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学
【作者】 谢 玫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八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中学英语教育从着眼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尤其注重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文结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的同时如何渗透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学习的氛围和师生关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英语;人文性;个体发展;主体地位
中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与可塑性。对此,我们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入手,努力树立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使每个个体得到发展的宗旨,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观,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现就中学英语中的人文教学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活动要体现“自由”与“宽容”,“合作精神”与 “个体发展”。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师生交往在本质上就是教育情景中师生之间精神的交往和心灵的碰撞。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由”而“宽容”。所谓自由,就是不要限制学生的行为和思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的自我表现。所谓宽容,就是不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暂时不足,包容学生一时的错误。教师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用微笑、会心的眼神与他们进行交流,用表扬、赞美为他们加油。在他们心中播撒自信的种子,感受到被欣赏的幸福。
例如,当学生不以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老师应耐心地鼓励,可以对他说:“Just have a try please!”若学生答错了,老师可以说:“Take it easy. ”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灰心失望等等负面情绪。当学生答对了,老师可以满意地说:“Good. You did a good job! ”一定不要常说good. wonderful. great. excellent 等正面的评价。教师还可以给学困生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并及时给予表扬。课堂上,教师温和的语言,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都会对学生自身修养、个性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在理解中学会理解,在宽容中学会宽容,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所谓合作,它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所谓个体发展,就是在合作中也要注重个体的人文发展,使学生在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时不但要培养合作的精神也要关注个体得到发展。例如:在课堂评价中,我使用了以下方法,我把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一个成员在课堂上每一次的优秀表现都能得到不同的评价。最后小结时评出最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
二、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
1、课堂英语化。
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语境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就要求教师尽量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例如用英语组织教学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第一节课起,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首先从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课堂用语开始:如Hello! Good morning.Stand up. Sit down, please. Listen to me.Say after me. Say together.学生能听懂会表达,学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觉得听说英语并不难,为培养英语语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英语进入生活。
中学英语一周5节课的教学,班级学生多。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少。针对这一情况,应从语言发展的需要,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大范围,多层次的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为此,每次的课堂设计我都是从学生的经历入手。创设语言使用的真实语境。为学习在生活中使用学到的英语打下基础。如:在讲到“What kind of noodles do you like ?”。我设计了在餐馆吃饭点餐的情境。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一段时间后,我惊喜的发现学生在餐厅吃饭时用英语互问喜欢的食物,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英语教学中要求教师应把中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个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不断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方向。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应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英语能力。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学习。有位老师在讲“Rules”一内容时,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是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见到的“rules”,接着向全班汇报,汇集后,再与教材中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自制定一些“rules”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时,使学生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同,课堂教学更高效。
英语教学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教育规律,注重以人为本,记住教育的本质是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富有创造性。英语教育的本质是让我们的学习者会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和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中学;英语;人文性;个体发展;主体地位
中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与可塑性。对此,我们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入手,努力树立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使每个个体得到发展的宗旨,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观,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现就中学英语中的人文教学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活动要体现“自由”与“宽容”,“合作精神”与 “个体发展”。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师生交往在本质上就是教育情景中师生之间精神的交往和心灵的碰撞。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由”而“宽容”。所谓自由,就是不要限制学生的行为和思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的自我表现。所谓宽容,就是不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暂时不足,包容学生一时的错误。教师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用微笑、会心的眼神与他们进行交流,用表扬、赞美为他们加油。在他们心中播撒自信的种子,感受到被欣赏的幸福。
例如,当学生不以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老师应耐心地鼓励,可以对他说:“Just have a try please!”若学生答错了,老师可以说:“Take it easy. ”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灰心失望等等负面情绪。当学生答对了,老师可以满意地说:“Good. You did a good job! ”一定不要常说good. wonderful. great. excellent 等正面的评价。教师还可以给学困生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并及时给予表扬。课堂上,教师温和的语言,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都会对学生自身修养、个性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在理解中学会理解,在宽容中学会宽容,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所谓合作,它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所谓个体发展,就是在合作中也要注重个体的人文发展,使学生在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时不但要培养合作的精神也要关注个体得到发展。例如:在课堂评价中,我使用了以下方法,我把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一个成员在课堂上每一次的优秀表现都能得到不同的评价。最后小结时评出最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
二、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
1、课堂英语化。
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语境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就要求教师尽量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例如用英语组织教学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第一节课起,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首先从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课堂用语开始:如Hello! Good morning.Stand up. Sit down, please. Listen to me.Say after me. Say together.学生能听懂会表达,学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觉得听说英语并不难,为培养英语语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英语进入生活。
中学英语一周5节课的教学,班级学生多。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少。针对这一情况,应从语言发展的需要,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大范围,多层次的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为此,每次的课堂设计我都是从学生的经历入手。创设语言使用的真实语境。为学习在生活中使用学到的英语打下基础。如:在讲到“What kind of noodles do you like ?”。我设计了在餐馆吃饭点餐的情境。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一段时间后,我惊喜的发现学生在餐厅吃饭时用英语互问喜欢的食物,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英语教学中要求教师应把中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个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不断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方向。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应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英语能力。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学习。有位老师在讲“Rules”一内容时,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是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见到的“rules”,接着向全班汇报,汇集后,再与教材中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自制定一些“rules”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时,使学生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同,课堂教学更高效。
英语教学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教育规律,注重以人为本,记住教育的本质是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富有创造性。英语教育的本质是让我们的学习者会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和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