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探讨“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区别。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评价还是考试成绩,均显示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知识点的掌握、增加实践解题分析的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考试成绩。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1)仅纳入了五个班合计209名学生,且因为是首次观察案例教学的效果,故而只以两个章节两种统计推断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针对这两章的考试成绩仅为30分,尚不足以由此说明结果的差异是由教学方法不同造成的;2)仅仅采用焦点组访谈和考试成绩两个考核指标,虽然结合了“教”与“学”两方面的评价,但是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来说稍显不足,原本设定的考核指标还包括调查问卷和教学满意度评价,因时间等原因的限制未能实施。3)由于授课时间和师资的原因,五个班的授课教师不同,使得组间差异可能受到教师授课经验和方式不同等混杂因素的影响;4)五个纳入研究的本科班均为长学制(八年制)的班级,学生基础水平和素质可能较一般五年制的学生优秀,故而结果在推广上也会受到学生素质水平不同的限制。
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本研究首次采用随(下转第33页)(上接第19页)机对照的设计方法对比“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观察前者在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效果上有明显优势,也能为学生们接受,可以为今后本科《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基础和方向;另外,本研究在结局指标的选择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既参考客观的考试成绩,也注重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主观评价和意见,在考核教学效果上尚属新的尝试,可以为今后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既往仅有综述性文献发表关于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中应用的探讨[4, 5],本研究以试验的形式首次论证了既往文献的假设,即“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成绩也较传统教学后有所提高。但由于研究存在的局限性,结论尚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 段文学. 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教学实践. 2012,(5): 114.
[2] 曹卉娟, 韩梅, 刘建平. 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一项横断面研究的结果探讨. 教育研究. 2015, (2): 9-10.
[3] 江梅. 探讨案例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卫生统计. 2010, 27(2): 210-211.
[4] 葛丽平, 刘伟新.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消费导刊. 2008, (1): 171.
[5] 阎岩, 刘学宗. “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2): 85.
第一作者:曹卉娟,女,博士,助理研究员
通讯作者:孙志成,男,博士,副教授。
资助来源: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No.2152012);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课题(No. XJY14016);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2011-CXTD-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