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有效解读小学语文教材

【作者】 吴玥桐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八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语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还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凭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理念的落实、方法的借鉴、创意的实施、目标的达成……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教者对课文的合理解读才能得以展开。教材解读,还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语文学科赖以处事立身之根本,还是语文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语文教师价值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有了精彩的文本解读,才会有出彩的语文课堂。只有对课文进行了有效的解读,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超越形式,摆脱模仿,进一步走向教学的本质。
  然而,由于教材解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个性化特点,再加上教师在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教材解读一直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瓶颈。因此,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价值和作用,有效解读教材是成功实施语文教学、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前提,是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可以说,解读教材的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首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有效解读小学语文教材呢?
  一、以书为本,走进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凝聚着许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文质兼美,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经过编写者的精心加工、组织与编排,其结构和体系更趋合理与完善,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最直接的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以书为本,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尊重教材的编排体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分为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均由“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版块组成完整、有机的学习系统。在解读教材时,教师应按照教材的这些编排体系科学地进行解读,不能只关注一个版块而忽视其他,更不能完全抛开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版块随意进行解读。不仅如此,教材解读也不能囿于一篇课文的解读,应对整册教材系统把握。教师只有在教学前认真揣摩编者对本册教材、单元、课文练习的编排用意,掌握教材的编排形式和组合特点,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本,整体设计,灵活处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书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在解读教材时遵循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来的课程设计目标和课程设计思路。
  以书为本,其次就是要求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忠实于文本。教材解读是对文本逐步走近的过程,正确态度应该是“平视”,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应多一些文本理解,少些架空分析、少些课外文献、少些音响资料、少些课中游戏。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注重个性化阅读”等理念,但这必须基于“忠实文本”,立足于文本。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任由学生质疑讨论,东拉西扯,致使语文教学始终游离于文本主题之外,而教师又不能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导致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不仅降低了课堂效率,更偏离了新课标精神。所以,在解读教材时,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书为本,以此为教学原则,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二、以学为本,读透教材
  以学为本,就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去理解和把握教材。
  解读教材要经历一个从“读通”到“读厚”再到“读薄”,最后达到“读准”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从整体上去解读教材,做到居高临下,统揽全局,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主题,为教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例如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0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如果只关注哈尔威船长救人的情节,那读出的是“舍己为人”,但如果从整篇文章去把握,读出的就是哈尔威船长的“恪尽职守”。由此可见,只有对文本进行反复地诵读,才能透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文本的内在主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就告诉我们,解读教材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从细微处入手,仔细咀嚼推敲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例如在解读《曼谷的小象》一文中“从橘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银铃声”一句时,为什么用“飘”而不用“传”?通过认真思考,会发现一个“飘”字把铜铃声由远及近、晨雾的飘渺空灵、树林的静谧凸显得淋漓尽致,而“传”字就显得平铺直白。字斟句酌,涵蕴品味,人与文已融为一体。除此之外,教材解读还要对文本的特点、重点、难点、突破点、空白点等细细品味,慢慢欣赏。只有这样,教材解读才能扎根在语言本身,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三、以人为本,超越教材
  以人为本,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创造性地解读语文教材,既要基于文本,又要高于文本,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应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立场上”,用学生的心灵去亲近文本,用学生的眼睛去审视文本,用学生的思维去理解文本,用学生的语言去阐述文本。例如在解读《跳水》一文时,关于“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一问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船长机智勇敢救了孩子”这一主要观点,而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如“开玩笑要有分寸,不可过头”;“麻痹大意就要出乱子”等等,这种富有个性色彩而又很有道理的观点,正是超越文本的具体体现。
  当然我们以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并不是鼓励他们漫无目的的随意发挥,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立足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课内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拓展、向课外延伸,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
  教材是课堂上师生间互动的桥梁,是一切语文知识与素养的源泉。解读教材是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静心凝神地对教材进行解读,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才能引领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魅力,才能让每一节语文课变得生动精彩,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