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民族地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
【作者】 张 威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作为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学科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民族地区
“教书”、“育人”两者同等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教师的失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在数学课堂上学习氛围不浓等一系列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把基础补起来,是我们民族地区教师要解决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在教学中实施育人的目的。这里,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数学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相机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例如:公元五世纪,我国博学多才的数学家祖日恒(祖冲之之子),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著名的体积公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一千一百多年后的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发雷利(1595—1647)在他的名著《连续不可分几何》中才提出这个公理。在芝加哥一家博物馆中,有一张引人注目的名单,名单上开列的都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这当中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华罗庚,他是自学成才的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是从放牛娃到著名数学家,他在微分几何方面有很高的水平,在国际上有威望,他写的《一般空间微分几何》一书,获得国家科学奖。在数学皇冠上,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那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几百年来,在伸向这颗明珠的无数双手中,有一双手距离明珠最近,那就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一双勤奋的手……在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适时的介绍,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刻苦学习,为国争光。
二、挖掘教材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
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引用史料渗透德育:中国有着5000年文化历史,而中国数学自古到今也有着伟大的成就。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针对教学内容引用有关的史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要早四百多年。
2、利用知识迁移渗透德育: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事物进行推理,会使教育变得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3、利用数据材料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问题是描述我们生产、生活方面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因素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灵活性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也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
1、在创设情景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只有处理好数学教学中的广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生活性与数学性等关系,才能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协作,共同讨论,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同时也领悟团队合作的必要性。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并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
4、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习了 “解三角形”这一内容后,我们可以开展“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建模、测量、计算、检验等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着实地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钻研教材,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民族地区
“教书”、“育人”两者同等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教师的失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在数学课堂上学习氛围不浓等一系列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把基础补起来,是我们民族地区教师要解决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在教学中实施育人的目的。这里,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数学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相机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例如:公元五世纪,我国博学多才的数学家祖日恒(祖冲之之子),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著名的体积公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一千一百多年后的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发雷利(1595—1647)在他的名著《连续不可分几何》中才提出这个公理。在芝加哥一家博物馆中,有一张引人注目的名单,名单上开列的都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这当中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华罗庚,他是自学成才的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是从放牛娃到著名数学家,他在微分几何方面有很高的水平,在国际上有威望,他写的《一般空间微分几何》一书,获得国家科学奖。在数学皇冠上,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那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几百年来,在伸向这颗明珠的无数双手中,有一双手距离明珠最近,那就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一双勤奋的手……在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适时的介绍,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刻苦学习,为国争光。
二、挖掘教材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
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引用史料渗透德育:中国有着5000年文化历史,而中国数学自古到今也有着伟大的成就。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针对教学内容引用有关的史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要早四百多年。
2、利用知识迁移渗透德育: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事物进行推理,会使教育变得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3、利用数据材料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问题是描述我们生产、生活方面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因素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灵活性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也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
1、在创设情景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只有处理好数学教学中的广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生活性与数学性等关系,才能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协作,共同讨论,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同时也领悟团队合作的必要性。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并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
4、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习了 “解三角形”这一内容后,我们可以开展“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建模、测量、计算、检验等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着实地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钻研教材,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