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内阅读兴趣
【作者】 腊 梅
【机构】 新疆伊宁市英也尔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好方法,但是当今社会有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保障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给予必要的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课内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终身学习 读书氛围 阅读方式 阅读时间 阅读感受 读书方法的指导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在目前知识更新换代极快的社会环境里,终身学习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有所作为的重要条件,而阅读则是最基本的能力。一个人具备了阅读能力,就可以凭借它选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但是,我们发现,缺乏阅读的主动性是当前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学生在课本之外,基本不进行课外读物;即便进行,也局限在狭窄范围之内,如查找与课文相关知识。不少学生阅读时只单纯追求故事情节,对书中精华视而不见;喜欢看漫画。事实上,不涉猎课外读物的学生既不是无书可读,也不是没有时间,而是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捧起书来“读”的愿望,尤其是当今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影视作品充斥人们的生活空间,视觉享受和感官刺激强烈的电视、电影、网络更能获得学生的青睐,与 “默默无闻”的白纸黑字相比孩子们更愿意面对电脑和电视。不爱阅读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阅读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
我们知道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阅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更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对同一年级的学生,也应尊重他们对于阅读需要的不同要求。无论为考试而读,还是为兴趣而读,或者是为获得他人的赞许和肯定而读,或者是为了获得关于人生修养的知识而读,都应该赢得支持和鼓励。强行地要求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单一的目的而读,反而易打消他们阅读的兴趣。只有当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时才会产生阅读的强烈欲望,阅读的需要就转化为阅读的持续动力。由此可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改变他们把阅读看作是一种暂时、短期、带强迫性质的行为的观念,认识到阅读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使学生成为一个自觉的终身阅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使阅读成为终生学习的需要。怎样激发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喜爱,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都在摸索和期望的。鉴于此,改变过去只注重阅读和阅读技巧传授的教学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已经成为阅读教学中不可回避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大胆进行新课程改革,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认真阅读新《课标》读本,切实钻研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努力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努力营造氛围。
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要从我做起,课余时间也要阅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交流互动时,老师所释放出的知识能量,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飘香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的现状,教师可动员学生把认为可读性较强的图书捐献出来,开辟班级小图书角。鼓励学生利用中午到校时间,借阅书报,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价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
二、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想象。只要我们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其实大部分学生都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咏读,有的喜欢边读边画。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对文章就能理解得透彻。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给他们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而学生的阅读量也自然会提高。
三、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是不肯给充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读书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学生还没有弄懂文章的内容,教师就要他们汇报自学情况,学生自然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感受课文的语言、意境和思想。
四、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比如一篇课文,可以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且说出为什么,这样,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悟出的道理就会丰富的创造色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可以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每一篇课文都是一曲优美的旋律,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用心去学感悟、内化课文内容,放胆让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能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中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教学《小摄影师》这篇文章时,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小男孩儿还会来吗?学生们各抒己见,理由充分。可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就能发掘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要想培养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兴趣,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三分钟热度”。因此,必须加强指导:(一)、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如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只有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有尊重和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阅读读物。(二)、给学生指定一些阅读的范围,促进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必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中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教完《黄山奇石》等课文后,指定学生阅读有关介绍祖国美好河山的文章,使学生课文的理解得到深化,领略到大自然的美,祖国河山的壮丽。学完《七律长征》我推荐学生读《倔强的小红军》等,了解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六、搭建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到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快感与成就感,从而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实到实处。
(一)讲一讲。坚持每日5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读课,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大家资源共享,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交流,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
(二)赛一赛。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利用各节日、班会定期举办开展阅读汇报,展示阅读成果。例如:朗诵比赛、成语故事会、读书小报、新书介绍、评选书虫、读书笔记展示等比赛活动。
(三)亲子共读。鼓励家长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伙伴。同时,家长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越来越浓厚,久而久之就成为良好习惯。
总之,要提高学生素质,教师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与书为友。
参考文献:
1. 黄亢美主编 . 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 巢宗祺 .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 钟启泉、崔允 漷 、张华 .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解读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 杨再隋 . 语文课程的新视野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5
5 . 倪文锦 .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关键词:终身学习 读书氛围 阅读方式 阅读时间 阅读感受 读书方法的指导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在目前知识更新换代极快的社会环境里,终身学习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有所作为的重要条件,而阅读则是最基本的能力。一个人具备了阅读能力,就可以凭借它选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但是,我们发现,缺乏阅读的主动性是当前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学生在课本之外,基本不进行课外读物;即便进行,也局限在狭窄范围之内,如查找与课文相关知识。不少学生阅读时只单纯追求故事情节,对书中精华视而不见;喜欢看漫画。事实上,不涉猎课外读物的学生既不是无书可读,也不是没有时间,而是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捧起书来“读”的愿望,尤其是当今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影视作品充斥人们的生活空间,视觉享受和感官刺激强烈的电视、电影、网络更能获得学生的青睐,与 “默默无闻”的白纸黑字相比孩子们更愿意面对电脑和电视。不爱阅读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阅读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
我们知道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阅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更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对同一年级的学生,也应尊重他们对于阅读需要的不同要求。无论为考试而读,还是为兴趣而读,或者是为获得他人的赞许和肯定而读,或者是为了获得关于人生修养的知识而读,都应该赢得支持和鼓励。强行地要求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单一的目的而读,反而易打消他们阅读的兴趣。只有当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时才会产生阅读的强烈欲望,阅读的需要就转化为阅读的持续动力。由此可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改变他们把阅读看作是一种暂时、短期、带强迫性质的行为的观念,认识到阅读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使学生成为一个自觉的终身阅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使阅读成为终生学习的需要。怎样激发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喜爱,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都在摸索和期望的。鉴于此,改变过去只注重阅读和阅读技巧传授的教学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已经成为阅读教学中不可回避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大胆进行新课程改革,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认真阅读新《课标》读本,切实钻研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努力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努力营造氛围。
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要从我做起,课余时间也要阅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交流互动时,老师所释放出的知识能量,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飘香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的现状,教师可动员学生把认为可读性较强的图书捐献出来,开辟班级小图书角。鼓励学生利用中午到校时间,借阅书报,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价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
二、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想象。只要我们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其实大部分学生都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咏读,有的喜欢边读边画。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对文章就能理解得透彻。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给他们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而学生的阅读量也自然会提高。
三、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是不肯给充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读书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学生还没有弄懂文章的内容,教师就要他们汇报自学情况,学生自然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感受课文的语言、意境和思想。
四、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比如一篇课文,可以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且说出为什么,这样,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悟出的道理就会丰富的创造色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可以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每一篇课文都是一曲优美的旋律,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用心去学感悟、内化课文内容,放胆让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能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中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教学《小摄影师》这篇文章时,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小男孩儿还会来吗?学生们各抒己见,理由充分。可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就能发掘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要想培养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兴趣,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三分钟热度”。因此,必须加强指导:(一)、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如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只有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有尊重和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阅读读物。(二)、给学生指定一些阅读的范围,促进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必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中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教完《黄山奇石》等课文后,指定学生阅读有关介绍祖国美好河山的文章,使学生课文的理解得到深化,领略到大自然的美,祖国河山的壮丽。学完《七律长征》我推荐学生读《倔强的小红军》等,了解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六、搭建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到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快感与成就感,从而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实到实处。
(一)讲一讲。坚持每日5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读课,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大家资源共享,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交流,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
(二)赛一赛。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利用各节日、班会定期举办开展阅读汇报,展示阅读成果。例如:朗诵比赛、成语故事会、读书小报、新书介绍、评选书虫、读书笔记展示等比赛活动。
(三)亲子共读。鼓励家长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伙伴。同时,家长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越来越浓厚,久而久之就成为良好习惯。
总之,要提高学生素质,教师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与书为友。
参考文献:
1. 黄亢美主编 . 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 巢宗祺 .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 钟启泉、崔允 漷 、张华 .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解读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 杨再隋 . 语文课程的新视野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5
5 . 倪文锦 .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