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体验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乌 兰
【机构】 新疆和静县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根据亲身经历实际问题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从当前小学教学教学看,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阃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调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不足,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 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所以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在学习中,由学生个人的自已发起的、自主参与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而学生的参与、经历、操作、探究、感悟等“体验性活动”是主体参与的重要行为体现。
究竟什么是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更注重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体,有效地建立起主人公意识,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颠覆性的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读死书、死读书中解放出来,从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到我要学习,教师从“主角”变为“配角”,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直观操作体验
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该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他们对具体、形象、生动的实物映像更为深刻,而对枯燥、单一、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毫无兴趣,因而我们在教学中,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具、挂图、实物等直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消化。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学习、验证知识。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中,笔者首先让同学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道具,放手让同学们摸一摸,看一看,在同学们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同学们直观感受什么叫“面”“棱”和“顶点”,最后同学们都纷纷自己独立的概括出了面、棱、顶点的概念。这既使得枯燥乏味的概念教学变的生动有趣,又让同学们在脑海中对长方体中的面、棱、顶点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师应多给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获得表象,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折叠、剪拼几何图形,做一些立方体模型,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形成过程、特征和数量关系。
二、自主探究体验
当前的教育理论主张以学生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数学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原则,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因为这种探究所体验到的理解是最深刻的,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在目标的引导下,让同学们自己探索,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相信学生能通过动脑、动眼、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数学知识。例如《圆的周长》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自己演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台操作,将“圆的周长”放在投影上演示,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自做实验: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想办法求出直径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的周长。观察思考: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圆的周长如果不通过操作测量等方法怎样计算出来?这个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注重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数学生活体验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根植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数学教学要以生活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我们应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我们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其实可以有意识的去改编应用题中所包含的情景,如“求半径为2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改为这样的一个题:“在草地中心的一根柱子上用2米长的绳子拴着一只羊,则这只羊的吃到的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这样的改编,使得这个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解题的兴趣,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所以回归生活数学既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那些完全靠背下来的知识或理论在我们离开学校以后,就逐渐“还给老师”了,因为那些“二手”的知识没有经过我们的身体历行,其印象不可能深刻。我们过去听别人的“二手经验”和“二手知识”都太多,过分的强调理论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更多的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主题活动,才会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收获。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 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所以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在学习中,由学生个人的自已发起的、自主参与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而学生的参与、经历、操作、探究、感悟等“体验性活动”是主体参与的重要行为体现。
究竟什么是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更注重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体,有效地建立起主人公意识,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颠覆性的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读死书、死读书中解放出来,从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到我要学习,教师从“主角”变为“配角”,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直观操作体验
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该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他们对具体、形象、生动的实物映像更为深刻,而对枯燥、单一、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毫无兴趣,因而我们在教学中,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具、挂图、实物等直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消化。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学习、验证知识。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中,笔者首先让同学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道具,放手让同学们摸一摸,看一看,在同学们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同学们直观感受什么叫“面”“棱”和“顶点”,最后同学们都纷纷自己独立的概括出了面、棱、顶点的概念。这既使得枯燥乏味的概念教学变的生动有趣,又让同学们在脑海中对长方体中的面、棱、顶点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师应多给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获得表象,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折叠、剪拼几何图形,做一些立方体模型,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形成过程、特征和数量关系。
二、自主探究体验
当前的教育理论主张以学生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数学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原则,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因为这种探究所体验到的理解是最深刻的,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在目标的引导下,让同学们自己探索,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相信学生能通过动脑、动眼、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数学知识。例如《圆的周长》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自己演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台操作,将“圆的周长”放在投影上演示,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自做实验: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想办法求出直径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的周长。观察思考: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圆的周长如果不通过操作测量等方法怎样计算出来?这个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注重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数学生活体验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根植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数学教学要以生活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我们应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我们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其实可以有意识的去改编应用题中所包含的情景,如“求半径为2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改为这样的一个题:“在草地中心的一根柱子上用2米长的绳子拴着一只羊,则这只羊的吃到的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这样的改编,使得这个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解题的兴趣,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所以回归生活数学既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那些完全靠背下来的知识或理论在我们离开学校以后,就逐渐“还给老师”了,因为那些“二手”的知识没有经过我们的身体历行,其印象不可能深刻。我们过去听别人的“二手经验”和“二手知识”都太多,过分的强调理论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更多的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主题活动,才会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