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三纲五常的现实意义——由传统思想引发出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作者】 曹 娟
【机构】 甘肃省华亭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三纲五常作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与儒家思想的发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也是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当我们用儒家思想赋予我们的思维逻辑,去思考,去审视,去理解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三纲五常积极现实的一面。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三纲五常 现实意义
中国是传统意义上的礼仪大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尧舜禹就倡导简朴的生活,以克己爱民,宽厚待人的标准推举部落联盟,由此产生了禅让制。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财产等级和贫富分化,以启夺王位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就在这一时期,孔子也提出了以《周礼》为核心的纲常礼教,这种以“克己复礼”为先要的礼教文化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核心。进入封建社会后不久,汉卿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正式登场。
三纲五常之说出自于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一书。“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但其作为一项道德准则,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孔子“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创新,由此提出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在这个体系中,三纲取于阴阳之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父,夫均为阳臣,子,妻则为阴。阳处于主宰地位,阴处服从地位。从此三纲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用来协调处理君臣,父子,夫妻的上下尊卑关系。从此以后,“三纲五常”便以绝对权威绝对崇高的思想领创者身份占据了漫长封建统治时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备受时人关注,现代人一提起“三纲五常”,很多人会嗤之以鼻,甚至于对其恨之入骨,认为是封建残余思想,禁锢了中国几千年难道还不够吗?但也有人却对其顶礼膜拜。难道现代人就不讲伦理道德吗?现代人就不需要道德、秩序约束之法理吗?在日益平等的中国社会,“三纲”里森严的等级观念当予抛弃,但“三纲”更多的是讲如何构筑一种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纲”,社会将可能处于一种无秩序状态;“五常”侧重个人修养,仁、义、礼、智、信是用来约束个人,达成社会和谐统一的最终目标,所以以下就简要谈谈它的积极意义。
第一,定义了社会上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并对社会人的个人行为给予最平等和客观的定义。三纲五常的理论诞生于农耕时代,定义了当时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从统治者阶层来看,董仲舒担心当时的皇权独大,因而提出三纲,后又提出五常,给皇权限制了道德枷锁,让其皇权受到约束,用“天人感应”,天道来限制国君,使统治者有所忌惮,进而提高统治效率统治能力。从人民群众阶层来看,在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里,必须要能够体现出应有的伦理道德秩序。其中的父子纲则体现了严谨有序的长幼尊卑,所谓教学相长,父子相长恰如其分地印证了这种体制。《礼记?乐记》中有一段话:“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为本,就是主体支撑、结构主干,功能上是主导,所谓纲举目张。“纲”是一个系统的决定因素和主导方面,“纲要”是把握事物的关键,是核心、是本质、是灵魂、是统帅。故“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讲如何构筑一种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纲”社会可能就会处于一种无秩序状态,也有可能会激发社会矛盾。实质上任何社会永远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和绝对的民主,它们都是相对的,总会有主次之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三纲”是有益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
第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抗元名将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这其中蕴含的坚贞的民族气节是其他文化无法塑造的。
步入近代史后,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思想传入我国,以张之洞,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虽然积极学习西方技术,但骨子里仍然贯穿着仁义礼智信的伦理秩序。在国人的心目中,如果把个人自由绝对化神圣化,那绝对不符合中国文化的内在要求,基于此,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维护社会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同时,“五常”主要是指个人的修养,为了更好地实施“三纲”,即为了更好地构建社会秩序,构筑和谐社会。我们作为有责任的社会的一份子,有义务严格按照“仁、义、礼、智、信”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
第三,有利于统一维护“大局”。“人皆有五常之心,是以纲纪为化”。五常合乎人的自然本性,是让我们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五常好比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当它走向外部世界的时候,演变成客观的规范,就是所谓三纲,所以在古代思想家看来,三纲和五常是一个统一体,不可以分开,他们把三纲理解为“从大局出发”这么一种忍让精神,听某人的话,并非因为某个人,而是因为某人的位置对于天下安宁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董仲舒也罢,朱熹也罢,都强调三纲不是对某人的尊崇,而是对于此人所在之“位”的尊崇,而这个“位”,在现实条件下,是社会秩序的象征,如果“位”可以随便推翻的话,这个社会就没有秩序可言了。
第四,关于三纲五常对女性的态度,也被一些人过分曲解和夸大,汉武帝的母亲,也就是汉景帝的妃子,在嫁给汉景帝之前,就嫁过人,这个事实如果真按照某些人对三纲五常的理解,是为了压抑妇女,那历史上就不可能出现汉武帝之人,更有极端的说法是,三纲五常就是让女性做奴隶,从社会层面上就把女性定义为奴隶,那如若去翻阅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相当一些女性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有人说,虽然有一些女性曾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更多的还是男性在控制社会,但事实是女性本身并不是愿意去投身到社会上来,并不是因为社会不允许,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女性的天性体力弱,不能如男性一般到处走动,所以大多数女性都不大愿意(下转第46页)(上接第96页)从事与社会相关的活动。而“三钢”中的“夫妻顺”,就是指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只知道考虑个人得失,一定要从夫妻组成家庭的共同利益出发,相互之间多沟通交流、避免误解,求同存异,以达到家庭的稳定和和谐,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产生而影响和谐。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丈夫可能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些家庭也可以由妻子占主导地位,就像现代社会,有些家里男人说了算,有些家庭女人当家作主,这是可以变化的,并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在中国远古时代女性占主导地位的时间也很漫长,而这一切应以家庭和睦、和谐为基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各个家庭情况也不尽相同,有些家庭可能由丈夫来主事,有些家庭可能由妻子主事,这都是正常的,即,夫可以为纲,妻也可以为纲,只要有利于家庭和谐美满就行。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不可能绝对平等,当遇见矛盾、误解和争执时总有人要妥协、要让步,这样夫妻二人才能相处下去。如果谁都一味地追求平等,没有让步,没有理解,没有主次之分,都据理力争,互不相让,势必造成矛盾激化,争吵打闹不断升级,最后必然要分道扬镳,这样对家庭是最大的伤害,对构筑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也会有很大危害。
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里也明确写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见“三纲五常”作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与儒家思想的发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当我们用儒家思想赋予我们的思维逻辑,去思考,去审视,去理解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三纲五常积极现实的一面。而上述“三纲五常”所包含的内容恰恰是中国现代社会已逐渐缺失的宝贵的个人修养所必需的内容,同时它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有构建大同社会的气魄和理念,对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三纲五常”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我们就会发现它并不是什么毒草,而且也并不会对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造成什么危害,更不会束缚和阻碍社会的发展。相反,只要把上述“三纲五常”的内容处理好、发挥好,反而会对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对“三纲五常”的无知和偏见恰恰是危害社会的毒瘤。“三纲五常”并不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对“三纲五常”的无知和理解偏颇才是制约社会进步的根源。
以上是从现实意义方面整理的一些三纲五常的浅薄观点,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当今,相信它仍然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期待着我们去挖掘!
参考文献:
【1】钟磬如 李俊杰.《儒学不仅仅是“三纲五常”》.2013;
【2】董仲舒.《春秋繁露》;
【3】班固.《白虎通义》。
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挖掘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三纲五常 现实意义
中国是传统意义上的礼仪大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尧舜禹就倡导简朴的生活,以克己爱民,宽厚待人的标准推举部落联盟,由此产生了禅让制。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财产等级和贫富分化,以启夺王位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就在这一时期,孔子也提出了以《周礼》为核心的纲常礼教,这种以“克己复礼”为先要的礼教文化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核心。进入封建社会后不久,汉卿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正式登场。
三纲五常之说出自于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一书。“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但其作为一项道德准则,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孔子“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创新,由此提出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在这个体系中,三纲取于阴阳之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父,夫均为阳臣,子,妻则为阴。阳处于主宰地位,阴处服从地位。从此三纲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用来协调处理君臣,父子,夫妻的上下尊卑关系。从此以后,“三纲五常”便以绝对权威绝对崇高的思想领创者身份占据了漫长封建统治时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备受时人关注,现代人一提起“三纲五常”,很多人会嗤之以鼻,甚至于对其恨之入骨,认为是封建残余思想,禁锢了中国几千年难道还不够吗?但也有人却对其顶礼膜拜。难道现代人就不讲伦理道德吗?现代人就不需要道德、秩序约束之法理吗?在日益平等的中国社会,“三纲”里森严的等级观念当予抛弃,但“三纲”更多的是讲如何构筑一种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纲”,社会将可能处于一种无秩序状态;“五常”侧重个人修养,仁、义、礼、智、信是用来约束个人,达成社会和谐统一的最终目标,所以以下就简要谈谈它的积极意义。
第一,定义了社会上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并对社会人的个人行为给予最平等和客观的定义。三纲五常的理论诞生于农耕时代,定义了当时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从统治者阶层来看,董仲舒担心当时的皇权独大,因而提出三纲,后又提出五常,给皇权限制了道德枷锁,让其皇权受到约束,用“天人感应”,天道来限制国君,使统治者有所忌惮,进而提高统治效率统治能力。从人民群众阶层来看,在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里,必须要能够体现出应有的伦理道德秩序。其中的父子纲则体现了严谨有序的长幼尊卑,所谓教学相长,父子相长恰如其分地印证了这种体制。《礼记?乐记》中有一段话:“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为本,就是主体支撑、结构主干,功能上是主导,所谓纲举目张。“纲”是一个系统的决定因素和主导方面,“纲要”是把握事物的关键,是核心、是本质、是灵魂、是统帅。故“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讲如何构筑一种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纲”社会可能就会处于一种无秩序状态,也有可能会激发社会矛盾。实质上任何社会永远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和绝对的民主,它们都是相对的,总会有主次之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三纲”是有益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
第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抗元名将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这其中蕴含的坚贞的民族气节是其他文化无法塑造的。
步入近代史后,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思想传入我国,以张之洞,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虽然积极学习西方技术,但骨子里仍然贯穿着仁义礼智信的伦理秩序。在国人的心目中,如果把个人自由绝对化神圣化,那绝对不符合中国文化的内在要求,基于此,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维护社会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同时,“五常”主要是指个人的修养,为了更好地实施“三纲”,即为了更好地构建社会秩序,构筑和谐社会。我们作为有责任的社会的一份子,有义务严格按照“仁、义、礼、智、信”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
第三,有利于统一维护“大局”。“人皆有五常之心,是以纲纪为化”。五常合乎人的自然本性,是让我们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五常好比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当它走向外部世界的时候,演变成客观的规范,就是所谓三纲,所以在古代思想家看来,三纲和五常是一个统一体,不可以分开,他们把三纲理解为“从大局出发”这么一种忍让精神,听某人的话,并非因为某个人,而是因为某人的位置对于天下安宁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董仲舒也罢,朱熹也罢,都强调三纲不是对某人的尊崇,而是对于此人所在之“位”的尊崇,而这个“位”,在现实条件下,是社会秩序的象征,如果“位”可以随便推翻的话,这个社会就没有秩序可言了。
第四,关于三纲五常对女性的态度,也被一些人过分曲解和夸大,汉武帝的母亲,也就是汉景帝的妃子,在嫁给汉景帝之前,就嫁过人,这个事实如果真按照某些人对三纲五常的理解,是为了压抑妇女,那历史上就不可能出现汉武帝之人,更有极端的说法是,三纲五常就是让女性做奴隶,从社会层面上就把女性定义为奴隶,那如若去翻阅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相当一些女性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有人说,虽然有一些女性曾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更多的还是男性在控制社会,但事实是女性本身并不是愿意去投身到社会上来,并不是因为社会不允许,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女性的天性体力弱,不能如男性一般到处走动,所以大多数女性都不大愿意(下转第46页)(上接第96页)从事与社会相关的活动。而“三钢”中的“夫妻顺”,就是指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只知道考虑个人得失,一定要从夫妻组成家庭的共同利益出发,相互之间多沟通交流、避免误解,求同存异,以达到家庭的稳定和和谐,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产生而影响和谐。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丈夫可能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些家庭也可以由妻子占主导地位,就像现代社会,有些家里男人说了算,有些家庭女人当家作主,这是可以变化的,并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在中国远古时代女性占主导地位的时间也很漫长,而这一切应以家庭和睦、和谐为基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各个家庭情况也不尽相同,有些家庭可能由丈夫来主事,有些家庭可能由妻子主事,这都是正常的,即,夫可以为纲,妻也可以为纲,只要有利于家庭和谐美满就行。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不可能绝对平等,当遇见矛盾、误解和争执时总有人要妥协、要让步,这样夫妻二人才能相处下去。如果谁都一味地追求平等,没有让步,没有理解,没有主次之分,都据理力争,互不相让,势必造成矛盾激化,争吵打闹不断升级,最后必然要分道扬镳,这样对家庭是最大的伤害,对构筑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也会有很大危害。
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里也明确写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见“三纲五常”作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与儒家思想的发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当我们用儒家思想赋予我们的思维逻辑,去思考,去审视,去理解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三纲五常积极现实的一面。而上述“三纲五常”所包含的内容恰恰是中国现代社会已逐渐缺失的宝贵的个人修养所必需的内容,同时它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有构建大同社会的气魄和理念,对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三纲五常”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我们就会发现它并不是什么毒草,而且也并不会对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造成什么危害,更不会束缚和阻碍社会的发展。相反,只要把上述“三纲五常”的内容处理好、发挥好,反而会对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对“三纲五常”的无知和偏见恰恰是危害社会的毒瘤。“三纲五常”并不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对“三纲五常”的无知和理解偏颇才是制约社会进步的根源。
以上是从现实意义方面整理的一些三纲五常的浅薄观点,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当今,相信它仍然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期待着我们去挖掘!
参考文献:
【1】钟磬如 李俊杰.《儒学不仅仅是“三纲五常”》.2013;
【2】董仲舒.《春秋繁露》;
【3】班固.《白虎通义》。
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挖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