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作者】 旦增罗布
【机构】 西藏谢通门县荣玛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教师有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会寻找知识、处理知识、理解知识、掌握运用知识,达到一种自身的突破和超越。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基于生活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数学从生活中抽象、概括而来。数学源于生活,创新源于生活。进行创新教育应当从生活背景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一般来说,学生对身边的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数学比较感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之大已经得到无数实例的证实。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启迪创新,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捕捉生活中真实的事例来创设,也可以通过模拟生活经历创设,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生活实际案例还原和再创造生活画面。任何一种“生活情境”创设方法都要围绕所学内容,目标明确的展开,抓住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留给探究空间。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时,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欲言而不能”的“问题”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这时,我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三、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去探索、去辨析未知领域,去寻找总结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这一探索过程,教师要求同存异,允许学生敢于创新,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机会,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学会学习创造条件。
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实践中感知、体验,获取科学知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内化迁移,养成创造新意识和独立思考、勤学好问的科学态度,懂得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的简单道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还会使学生发现许多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精心设计习题,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就是一个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创新意识及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与发展。因此,习题设计要贴近生活,出新、出奇、出妙,富有思考性,让学生在解题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设计一题多解的习题时,教师的概念教学要多角度化,启发学生算法多样,另外,习题的设计不要局限于课堂思考,而要让学生真正的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事实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都来源于实践活动,而知识和能力也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比如教材每一单元后有一个“实践活动”,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求答案,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提倡批判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怀疑和批判。没有怀疑就没有发现,没有批判就不会有创造。创造型人才就是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达尔文敢于批判神学说,因此成就了进化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敢于批判地球中心说,因而成就了太阳中心说,而我们中国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太缺乏这种精神了。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呢?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教师、教材等)挑战,培养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使人类认知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洞察力的根本保证.在小学生眼里,老师就是权威,老师的话就是圣旨,书中的答案就是金科玉律,是不可否定、不敢挑战的。有教师做过这样一个测试:“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猪,问:船长几岁?”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43岁。(成都某地4年级92.5%的学生,达州某初中92%的学生,甚至上海某重点高中高三12%的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那就是43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可悲的结果呢?恐怕这与学生迷信权威、不敢挑战权威有很大关系。他们可能会想:老师怎么会出错题呢?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顺从的、毫无个性的人。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观念,倡导批判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在于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和喜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定得到充分的提高。
一、基于生活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数学从生活中抽象、概括而来。数学源于生活,创新源于生活。进行创新教育应当从生活背景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一般来说,学生对身边的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数学比较感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之大已经得到无数实例的证实。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启迪创新,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捕捉生活中真实的事例来创设,也可以通过模拟生活经历创设,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生活实际案例还原和再创造生活画面。任何一种“生活情境”创设方法都要围绕所学内容,目标明确的展开,抓住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留给探究空间。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时,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欲言而不能”的“问题”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这时,我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三、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去探索、去辨析未知领域,去寻找总结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这一探索过程,教师要求同存异,允许学生敢于创新,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机会,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学会学习创造条件。
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实践中感知、体验,获取科学知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内化迁移,养成创造新意识和独立思考、勤学好问的科学态度,懂得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的简单道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还会使学生发现许多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精心设计习题,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就是一个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创新意识及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与发展。因此,习题设计要贴近生活,出新、出奇、出妙,富有思考性,让学生在解题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设计一题多解的习题时,教师的概念教学要多角度化,启发学生算法多样,另外,习题的设计不要局限于课堂思考,而要让学生真正的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事实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都来源于实践活动,而知识和能力也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比如教材每一单元后有一个“实践活动”,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求答案,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提倡批判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怀疑和批判。没有怀疑就没有发现,没有批判就不会有创造。创造型人才就是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达尔文敢于批判神学说,因此成就了进化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敢于批判地球中心说,因而成就了太阳中心说,而我们中国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太缺乏这种精神了。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呢?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教师、教材等)挑战,培养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使人类认知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洞察力的根本保证.在小学生眼里,老师就是权威,老师的话就是圣旨,书中的答案就是金科玉律,是不可否定、不敢挑战的。有教师做过这样一个测试:“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猪,问:船长几岁?”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43岁。(成都某地4年级92.5%的学生,达州某初中92%的学生,甚至上海某重点高中高三12%的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那就是43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可悲的结果呢?恐怕这与学生迷信权威、不敢挑战权威有很大关系。他们可能会想:老师怎么会出错题呢?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顺从的、毫无个性的人。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观念,倡导批判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在于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和喜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定得到充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