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有效情境的创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杨 安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德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生动的教学情境的设置,不仅能引出教学内容的新鲜感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更重要是激发学生“我要学”、“我爱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关键词:有效情境;激发;关注;尊重;创新精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我认为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应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前提、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尊重认知为基础、创设的问题情景应具有层次性,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为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为主旋律。
一、创设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有调查表明,兴趣比智力对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影响更大些。兴趣对成功的影响占25%,而智力只占15%。因此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时,必须考虑兴趣的影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也是很难学好数学的。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学习之中。在教学中它对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态之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有效情境创设应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前提。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1)》时,我创设这样的故事情景:很早已前,国外有个聪明的大臣,为了拯救食不果腹的老百姓,让吝啬的国王开仓放粮,他想出一个办法。在和国王下棋时,他对国王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如果他赢了的话,他不想得到金银珠宝的奖励,只要放满棋盘格子的米就够了。国王想,这没问题呀,几粒米而已。而后,这个大臣看到国王同意了,就把具体的要求说了: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个格子放2粒米,第三个格子放4粒米,依次下去,后一个格子放的米是前一个格子的2倍。一个棋盘一共64个格子,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故事还没有讲完教室里已经“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还是“没有”,“这个国王到底有没有这么多米?”这时我看时机已成熟,我便马上切入课题。这样的情景设置让学生迸发出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课堂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二、创设有效情境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尊重认知为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而矛盾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指导与帮助正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外部条件,但只有在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下,才可能较好地创设情境并把握课堂。所以在创设情境时,老师在把要探索(认知)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当时生活的社会实际、认知水平,因为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即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建立某种联系)使它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有效的情境问题的应具有层次性,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为关键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化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时,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和层次性规则,为学生学习精心设计可攀登问题情景台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有效的情境创设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为主旋律
知识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状况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而探究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觉得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会数学思维。
我在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1)》的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中我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将课前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小木棒将其首尾相接,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组三根木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木棒长度之和与长木棒长度的关系?通过上述的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证明你的猜想。这样的问题情景,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这些情境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并在不断猜想、判断、论证的学习活动中,悟出数学问题的实质,实现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好地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味,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数学课堂45分钟的效益。只有合理恰当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商”,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的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明生.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龚萌.小谈创设教学情境[J].中小学数学(教师版),2013(6),10-11
[3]徐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J].江苏教育2013(2),7-9
[4]陈翔.创设情景激发兴趣[J].中学数学教与学.2012(3),32-34
[5]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
关键词:有效情境;激发;关注;尊重;创新精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我认为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应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前提、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尊重认知为基础、创设的问题情景应具有层次性,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为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为主旋律。
一、创设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有调查表明,兴趣比智力对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影响更大些。兴趣对成功的影响占25%,而智力只占15%。因此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时,必须考虑兴趣的影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也是很难学好数学的。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学习之中。在教学中它对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态之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有效情境创设应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前提。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1)》时,我创设这样的故事情景:很早已前,国外有个聪明的大臣,为了拯救食不果腹的老百姓,让吝啬的国王开仓放粮,他想出一个办法。在和国王下棋时,他对国王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如果他赢了的话,他不想得到金银珠宝的奖励,只要放满棋盘格子的米就够了。国王想,这没问题呀,几粒米而已。而后,这个大臣看到国王同意了,就把具体的要求说了: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个格子放2粒米,第三个格子放4粒米,依次下去,后一个格子放的米是前一个格子的2倍。一个棋盘一共64个格子,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故事还没有讲完教室里已经“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还是“没有”,“这个国王到底有没有这么多米?”这时我看时机已成熟,我便马上切入课题。这样的情景设置让学生迸发出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课堂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二、创设有效情境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尊重认知为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而矛盾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指导与帮助正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外部条件,但只有在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下,才可能较好地创设情境并把握课堂。所以在创设情境时,老师在把要探索(认知)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当时生活的社会实际、认知水平,因为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即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建立某种联系)使它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有效的情境问题的应具有层次性,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为关键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化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时,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和层次性规则,为学生学习精心设计可攀登问题情景台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有效的情境创设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为主旋律
知识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状况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而探究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觉得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会数学思维。
我在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1)》的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中我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将课前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小木棒将其首尾相接,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组三根木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木棒长度之和与长木棒长度的关系?通过上述的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证明你的猜想。这样的问题情景,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这些情境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并在不断猜想、判断、论证的学习活动中,悟出数学问题的实质,实现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好地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味,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数学课堂45分钟的效益。只有合理恰当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商”,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的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明生.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龚萌.小谈创设教学情境[J].中小学数学(教师版),2013(6),10-11
[3]徐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J].江苏教育2013(2),7-9
[4]陈翔.创设情景激发兴趣[J].中学数学教与学.2012(3),32-34
[5]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