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比较教学中训练学生语感
【作者】 其 美
【机构】 西藏谢通门县荣玛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通过比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可以让领会句式特点、感悟朗读技巧、体味感情基调,感受到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懂得文章表达的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用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夏丐尊先生 “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吕叔湘先生则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以说,在基本语文素养中,语感是其它语文素养的核心。
欧阳海牺牲后,著名作家金敬迈用了28天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这部小说被誉为新中国革命文学的里程碑。《壮丽的青春》一文节选自《欧阳海之歌》,这篇文章不仅给我们塑造了欧阳海奋不顾身勇拦惊马的高大形象,而且文章语言简洁、凝炼,富有激情,感染力强,是一篇训练学生语感的好教材。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比较体味。通过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的训练和抑扬顿挫琅琅有声的朗读,从而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懂得文章表达的技巧。
一、在不同文体中领会句式特点
1、这几段文字在用词上面挺有特色的,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你发现这些词语字数上有什么共同点?
轻风扑面 细雨沾衣 横在路心 竖耳瞠目 瑟瑟打抖
明晃晃 亮铮铮 急转弯 陡坡路 逼近 上去 50米
2、在朗诵中领会:这些都是四个字构成的句子,有些是两个字、三个字为一句,浅易、直接,便于理解。这些句子几字一顿,结构简单,语句精练,节奏短促,可抒发激昂慷慨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读起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琅琅上口,铿锵悦耳,有很强的音乐旋律,如同诗歌一样的的语言。
3、短句在诗歌中大量地运用,读一读贺敬之的《雷锋之歌》(节选),仔细体会这些短句的特点。
呵,雷锋!/你白天的/每一个思念,/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你的每一声脚步,/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革命……/革命……/革命……/雷锋,你是/真正的/真正的/幸福呵!/你是何等的/何等的聪明!/你用我们旗帜一样/鲜红的颜色,/写下了/你短暂的/却是不朽的/历史,/你在阶级的伟大事业里,/在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之中,/找到了呵——/最壮丽的/人生!
二、在不同文章中感悟朗读技巧
1、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我们看看朗读的节奏、语调和语气有什么不同。
雷霆万钧的车头,喷吐浓烟,鼓起强风,风驰电掣地逼近、逼近……
50米,马不动!40米,马不动!30米,马,还是一动不动!
——《壮丽的青春》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近了全身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黄继光》
2、在朗读中感悟:《壮丽的青春》文中列车风驰电掣地逼近,而马还横在路上,距离越短,危险越大,所以朗读时节奏要渐快,语调较急促,语气应渐强,要重读“还”字。
黄继光身负重伤,仍然顽强地向前爬,而且是面对面着像冰雹一样密集的子弹,这里的数字和省略号说明黄继光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朗读时就慢一些,有力些,重读“更”字。
三、在不同语境中体味感情基调
1、相近的内容,不同的环境,朗读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这篇文章中两段写景的文字,看看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清晨,轻风扑面,细雨沾衣。欧阳海带领全班,走在野营队伍的最后,担任收容。朝前看,嗬!好险的一道峡谷,两道钢轨,明晃晃,亮铮铮,像条弯曲的臂肘,绕过山脚,吃力地延伸过来。
风停了,雨住了,雪白的云层里,射出了色彩缤纷的阳光。霞光万道的云空,搭起了虹桥。
2、在朗读中体味:第一处景物描写是事故发生之前,这个时候大家的心情很高兴,用书上的词语说这时是“人欢马跃”,读这一段的时候要显得轻松、欢快,要读得高些,强些。
第二处景物描写是在欧阳海受伤之后,牺牲之前,大家的心情是痛苦的,这时要创造一种宁静、安详的气氛,要读得低些,弱些。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对语言文字在表述形式、结构模式、抒情方式这些细微差别的认识比较,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感悟,同时也将新旧知识、事物关系沟通组织起来,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用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夏丐尊先生 “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吕叔湘先生则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以说,在基本语文素养中,语感是其它语文素养的核心。
欧阳海牺牲后,著名作家金敬迈用了28天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这部小说被誉为新中国革命文学的里程碑。《壮丽的青春》一文节选自《欧阳海之歌》,这篇文章不仅给我们塑造了欧阳海奋不顾身勇拦惊马的高大形象,而且文章语言简洁、凝炼,富有激情,感染力强,是一篇训练学生语感的好教材。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比较体味。通过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的训练和抑扬顿挫琅琅有声的朗读,从而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懂得文章表达的技巧。
一、在不同文体中领会句式特点
1、这几段文字在用词上面挺有特色的,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你发现这些词语字数上有什么共同点?
轻风扑面 细雨沾衣 横在路心 竖耳瞠目 瑟瑟打抖
明晃晃 亮铮铮 急转弯 陡坡路 逼近 上去 50米
2、在朗诵中领会:这些都是四个字构成的句子,有些是两个字、三个字为一句,浅易、直接,便于理解。这些句子几字一顿,结构简单,语句精练,节奏短促,可抒发激昂慷慨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读起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琅琅上口,铿锵悦耳,有很强的音乐旋律,如同诗歌一样的的语言。
3、短句在诗歌中大量地运用,读一读贺敬之的《雷锋之歌》(节选),仔细体会这些短句的特点。
呵,雷锋!/你白天的/每一个思念,/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你的每一声脚步,/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革命……/革命……/革命……/雷锋,你是/真正的/真正的/幸福呵!/你是何等的/何等的聪明!/你用我们旗帜一样/鲜红的颜色,/写下了/你短暂的/却是不朽的/历史,/你在阶级的伟大事业里,/在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之中,/找到了呵——/最壮丽的/人生!
二、在不同文章中感悟朗读技巧
1、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我们看看朗读的节奏、语调和语气有什么不同。
雷霆万钧的车头,喷吐浓烟,鼓起强风,风驰电掣地逼近、逼近……
50米,马不动!40米,马不动!30米,马,还是一动不动!
——《壮丽的青春》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近了全身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黄继光》
2、在朗读中感悟:《壮丽的青春》文中列车风驰电掣地逼近,而马还横在路上,距离越短,危险越大,所以朗读时节奏要渐快,语调较急促,语气应渐强,要重读“还”字。
黄继光身负重伤,仍然顽强地向前爬,而且是面对面着像冰雹一样密集的子弹,这里的数字和省略号说明黄继光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朗读时就慢一些,有力些,重读“更”字。
三、在不同语境中体味感情基调
1、相近的内容,不同的环境,朗读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这篇文章中两段写景的文字,看看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清晨,轻风扑面,细雨沾衣。欧阳海带领全班,走在野营队伍的最后,担任收容。朝前看,嗬!好险的一道峡谷,两道钢轨,明晃晃,亮铮铮,像条弯曲的臂肘,绕过山脚,吃力地延伸过来。
风停了,雨住了,雪白的云层里,射出了色彩缤纷的阳光。霞光万道的云空,搭起了虹桥。
2、在朗读中体味:第一处景物描写是事故发生之前,这个时候大家的心情很高兴,用书上的词语说这时是“人欢马跃”,读这一段的时候要显得轻松、欢快,要读得高些,强些。
第二处景物描写是在欧阳海受伤之后,牺牲之前,大家的心情是痛苦的,这时要创造一种宁静、安详的气氛,要读得低些,弱些。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对语言文字在表述形式、结构模式、抒情方式这些细微差别的认识比较,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感悟,同时也将新旧知识、事物关系沟通组织起来,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延伸。