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问题
【作者】 马春燕
【机构】 甘肃省嘉峪关市峪泉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数学课堂学生提问的好处
数学课堂学生提问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老师作情感交流。通过提问,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提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会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提问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叙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数学需要在大脑中建立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提问,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要深入地学习知识,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四)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能力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在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带领班上其他同学给予综合性的解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本人的经验,一个班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很低,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情况下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
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等。
(二)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等。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从问到我,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也可以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如果一个学生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解答。对于不善于提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子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不讽刺,而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肯定会有响应,经过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会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各类题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解决吗?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教会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
2.要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数学课堂学生提问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老师作情感交流。通过提问,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提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会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提问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叙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数学需要在大脑中建立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提问,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要深入地学习知识,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四)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能力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在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带领班上其他同学给予综合性的解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本人的经验,一个班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很低,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情况下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
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等。
(二)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等。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从问到我,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也可以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如果一个学生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解答。对于不善于提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子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不讽刺,而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肯定会有响应,经过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会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各类题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解决吗?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教会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
2.要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