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作者】 薛 玮
【机构】 新疆哈密石油一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实践活动
(一)关注科学实验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贯通,防止出现单一乏味的实验模式
(二)关注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科学探究提供有用的资源;关注探究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过程中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以及探究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辩论会
(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引领学生如何去“学”;在实践中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是人社会化的过程。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刚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作为未来公民,也应以此为目标培养自身的科学素质。
现在科学课程的设置,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自然,更加注重实用性,所以,怎样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首先必须要引领学生如何去“学”,如何获取真正有价值实用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期耐心的积累和不断地更新。需要学生储备一定的知识容量,不仅是书本知识的储备,更多的应该是在实践中获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知识容量的储备可通过多种形式去获取。如: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科技阅读、科技展览、科技制作、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知识演讲、科技幻想绘画比赛、科技实践活动、书写科普小论文、航模、车模比赛、请专家讲科普知识等,学生只有储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在科学探究中,才会有丰富的资源参与到探究中,探究出具有创新意识的结论,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还应注重科技教育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从多角度、多学科来普及科学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关注科学实验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贯通,防止出现单一乏味的实验模式
培养科学素养就是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有许多学生提出:在做酸奶之前加糖好,还是不加糖好?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实验,通过实验结果证实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做出的酸奶黄水多、比较稀、没有发酵,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探究怎样的温度最适合,口味最好。另外,还可以选用不同味道的发酵菌(如:草莓味、玉米味、原味味、蓝莓味等),做出不同口味的酸奶。然后,通过小组品尝酸奶,交流制作经验.
实验时,倡导学生“多问、多选、精做”的原则,“多问”是指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讨论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多选”是指选什么样的材料,既经济又实惠,对食品安全来说,尽可能选玻璃制品,少选塑料制品,防止出现所有实验一种材料,一个模式,没有创新;“精做”是指实验方案设计合理,材料准备齐全后再做,而不是盲目的做,造成材料的浪费。
在《馒头发霉》的实验中,为了观察到更多霉的种类,让学生选择不同种类的食物进行实验如:水果、奶制品、馒头、果酱等,发现不同的食物,霉的颜色不同,有黄色、紫色、黑色、绿色、灰色、红色、蓝色等;种类也不同,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同时还可选做同一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对比实验和不同食物在同一条件下的对比实验,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充分利用制作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经验,重新补充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积累经验,做到实验有始有终,以此来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多样性、创新性。
(二)关注科学课中小组合作探究,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科学探究提供有用的资源;关注探究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过程中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以及探究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资源,但合理利用资源才是关键,对资料要理解领悟、筛选、融合进自己的思想、分层次,整理成条,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如果照搬照抄别人的观点,那么就会显得呆板、繁琐、没有活力、没有价值。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怎样才能成功合作,达到预期的目的。⑴、合作探究的问题,必须有可探可究之处,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⑵、小组成员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针对探究的问题,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或实验结果,交流探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⑶、各小组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总结成条理。⑷、用通俗易懂简练的语言汇报小组的观点。⑸、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良好习惯。
培养青少年善于思考、善于探究、善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习惯,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引领他们逐渐加深对科学、自然与社会的认识,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是我们每个科技辅导员的职责,科技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了解现代科技发展动态,才有可能挖掘学生的潜力,使更多的青少年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一)关注科学实验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贯通,防止出现单一乏味的实验模式
(二)关注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科学探究提供有用的资源;关注探究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过程中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以及探究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辩论会
(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引领学生如何去“学”;在实践中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是人社会化的过程。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刚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作为未来公民,也应以此为目标培养自身的科学素质。
现在科学课程的设置,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自然,更加注重实用性,所以,怎样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首先必须要引领学生如何去“学”,如何获取真正有价值实用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期耐心的积累和不断地更新。需要学生储备一定的知识容量,不仅是书本知识的储备,更多的应该是在实践中获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知识容量的储备可通过多种形式去获取。如: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科技阅读、科技展览、科技制作、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知识演讲、科技幻想绘画比赛、科技实践活动、书写科普小论文、航模、车模比赛、请专家讲科普知识等,学生只有储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在科学探究中,才会有丰富的资源参与到探究中,探究出具有创新意识的结论,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还应注重科技教育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从多角度、多学科来普及科学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关注科学实验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贯通,防止出现单一乏味的实验模式
培养科学素养就是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有许多学生提出:在做酸奶之前加糖好,还是不加糖好?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实验,通过实验结果证实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做出的酸奶黄水多、比较稀、没有发酵,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探究怎样的温度最适合,口味最好。另外,还可以选用不同味道的发酵菌(如:草莓味、玉米味、原味味、蓝莓味等),做出不同口味的酸奶。然后,通过小组品尝酸奶,交流制作经验.
实验时,倡导学生“多问、多选、精做”的原则,“多问”是指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讨论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多选”是指选什么样的材料,既经济又实惠,对食品安全来说,尽可能选玻璃制品,少选塑料制品,防止出现所有实验一种材料,一个模式,没有创新;“精做”是指实验方案设计合理,材料准备齐全后再做,而不是盲目的做,造成材料的浪费。
在《馒头发霉》的实验中,为了观察到更多霉的种类,让学生选择不同种类的食物进行实验如:水果、奶制品、馒头、果酱等,发现不同的食物,霉的颜色不同,有黄色、紫色、黑色、绿色、灰色、红色、蓝色等;种类也不同,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同时还可选做同一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对比实验和不同食物在同一条件下的对比实验,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充分利用制作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经验,重新补充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积累经验,做到实验有始有终,以此来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多样性、创新性。
(二)关注科学课中小组合作探究,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科学探究提供有用的资源;关注探究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过程中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以及探究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资源,但合理利用资源才是关键,对资料要理解领悟、筛选、融合进自己的思想、分层次,整理成条,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如果照搬照抄别人的观点,那么就会显得呆板、繁琐、没有活力、没有价值。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怎样才能成功合作,达到预期的目的。⑴、合作探究的问题,必须有可探可究之处,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⑵、小组成员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针对探究的问题,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或实验结果,交流探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⑶、各小组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总结成条理。⑷、用通俗易懂简练的语言汇报小组的观点。⑸、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良好习惯。
培养青少年善于思考、善于探究、善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习惯,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引领他们逐渐加深对科学、自然与社会的认识,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是我们每个科技辅导员的职责,科技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了解现代科技发展动态,才有可能挖掘学生的潜力,使更多的青少年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