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刍议
【作者】 潘景学
【机构】 天津市宝坻区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个性既是一种重要的素质,也是形成其他各种素质的重要基础。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学校教育在学生的个性品质形成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一、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阳光。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土壤。三、因材施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手段四、生活实践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五、艺术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最好舞台。六、多元化评价是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个性 因材施教 课程 实践 评价
个性既是一种重要的素质,也是形成其他各种素质的重要基础。个性是创新的胚芽,个性的磨灭集中表现为学生创新精神的缺失。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品质,只有个性化的教育才有可能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学校教育在学生的个性品质形成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一、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阳光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首先要营造一个让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宽松、民主、人性化的教育氛围。校舍建设、校园环境、教室布局要以学生需要、教学需要为最高标准,不追求富丽堂皇,不在形式上相互攀比,把重心放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在强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但我们骨子里的师道尊严、沉淀在血液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支配着我们的教育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很多时候还仅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是一种为实现内心自私的功利念头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从内心自然流露的一种真情,一种责任。
个性教育的前提必须致力于探索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者必须深刻的意识到,学生和教师一样,是具有独立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尊严的人。他们有共性,也有个性。要让学生在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土壤
课程设置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和培养个性品质的重要工具之一,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多样化。没有多样化,就没有选择性,没有选择性就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课程的多样化,提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但整齐划一的国家课程仍然占核心地位,主宰着课堂。我们的教育被从社区生活中剥离出来,课程设置只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与生活无关,与社会无关,因此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设置的再多也仅仅是点缀。
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应该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从学生个性需求出发,进一步调整优化现行的三级课程结构,适当减少国家课程,降低教材的难度和减少教材的内容,学校增设与劳动生活、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研究怎样使这些课程与高考,或职业教育产生关联,让课程设置既符合中国国情,有体现多样化,给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的可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因材施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手段
马克思曾说:“你们赞美大自然的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们的教育基本上还是整齐划一的教育,过分的强调一致,过分的强调集体意志,忽略了个性的培养。课堂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每个人的智力因素、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他们的接受能力、思维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使用同一个进度、同一个标准、同样的方式要求他们、评价他们、教育他们,无异于驱赶牛和马一起赛跑。
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精英教育,那种旨在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潜能的精英教育,使有天赋的孩子接受相应的教育,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高度,而不是一味的加大文化课的强度,只是为了清华、北大的精英教育。满足那些特殊孩子的特殊需要,给钱学森世纪之问一个回答。如果孩子的个性品质是阿拉丁神灯中的精灵,而孩子就是那神灯,教育的作用就是小心翼翼地擦拭神灯,把孩子的个性潜能挖掘和释放出来。
四、生活实践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
上个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倡导学校要在社会中完成教育,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用“人本”来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从而最终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可是,今天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与社会的严重脱节,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为了学习学校可以取消一切与考试无关的课程,为了分数家长可以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成了笼中之鸟,井中之蛙,教育成了空中楼阁。
新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立能力、生存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例,“生活”一词就出现了21次,它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前所未有的。目前,中小学也普遍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这些课程仍然只是形式,是高考课程的附属品,形同虚设。高中阶段学校每学年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一周左右的社会实践,很多学校也有自己的实践基地,如果我们能把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贯穿在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让它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就会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五、艺术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最好舞台
重视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多几个特长生,高考时加分,而是为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净化学生的心灵,为他们个性的发展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如果艺术教育只是为了考试加分,那只能培养药家鑫。重视艺术教育也不是为学校装点门面,做应试教育的点缀。我们很多学校都有专门的舞蹈队、合唱队,有专业的老师利用专门的时间训练,但那只是节日时表演给别人看的,给领导看的,节目很精彩得多,表演很专业,但那不属于没一个孩子,演员是从整个学校、或年级中优中选优的,是学校的门面,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标志。
整齐划一的教育是磨灭个性,扼杀创造力和想象了的教育。马克思指出,个性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基础。所以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每天把孩子禁锢在教室里、书本中、试卷上,生产出来的只能是同一批次的产品,把孩子带入艺术的殿堂,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个性的张扬,让想象的翅膀在蓝天飞翔!
六、多元化评价是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保障
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也不一样。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我们的课程评价重选拔、轻发展,本是手段的考试制度却变成了学校教育追求的目的,分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习惯上按分数把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以致出现了西安的“绿领巾”事件,这虽然是个例,但可以看出评价制度的弊端。我们不敢想象这些从小就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的孩子,该怎样度过他们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他们将来会以怎样的心态走进社会。这种情况虽然很快被制止,但我们的领导、校长、老师、家长的心目中的“绿领巾”情结能够彻底根除吗?飘扬孩子们脖颈上的无形的“绿领巾”真的能被解下吗?
高考制度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这种“一刀切”的高考导向之下,没有个性教育可言。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现行的评价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6),29.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的养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3]丁静,周峰.素质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J].现代教育论丛,2003,(5):21.
[4]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7-8).
[5]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7]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潘景学,中学特级教师,天津市宝坻区第四中学副校长。
关键词:个性 因材施教 课程 实践 评价
个性既是一种重要的素质,也是形成其他各种素质的重要基础。个性是创新的胚芽,个性的磨灭集中表现为学生创新精神的缺失。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品质,只有个性化的教育才有可能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学校教育在学生的个性品质形成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一、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阳光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首先要营造一个让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宽松、民主、人性化的教育氛围。校舍建设、校园环境、教室布局要以学生需要、教学需要为最高标准,不追求富丽堂皇,不在形式上相互攀比,把重心放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在强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但我们骨子里的师道尊严、沉淀在血液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支配着我们的教育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很多时候还仅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是一种为实现内心自私的功利念头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从内心自然流露的一种真情,一种责任。
个性教育的前提必须致力于探索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者必须深刻的意识到,学生和教师一样,是具有独立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尊严的人。他们有共性,也有个性。要让学生在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土壤
课程设置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和培养个性品质的重要工具之一,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多样化。没有多样化,就没有选择性,没有选择性就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课程的多样化,提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但整齐划一的国家课程仍然占核心地位,主宰着课堂。我们的教育被从社区生活中剥离出来,课程设置只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与生活无关,与社会无关,因此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设置的再多也仅仅是点缀。
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应该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从学生个性需求出发,进一步调整优化现行的三级课程结构,适当减少国家课程,降低教材的难度和减少教材的内容,学校增设与劳动生活、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研究怎样使这些课程与高考,或职业教育产生关联,让课程设置既符合中国国情,有体现多样化,给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的可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因材施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手段
马克思曾说:“你们赞美大自然的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们的教育基本上还是整齐划一的教育,过分的强调一致,过分的强调集体意志,忽略了个性的培养。课堂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每个人的智力因素、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他们的接受能力、思维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使用同一个进度、同一个标准、同样的方式要求他们、评价他们、教育他们,无异于驱赶牛和马一起赛跑。
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精英教育,那种旨在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潜能的精英教育,使有天赋的孩子接受相应的教育,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高度,而不是一味的加大文化课的强度,只是为了清华、北大的精英教育。满足那些特殊孩子的特殊需要,给钱学森世纪之问一个回答。如果孩子的个性品质是阿拉丁神灯中的精灵,而孩子就是那神灯,教育的作用就是小心翼翼地擦拭神灯,把孩子的个性潜能挖掘和释放出来。
四、生活实践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
上个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倡导学校要在社会中完成教育,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用“人本”来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从而最终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可是,今天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与社会的严重脱节,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为了学习学校可以取消一切与考试无关的课程,为了分数家长可以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成了笼中之鸟,井中之蛙,教育成了空中楼阁。
新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立能力、生存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例,“生活”一词就出现了21次,它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前所未有的。目前,中小学也普遍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这些课程仍然只是形式,是高考课程的附属品,形同虚设。高中阶段学校每学年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一周左右的社会实践,很多学校也有自己的实践基地,如果我们能把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贯穿在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让它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就会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五、艺术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最好舞台
重视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多几个特长生,高考时加分,而是为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净化学生的心灵,为他们个性的发展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如果艺术教育只是为了考试加分,那只能培养药家鑫。重视艺术教育也不是为学校装点门面,做应试教育的点缀。我们很多学校都有专门的舞蹈队、合唱队,有专业的老师利用专门的时间训练,但那只是节日时表演给别人看的,给领导看的,节目很精彩得多,表演很专业,但那不属于没一个孩子,演员是从整个学校、或年级中优中选优的,是学校的门面,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标志。
整齐划一的教育是磨灭个性,扼杀创造力和想象了的教育。马克思指出,个性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基础。所以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每天把孩子禁锢在教室里、书本中、试卷上,生产出来的只能是同一批次的产品,把孩子带入艺术的殿堂,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个性的张扬,让想象的翅膀在蓝天飞翔!
六、多元化评价是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保障
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也不一样。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我们的课程评价重选拔、轻发展,本是手段的考试制度却变成了学校教育追求的目的,分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习惯上按分数把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以致出现了西安的“绿领巾”事件,这虽然是个例,但可以看出评价制度的弊端。我们不敢想象这些从小就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的孩子,该怎样度过他们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他们将来会以怎样的心态走进社会。这种情况虽然很快被制止,但我们的领导、校长、老师、家长的心目中的“绿领巾”情结能够彻底根除吗?飘扬孩子们脖颈上的无形的“绿领巾”真的能被解下吗?
高考制度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这种“一刀切”的高考导向之下,没有个性教育可言。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现行的评价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6),29.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的养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3]丁静,周峰.素质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J].现代教育论丛,2003,(5):21.
[4]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7-8).
[5]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7]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潘景学,中学特级教师,天津市宝坻区第四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