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杨红先

【机构】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城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改形势下小学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好奇心;实践活动;巧用多媒体
  一、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纪小,经验积累少,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很深,爱问这,爱问那,常常提一些奇怪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传统教育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课堂上,往往被抹杀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是一种我讲,你听;我问,我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单边活动”。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因此,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接受,还要给予表扬,要启发引导学生,教师提一些吸引学生注意的,超出常规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看,多想,多问,多说;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要有耐心,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健康的成长,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
  二、巧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生动,丰富形象,适于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符合本次课改提倡的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海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应努力开发并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巧妙设计情境,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能力。
  1、运用简笔画。
  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喜欢涂涂画画,在语文课上,尤其一、二年级教学,运作简笔画,和学生一起画,一边画,一边理解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二年上《比尾巴》的开头导入时,让学生用水彩笔在纸上画出三种小动物:猫、小鱼、小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种小动物,让学生观察三种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同,依此导入新课,这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这种方法适用低年级课内容简单明了语文课,而且在低年级课堂教学时运用的较多。
  2、演童话剧或课本剧。
  低年级的课文中童话很多,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扮一扮课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的方法,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样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如小学语文一年级的《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师事先做好头饰,课上让学生依照课文进行表演,让学生语言自由表达,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方法对低年级学生很适合,教学效果也很不错。对于高年级来说,演课本剧更适合,演课本剧的课文内容要长、人物多。例如《将相和》一课,就很适合演课本剧,表演将、相之间的对话,很有利于学生理解人物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这样学生也爱学语文了。
  3、续编课文结尾。
  小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经过合理想象,续编课文结尾,如学习课文《坐井观天》后,让学生想:“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怎么样?会说些什么?如果它不肯跳出来,还会发生什么事……这类课文很多,低年级让学生表演一下,高年级学生进行表演之后,用笔再写下来,这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致于学生害怕写作文了。
  4、 编儿歌。
  在一年级拼音教学中,可以利用声母,韵母编儿歌,这样上课既进行放松休息,又可以巩固拼音知识。如马蹄印子ddd伞把样儿t t t 一个门洞nnn小木棍儿lll。
  语文实践活动很多,课上我们教师要努力开发并充分利用课文,课下可以开展调查活动,观察日记,访问等一些浅而易行的活动,使学生由爱学语文到会学语文,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容;而小学生限于生活经历和生活积累,感知水平不高,有些课文与教学实际相离很远,很难正确感知。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集投影、录音、录像、摄像、电脑多种功能,以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影象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心目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如一年级语文古诗《小池》,课上插入配乐朗读和影象,使学生在听、读感知欣赏体味中仿佛置身于初夏花池的美丽景色之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丽的意境——潺潺的溪流,浓密的树阴,清澈的水面,出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还有些课文利用现代网络可以寻找到动画片、电影片断,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在新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改变教师角色,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真正从传统教育教学中走出来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抓住学生的心理,培养他们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巧妙设计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的教育文化水平才会跟上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将会有所突破,我们的民族才会在世界的民族之林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