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素养的有效融合
【作者】 刘星旭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江盘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素养融合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加强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形象的感知,提升语文课堂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最基本的学科,它更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数学、美术、音乐、品德与社会等各种学科素养。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注重学生学科共通能力的培养,用某种需要而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或将介入的方法与语文学科的方法融合运用;也可在实施语文学科的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借用某学科的方法,并将其与语文学科的方法融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在开拓的视野中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
二、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素养有效融合的实施例举
(一)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素养的有效融合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为了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我们可以从引入音乐元素入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也会令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渲染气氛,加深感悟
音乐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在音乐的渲染下对于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涵会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3.巧选音乐,指导朗读
配乐朗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朗读方式,选择与课文内容感情相通的时代之音,把音乐和语音沟通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产生通感,就能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生动的课文画面,并与作者在课文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素养的有效融合
美术学科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陶冶孩子的情操,在语文课堂里可以借助美术来丰满学生的认知,陶冶他们的情感,继而与语文的学习达到水乳交融。
1.激活教材内容,形象感知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
2.结合简笔画,巧设板书
匠心独具的板书也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体现。板书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让学生手、眼、耳、脑并用,提高教学效率。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游览顺序,我利用简笔画把游览颐和园的顺序画了出来,学生对于颐和园中的几个景点位置一目了然。
3.读画结合,展开想象
《春天在哪里》一课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了一幅幅春天的景象,让孩子们感受着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美丽,在学好了课文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作业:用你的小眼睛去寻找春天的信息,用你的画笔去描绘春天的美景。
(三)语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素养的有效融合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着许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我们不妨借用自然学科的优势,指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小手做一做,加深对文本中知识的了解。
1.借用网络,拓展认知
当我们学到一些知识性较强的课文时,我们可以借用网络技术,搜寻我们想了解的知识。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生动形象地向孩子们展示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自然,孩子们对于其他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就运用了网络的先进技术,让学生拓展认知,明白了大千世界,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多种多样。
2.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对于一些讲起来费劲,学生又难以明白,但是操作起来简单明了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在语文课堂中穿插动手实验环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赵州桥》一文中提到:“桥长50多米,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学生不免发出疑问:是什么支撑着这长长的桥面呢?可以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用两个长方形的文具盒作桥墩厂然后把橡皮轻轻放在纸中间,结果只放了一块,纸就凹陷下去了。接着把纸屈成拱形,嵌入两个桥墩之间,再将橡皮放在纸桥面上,桥面却没有凹陷。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拱形桥面比平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把语文和自然科学融合得恰到好处。
3.观看实物,激发兴趣
在描写状物的课文中有许多孩子们平时接触不到的事物,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们在校园里进行观察,或者可以找来事物供学生观察,也可通过图片进行了解,在孩子们自己的观察体验中了解自然,体验自然,走近自然。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校园的东南角,(下转第21页)(上接第12页)这里正好有着浓密的爬山虎,孩子们看到了真实的爬山虎,感受更深了。
三、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素养融合的原则
第一、实用原则。实用原则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恰如其分地实现学科间的融合,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小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与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
第二、直观性原则。指根据语文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直观性原则的意义在于克服语文中抽象难懂的文字,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知识。
第三、参与、体验原则。参与、体验原则就是让学生在教学中直接参与实践,在亲身参与的综合体验中感知各种文化,获得各种文化的知识、形成综合文化意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形成正确的、实用的综合文化。
第四、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教学效率的获取必须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不仅教学效率本身是不可靠的,还会对小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的结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加强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形象的感知,提升语文课堂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最基本的学科,它更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数学、美术、音乐、品德与社会等各种学科素养。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注重学生学科共通能力的培养,用某种需要而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或将介入的方法与语文学科的方法融合运用;也可在实施语文学科的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借用某学科的方法,并将其与语文学科的方法融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在开拓的视野中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
二、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素养有效融合的实施例举
(一)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素养的有效融合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为了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我们可以从引入音乐元素入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也会令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渲染气氛,加深感悟
音乐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在音乐的渲染下对于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涵会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3.巧选音乐,指导朗读
配乐朗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朗读方式,选择与课文内容感情相通的时代之音,把音乐和语音沟通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产生通感,就能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生动的课文画面,并与作者在课文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素养的有效融合
美术学科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陶冶孩子的情操,在语文课堂里可以借助美术来丰满学生的认知,陶冶他们的情感,继而与语文的学习达到水乳交融。
1.激活教材内容,形象感知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
2.结合简笔画,巧设板书
匠心独具的板书也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体现。板书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让学生手、眼、耳、脑并用,提高教学效率。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游览顺序,我利用简笔画把游览颐和园的顺序画了出来,学生对于颐和园中的几个景点位置一目了然。
3.读画结合,展开想象
《春天在哪里》一课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了一幅幅春天的景象,让孩子们感受着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美丽,在学好了课文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作业:用你的小眼睛去寻找春天的信息,用你的画笔去描绘春天的美景。
(三)语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素养的有效融合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着许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我们不妨借用自然学科的优势,指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小手做一做,加深对文本中知识的了解。
1.借用网络,拓展认知
当我们学到一些知识性较强的课文时,我们可以借用网络技术,搜寻我们想了解的知识。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生动形象地向孩子们展示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自然,孩子们对于其他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就运用了网络的先进技术,让学生拓展认知,明白了大千世界,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多种多样。
2.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对于一些讲起来费劲,学生又难以明白,但是操作起来简单明了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在语文课堂中穿插动手实验环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赵州桥》一文中提到:“桥长50多米,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学生不免发出疑问:是什么支撑着这长长的桥面呢?可以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用两个长方形的文具盒作桥墩厂然后把橡皮轻轻放在纸中间,结果只放了一块,纸就凹陷下去了。接着把纸屈成拱形,嵌入两个桥墩之间,再将橡皮放在纸桥面上,桥面却没有凹陷。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拱形桥面比平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把语文和自然科学融合得恰到好处。
3.观看实物,激发兴趣
在描写状物的课文中有许多孩子们平时接触不到的事物,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们在校园里进行观察,或者可以找来事物供学生观察,也可通过图片进行了解,在孩子们自己的观察体验中了解自然,体验自然,走近自然。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校园的东南角,(下转第21页)(上接第12页)这里正好有着浓密的爬山虎,孩子们看到了真实的爬山虎,感受更深了。
三、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素养融合的原则
第一、实用原则。实用原则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恰如其分地实现学科间的融合,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小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与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
第二、直观性原则。指根据语文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直观性原则的意义在于克服语文中抽象难懂的文字,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知识。
第三、参与、体验原则。参与、体验原则就是让学生在教学中直接参与实践,在亲身参与的综合体验中感知各种文化,获得各种文化的知识、形成综合文化意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形成正确的、实用的综合文化。
第四、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教学效率的获取必须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不仅教学效率本身是不可靠的,还会对小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