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工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网络工程专业为例

【作者】 谢正兰 李成勇

【机构】 重庆工程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教育部引导部分高校转型,从研究型、教学型转向应用型本科教育,高校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课程体系重组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培养工程能力为出发点,讨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问题,为培养工程能力的具体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进行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探索出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程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网络工程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发展,高新技术的逐步应用带来了社会的快速变革,相应地高新技术从业者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技术的变革对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网络技术方面的从事人员在教学质量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在十三五计划中提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引导部分高校进行教学转型,从研究型、教学型转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这就要求网络工程专业在培养体系上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工程教育下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在制定计划实现培养以工程能力为主的特色人才,工程教育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有很多可借鉴经验,如何能够很好的结合当前产业需求与工程能力培养已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契合点。但这并不是很轻松就能做到的,要知道培养一个有工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制定完整的培养体系和具体的实践训练环节。因此,每一类人才的培养,在实施前需要按培养目标要制定一个完整的培养计划,而且这个培养计划必须是可行的,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总结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关键问题,最终成为一套成熟的培养计划,可以实现培养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融合工程能力要求,开启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现阶段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校,大部分是从职业教育升级转型而来,这部分高校的优势在于和企业联系紧密,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倡的是理论够用的原则。由于理论及职业素养的缺乏,毕业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后劲不足,需要时时充电。经过多年的积累总结,网络工程专业在应用型人才上逐步形成了“五结合四融入一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将专业培养与企业紧密结合,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通过“五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做到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专业教学与企业案例相结合、专业实训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专业实习与企业岗位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相结合的要求。“五结合”保留了职业教育的传统优势,为工程能力培养计划做出了第一步贡献。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是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只是工程能力的一部分,重点还在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为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通过“四融入一结合”全面有效的进行素质教育,做到学生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素质教育,即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活动、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学生自主互动和学分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依据学校“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对教学过程采用1T+2Z+1G分段模式即1年通识素质培养,2年专业技能、专业技术能力训练,1年工程项目训练和顶岗实习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在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基于“四融入一结合”素质教育体系在校、企两个环境中,通过第一、二两个课堂实施教学,依托“五结合五支撑”教学保障条件在专业技能、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综合应用三个阶段的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实现培养“工程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其培养体系图如图1所示。













  图1人才培养体系图
  2.“23X”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岗位能力研究和分析,按照工作领域和学习领域对应的方法,构建“23X”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即横向构建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基础2个平台,形成素质拓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3个纵向知识体系,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X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两个平台具有较好稳定性,为专业方向提供了较强的拓展性,同时选修课设置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满足学生一定的个性发展。













  图2“23X”课程体系示意图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成效
  采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同类专业错位发展的思想,借助华三网络公共资源平台,校企共同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找准专业发展内涵,共建了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拓展了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内涵,确定了网络工程人才定位
  打破传统网络技术就业领域,从“建网、组网、管网”中走出来,与市场需求接轨,加入时代最新技术,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前沿知识,拓宽专业领域。确定了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定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网络工程规划设计、运维管理、网络开发、移动互联网安全评估、云存储与虚拟化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确定错位发展的方向包括云存储与虚拟化应用和移动互联网安全方向。
  2.构建了网络工程课程体系,形成了能力逐步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五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四融入一结合”的职业素养体系。采用“1+2+1”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平台+方向+实践”的分流式理论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总体上采用“1+2+1”即1年通识,2年专业,1年综合实践,素质教育融入其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网络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五步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





















  图3工程能力逐步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在14级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开始实施,组建了“卓越工程师”特色班,制定了工程能力培养计划,将制定好的计划应用到网络工程特色班中,通过实践进行检验。经过这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形成思想成熟,计划合理,方案可行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炳生.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6):38. 
  [2]查建中,何永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25-40. 
  [3]甘俊英,赵婷婷.工程实践项目:回归工程之本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84-88.
  [4]刘建平.培养更多创造未来世界的工程师[J].求是,2013(18):57-58. 
  [5]余寿文.中国需要研究型大学培养现代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9. 
  [6]王沛民.课程重建:欧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16.  
  作者简介:谢正兰(1970.11),女,硕士,重庆工程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大数据结构、工程教育模式(重庆巴南400056)。 
  [基金项目] 重庆市重庆工程学院2014年网络工程新专业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