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索与研究
【作者】 张广垠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80年代始,国家就对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有明确的规范,于1985、1991、1997、2008年先后四次颁布和修改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3年9月2日,教育部再次印发教师〔2013〕10号《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并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基于此,作为基层学校,作为课题研究组,我们不断的在探索研究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办法,通过机制的建立引导教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不断提升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推进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到基层学校座谈、走访、网上查询研究等方式,对如何建立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师德宣传机制,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将师德宣传列入年度宣传工作重点,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宣传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使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通过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师德巡回报告等形式,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依托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弘扬高尚师德,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建立开展年度“最美教师”寻找和评选制度,建立师德建设专家库,把学校师德典型、身边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学校,用他们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
二、建立健全师德教育机制,严格队伍管理。
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作为申请教师资格和新教师聘用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坚决清理和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学校工作岗位。教师入职培训必须开设师德教育专题,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师德教育作为优秀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制度,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做到“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配套建立学习检查和考核制度,增强学习吸引力和实际效果,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
三、建立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发挥师德建设导向作用。
通过激励机制可使教师明确工作方向。制定激励措施有助于有目的地引导教师的行为,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应建立合理、适宜的内部竞争体制.竞争为教师提供满足各种需要的机会,能从多个角度激励教师更好地工作。对于那些有抱负且有能力的教师,要让他们有实现理想、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要确定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还要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筛选制等措施。当这些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并使其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其次对教师的激励要采取公平的原则。奖励,是激励人们再勤奋工作的外在动因,需符合实际,事实求是,让所有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还须像古人一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重在以绩论人。比如一学期结束后,该重奖谁表扬谁,应该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发扬民主,让各教研组、年级、各部门来评判裁决,不搞照顾性奖励。同时,奖励的相对值需要合理,通常情况,贡献大的人拿的奖励要大于贡献小的人。褒优贬劣,奖勤罚懒,是学校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的激励艺术,应公正、公平地进行,并在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
四、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机制,防范师德失范行为发生。
教师师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应有:教师个人自评表;学生评议表;家长评议表;重大师德失范行为事项登记表;各类师德奖励、荣誉或处分决定表。
师德失范行为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在招生、考试、考核评价、职务评审、教研科研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体罚学生和以侮辱、歧视、孤立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骚扰学生或者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开展或者组织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个人利益;不听劝阻,组织、要求、诱导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或者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散布损害国家声誉的言论的行为等。
教师师德的考核方式应包括:自我评议、学生评议、家长评议等,并结合学校实际,设计相应的评议指标、项目和调查问卷,以定性评议为主。师德考核按照自我评议、学生评议、家长评议和核实情况、提出考核等次建议、审定考核等次、进行公示后再签字确认存档等。
五、设立中小学教师师德档案,加强师德过程管理。
教师师德档案主要包括师德考核制度和师德档案建立、管理、使用制度,体现对师德建设的过程管理、量化管理、常态管理。教师师德档案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记载,是师德考核结果的重要记录,是教师专业评价的重要依据。
师德档案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和真实全面。师德档案的管理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归入学校综合档案室设专柜管理,并严格履行工作移交时的档案移交、接收等手续。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建立师德档案动态数据库,作为监督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
六、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构筑师德防范体系。
每位教师都应签署个人师德承诺书,践行高尚师德,遵守从教规定,爱惜教师名誉,维护教师形象,并向全校师生、社会亮诺,自觉接受监督,对教师出现违法违纪行为,以及出现违反师德行为并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学校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学校要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在显著位置公(下转第72页)(上接第74页)布师德师风投诉和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和联系人,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可聘请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等作为师德师风监督员,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定期分析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对策措施。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努力将各类违反师德的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教师要实行宣誓和师德承诺制度,践行高尚师德,遵守从教规定,爱惜教师名誉,维护教师形象,自觉接受监督。
七、建立健全师德惩处机制,提高师德制度执行力。
对于违反师德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学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当年暂缓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按规定扣发相应的绩效工资、不得申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得评先评优,并视情予以低聘或转岗到其他岗位,直至依法予以解聘。从而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还可建立师德失范“灰名单”和“黑名单”。凡行为失范、师德考核结果不合格者,列入“灰名单”;凡查实有严重失德违纪违法行为的,列入“黑名单”。学校应对列入“灰名单”的教师进行重点警示、帮扶,帮助教师改正错误,提高师德水平;对列入“黑名单”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将其调离教师岗位或予以解聘。
对师德优秀的教师,要大力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传递社会正能量,要在晋职晋级中优先考虑,并着力培养他们走上教学和学校的领导岗位。
八、完善师德建设工作检查机制,增强学校师德建设力度。
每年教体局应确定师德建设工作检查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检查中,要着力围绕当地学生和家长反映的师德突出问题,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及时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主要检查贯彻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情况,对教师主要检查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情况,重点检查教师是否存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提出的禁止性行为。尤其要加强对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否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或者有否组织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等行为的检查。
检查的组织形式,可采取学校自查、教体局抽查等方式进行。检查结果要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
九、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保障机制,构筑和完善师德建设体系。
师德建设要实行学校“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明确校长是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师德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狠抓落实,把师德建设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要实行教体局领导干部“蹲点包校”工作机制。把指导和督促学校做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蹲点包校”重点工作,各责任领导和责任人要经常深入学校,及时了解和认真分析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学校师德建设出谋划策,帮助学校及时化解师德方面存在的矛盾。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要主动参加配合,共同努力,形成推进师德建设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3〕10号)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3年11月)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
80年代始,国家就对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有明确的规范,于1985、1991、1997、2008年先后四次颁布和修改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3年9月2日,教育部再次印发教师〔2013〕10号《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并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基于此,作为基层学校,作为课题研究组,我们不断的在探索研究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办法,通过机制的建立引导教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不断提升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推进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到基层学校座谈、走访、网上查询研究等方式,对如何建立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师德宣传机制,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将师德宣传列入年度宣传工作重点,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宣传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使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通过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师德巡回报告等形式,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依托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弘扬高尚师德,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建立开展年度“最美教师”寻找和评选制度,建立师德建设专家库,把学校师德典型、身边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学校,用他们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
二、建立健全师德教育机制,严格队伍管理。
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作为申请教师资格和新教师聘用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坚决清理和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学校工作岗位。教师入职培训必须开设师德教育专题,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师德教育作为优秀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制度,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做到“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配套建立学习检查和考核制度,增强学习吸引力和实际效果,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
三、建立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发挥师德建设导向作用。
通过激励机制可使教师明确工作方向。制定激励措施有助于有目的地引导教师的行为,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应建立合理、适宜的内部竞争体制.竞争为教师提供满足各种需要的机会,能从多个角度激励教师更好地工作。对于那些有抱负且有能力的教师,要让他们有实现理想、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要确定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还要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筛选制等措施。当这些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并使其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其次对教师的激励要采取公平的原则。奖励,是激励人们再勤奋工作的外在动因,需符合实际,事实求是,让所有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还须像古人一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重在以绩论人。比如一学期结束后,该重奖谁表扬谁,应该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发扬民主,让各教研组、年级、各部门来评判裁决,不搞照顾性奖励。同时,奖励的相对值需要合理,通常情况,贡献大的人拿的奖励要大于贡献小的人。褒优贬劣,奖勤罚懒,是学校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的激励艺术,应公正、公平地进行,并在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
四、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机制,防范师德失范行为发生。
教师师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应有:教师个人自评表;学生评议表;家长评议表;重大师德失范行为事项登记表;各类师德奖励、荣誉或处分决定表。
师德失范行为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在招生、考试、考核评价、职务评审、教研科研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体罚学生和以侮辱、歧视、孤立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骚扰学生或者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开展或者组织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个人利益;不听劝阻,组织、要求、诱导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或者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散布损害国家声誉的言论的行为等。
教师师德的考核方式应包括:自我评议、学生评议、家长评议等,并结合学校实际,设计相应的评议指标、项目和调查问卷,以定性评议为主。师德考核按照自我评议、学生评议、家长评议和核实情况、提出考核等次建议、审定考核等次、进行公示后再签字确认存档等。
五、设立中小学教师师德档案,加强师德过程管理。
教师师德档案主要包括师德考核制度和师德档案建立、管理、使用制度,体现对师德建设的过程管理、量化管理、常态管理。教师师德档案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记载,是师德考核结果的重要记录,是教师专业评价的重要依据。
师德档案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和真实全面。师德档案的管理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归入学校综合档案室设专柜管理,并严格履行工作移交时的档案移交、接收等手续。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建立师德档案动态数据库,作为监督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
六、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构筑师德防范体系。
每位教师都应签署个人师德承诺书,践行高尚师德,遵守从教规定,爱惜教师名誉,维护教师形象,并向全校师生、社会亮诺,自觉接受监督,对教师出现违法违纪行为,以及出现违反师德行为并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学校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学校要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在显著位置公(下转第72页)(上接第74页)布师德师风投诉和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和联系人,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可聘请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等作为师德师风监督员,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定期分析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对策措施。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努力将各类违反师德的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教师要实行宣誓和师德承诺制度,践行高尚师德,遵守从教规定,爱惜教师名誉,维护教师形象,自觉接受监督。
七、建立健全师德惩处机制,提高师德制度执行力。
对于违反师德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学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当年暂缓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按规定扣发相应的绩效工资、不得申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得评先评优,并视情予以低聘或转岗到其他岗位,直至依法予以解聘。从而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还可建立师德失范“灰名单”和“黑名单”。凡行为失范、师德考核结果不合格者,列入“灰名单”;凡查实有严重失德违纪违法行为的,列入“黑名单”。学校应对列入“灰名单”的教师进行重点警示、帮扶,帮助教师改正错误,提高师德水平;对列入“黑名单”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将其调离教师岗位或予以解聘。
对师德优秀的教师,要大力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传递社会正能量,要在晋职晋级中优先考虑,并着力培养他们走上教学和学校的领导岗位。
八、完善师德建设工作检查机制,增强学校师德建设力度。
每年教体局应确定师德建设工作检查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检查中,要着力围绕当地学生和家长反映的师德突出问题,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及时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主要检查贯彻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情况,对教师主要检查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情况,重点检查教师是否存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提出的禁止性行为。尤其要加强对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否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或者有否组织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等行为的检查。
检查的组织形式,可采取学校自查、教体局抽查等方式进行。检查结果要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
九、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保障机制,构筑和完善师德建设体系。
师德建设要实行学校“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明确校长是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师德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狠抓落实,把师德建设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要实行教体局领导干部“蹲点包校”工作机制。把指导和督促学校做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蹲点包校”重点工作,各责任领导和责任人要经常深入学校,及时了解和认真分析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学校师德建设出谋划策,帮助学校及时化解师德方面存在的矛盾。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要主动参加配合,共同努力,形成推进师德建设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3〕10号)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3年11月)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